开放型平衡贸易战略构建

点赞:32804 浏览:1543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不仅导致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也引发了多年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导致了中国金融风险不断扩大、宏观经济政策处于两难境地,加剧了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并且已经正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福利损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并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未来必须实行开放型平衡发展贸易战略.

关 键 词 :贸易战略;外汇储备;贸易结构;贸易顺差

文章编号:1003-4625(2012)02-0026-04 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和外汇储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增长4.8倍,其中出口规模增长4.9倍.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在1978年的1.67亿美元基础上,2006年、2009年、2011年分别突破10000亿美元、20000亿美元、30000亿美元的水平.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恶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在给中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导致了中国金融风险不断扩大、宏观经济政策处于两难境地,加剧了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已经并且正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并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必须调整未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重点,优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实行开放型平衡发展贸易战略.


二、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下外汇储备规模增加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战略由外向型进口替代逐渐转向以出口创汇和技术引进为目的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中国大部分的开放措施和贸易政策也是围绕这一目标制定的,更进一步地说,是围绕着鼓励出口发展而制定的.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出口贸易以年均19%以上的速度增长,从图1可以看出,1980年以来,货物贸易顺差逐年扩大,近两年虽有所降低,2010年仍达到了1820.83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量更是高速增长,达到4481亿美元.货物贸易进出口趋势和波动对经常账户影响最大,2001年以后,货物贸易出口顺差爆发性激增,是导致外汇储备激增的决定性因素,货物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增长的贡献率1998年达到最高857.7%,2009年、2010年分别为43.3%、40.9%;同时,外汇储备增量与货物贸易顺差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03244.中国怎么写作贸易自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逆差由-32.2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295.1亿美元,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和怎么写作贸易的平均占比情况分别为79.6%和20.4%,而中国的则分别为11.5%和88.5%.因此,本文外汇储备规模增加的诱因分析中涉及贸易结构的分析主要侧重于货物贸易.

(一)工业制成品顺差

在1980年我国的出口商品总额中,工业制成品的所占比重不到50%,2010年这一比例为94.8%.因此,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工业制成品,并且主要集中于纺织产品、服装类产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的高新技术产品.

从要素密集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一直处于超强态势.体现劳动密集型的SITC6类和8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提高,1980年中国工业制成品产业中轻纺产品类和杂项制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2和0.68,此后一直平稳上升,1998年这两类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0.02和0.79,近年虽有变化,但仍保持在强势比较优势区域.

从高新技术产品看,总体上还处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环节上.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制成品,其占商品出口总额比重从1995年的6.8%上升到2009年的31.4%,其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2009年达到33.1%.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和电子技术产品,2009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和电子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达到74.9%和13.6%,两类产品合起来高达88.5%,其他类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则很小(见表1).但是,由于国际分工出现了产业间、产业内、产品内分工三者并存的格局,出口产品的产业类别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反映各经济体产业链条的变化.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体相比,目前我国产品内贸易指数仍然偏低,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还大多依赖国外进口,在国际分工中并没有占据“战略性增值环节”.

(二)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

目前,我国的外贸地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八”现象,即与全球20%国家的贸易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0%左右,贸易伙伴集中于少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主要的顺差来自于欧盟、美国、中国香港,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也来源于此.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反映了一国与其他国家和区域贸易集团之间贸易联系的程度,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对于中国来说,也是由于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所造成的.

(三)全球化、跨国外包和供应链重组加速发展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产业间、产业内分工贸易越来越被产品内分工贸易所替代,国家/地区之间按照比较优势分居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中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从贸易视角看,国际贸易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全球分工格局调整过程中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的加速发展.一是加工贸易的结构性盈余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加工贸易是一国境内企业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产物,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年均20%的增长率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略高于同期总出口额年均19%的增长率,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0年到2010年间,除2007年、2008年之外,加工贸易顺差额占贸易顺差额的比重皆超过100%,2010年达到165.21%.因此,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成为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促进外汇储备增加.2011年3-6月各月加工贸易顺差,分别为296.6亿、283.2亿、276.6亿和312.3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分别为-169亿、-76.1亿、-44.5亿和7.8亿美元.2011年6月份,人民币同比升值超过5%,2011年上半年,农民工工资涨幅比较大,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20.1%,但是,加工贸易顺差仍然同比增长19.6%.加工贸易顺差逆势增长可能表明,中国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劳动力比较优势仍然存在,而相对于出口导向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产业链和基础设施优势仍然存在.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的改变贸易平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 球化趋势加快,而以贸易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体系的建立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FDI很多是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的比较优势,投资生产以加工贸易的方式获取较丰厚的回报,因此,流入中国的FDI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推动了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同时,因加工贸易流入中国的大量FDI又在不经意间持续创造出很大一块中国资本账户盈余.

