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解读2006年的出口贸易

点赞:10861 浏览:458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市场竞争加剧、石油高涨、贸易摩擦不断、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市场条件下,2006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进出口顺差1774.7亿美元,增长74%.本文将从最直观的数字角度,对2006年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差距加以盘点.

1.对外贸易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基本数据(见表1):

解读1:对外贸易一路飙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1978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1988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278亿美元,仅仅只用16年时间,到2004年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到2005年达到14221.2亿美元,初步确立我国对外贸易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2006年在市场竞争加剧、石油高涨、贸易摩擦不断、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市场条件下,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态势,稳居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并与第二贸易大国的德国贸易额差距在缩小.

解读2:继续呈现“高出低进”态势

在对外开放的初期,我国通过引进技术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除1982、1983年外,其他年份对外贸易保持一定的逆差,20世纪90年代除1993年外,每年均保持一定的贸易顺差.进入到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高出低进”,特别是2005顺差达到1018.8亿美元,较2003年递增217.4%,2006年继续延续“高出”态势,贸易顺差再创新高达到1774.7亿美元, 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从表1还可以看出,贸易顺差74%增幅依然很高,但远低于上一年的增幅,一定程度上缓解贸易平衡压力.

解读3:减顺差作为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

我国的对外贸易目前面临着贸易平衡问题, 贸易顺差过大,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已成为对外关系中的一个焦点.商务部薄西来部长最近强调指出: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大,既不利于国内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涉外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因此,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高度认识减顺差的重要性,把减顺差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从片面追求出口规模和顺差转向追求出口质量和贸易平衡,进口增幅会加大,出口增速会有所减缓,但我国较之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持续蓬勃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根据权威机构预测,我国200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会突破20000亿美元大关,很有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

2.出口贸易方式有所变化

基本数据(见表2):

解读1:连续5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

从贸易方式而言,出口贸易有三驾马车,包含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其他贸易.从表2可知,我国出口贸易一大(总值)三小(一般贸易额、加工贸易额、其他贸易额)指标总值同比增长的增幅都在20%以上,这一方面反映我国出口贸易已经进入蓬勃发展、全面提速的时代,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加入WTO五年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加快.

解读2:加工贸易占总值50%以上

从对外开放战略开始,我国的出口贸易是凭借“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而发展,从表2可知,我国的加工贸易不仅连年创新高,而且2002-2006每年的加工贸易额均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5.3% 、55.2%、55.3%、54.7%和52.8%以上,这反映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不是一个“创造大国”、“品牌大国”,可喜的是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意在扼制加工贸易过快增长,2006年较之2005年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因此,我们认为2006年是个拐点,是一个继续降低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调整贸易方式的拐点,是一个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拐点.


解读3:加工贸易增幅在减缓

2001年至2004年一般贸易低于出口总值的增幅,加工贸易与出口总值的增幅保持基本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出口增长主要是靠加工贸易推动的.2005年我国改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初现端倪,一般贸易增长超过出口总值,加工贸易的增幅低于出口贸易总值递增速度.可喜的是这种局面在2006年得到快速延续和发展,表2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一般贸易的增幅高出加工贸易9.5个百分点,高出出口贸易总值增幅4.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二是“高烧”的加工贸易时代继续“降温”.延续2005年加工贸易增幅减缓之势,增幅只有22.6%, 比2005年的增幅减少了4.4个百分点.三是沿海六省市的2006年1-12月份的出口贸易增长也印证了这一点,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5省市的一般贸易、其他贸易增幅均高于加工贸易的增长,加工贸易大省广东特别显著,一般贸易增长达到50.1%,比同期加工贸易19.0%高出31.1个百分点, 其中深圳市一般贸易增长达到89.3%,比同期加工贸易21.7%高出67.6个百分点;福