开放型平衡贸易战略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加工贸易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事实上,全球化、跨国外包和现代国际供应链管理大大减少了从中国出口的交易成本.但是,现代产品内分工而生成的加工贸易和国际供应链体系对中国进口的作用远不如对中国出口有效,这是中国与全球贸易产生经济账户持续盈余的重要根源.

综上所述,外汇储备的增加,从宏观背景看,与我国改革开以来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出中国比较优势和大国规模优势密切相关;从表面原因看,造成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是工业制成品顺差和中国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造成的.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我国长期奉行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没有及时调整所导致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有关.长期以来,为了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采取一系列汇率、外贸、关税等政策鼓励出口,并对外商投资采取非常优惠的政策,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商品出15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国际收支上,就表现为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而贸易顺差为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来源.

三、开放型平衡发展贸易战略构建的重点和贸易结构优化

由于贸易发展战略体现着造成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变绩效的基本原因,其实质是以国际经济环境为背景的产业发展战略,它包括四大要素: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任务和战略对策.过去在出口激励思路下形成的战略思维,导致了中国外贸发展中长期的政策性扭曲,而且无法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刺激内需和增加消费者福利等的促进作用.以出口创汇为目的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不仅导致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也引发了多年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恶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并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实现中国经济内外的均衡发展,中国就必须调整未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重点,优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构建开放型平衡发展的中国外贸新战略.

(一)以产业价值链提升为战略任务,转向水平型为主的出口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在资源禀赋分工的基础上,从以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间贸易,逐渐演进到改革开放以后,在要素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并存的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但是产业内贸易我国仍是以垂直的形式为主,产品内贸易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形成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出口格局.如果长期保持这种出口格局,中国制造业只能沦为靠劳动力、土地等初级资源低成本收入,满足消费者低偏好的“世界车间”.水平型贸易格局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不强,无法同发达国家在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形成水平分工.未来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战略要以提升产业价值链为战略任务,淡化短期利益诱导,强化要素积累与技术变革,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与需求结构的变化.

(二)以扶持进口替代产业为战略重点,实施开放态势下的进口替代

中国现行的贸易战略过于强调出口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而对进口的战略性认识不足.虽然目前中国的进口贸易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是这种进口以中间品和能源为主,促进技术进步的进口相对较少.对外贸易战略在促进我国现有产业技术水平的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应该发挥促进进口替代产业发展的作用.我国现有的生产技术不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潜在技术能力方面差距更大,因此,促进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将是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一项长期功能.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大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技术行业正在崛起,新材料新能源、宇宙与海洋工程、低碳产业、现代农业等一系列与传统产业有着“质的差别”的全新技术行业将在今后全球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技术仍垄断在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手中,中国尚不可能在所有这些领域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的研发能力.由于这些新行业的巨大增长潜力和对整个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广泛影响,建立和发展这些行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有些产业即使我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生产能力,但与进口产品相比,在性能、质量、效率等方面差距较大.因此,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进这些新兴产业的替代型发展,仍然是今后中国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重要途径.

(三)以外需与内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战略目标,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发生了影响深远的科技革命,国际分工和竞争格局出现了大分化、大重组,知识和技术成为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对外贸易的功能也必须实现由资源转换向资源升级的转变,也就是说,在资源一劳动一资本一知识(技术)这几类生产要素中,后一个生产要素供给增加,质量提高,可以带动前一个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使体现于前一个生产要素中的比较优势得到增强.首先,要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传统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应当将高新技术注入传统产业中并对其进行改造,降低资源消耗,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逐步改善在低档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上与其他国家过度竞争的局面.其次,在关键领域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的契机,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进行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再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贸易结构,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战略造成了资源配置扭曲,没有实现农业、工业和怎么写作业之间的协调、有序、互动发展.因此,未来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战略要致力打造链接三次产业、沟通城乡的贸工农产业链,通过贸工农产业链的“功能镶嵌”和“地理镶嵌”整合城乡经济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要素生产力.

(四)以政策调整为战略对策,保持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一致性

纵观后起国家工业化历史,真正把高新技术产业与推进工业化进程完美结合的国家只有日本,贸易战略全面配合产业政策调整,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一致,实现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日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体系中,真正巧妙的部分不是贸易保护政策,而是产业政策,即技术引进政策、资金援助政策、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等作用力方向一致的重合政策,以及通产省、大藏省强有力的领导.作为WTO成员方,我国用贸易保护手段营造产业发展环境的手段相对有限,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更多强调扶持而不是保护.但是,不强调贸易政策不等于不用贸易政策,可以采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普遍实行的非关税低保护措施和温和的出口鼓励措施,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转型;持续地扩大内需,减少出口依赖度,特别是高耗能产品的出口依赖度;重视进口的战略性作用,建立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低碳技术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的进口机制.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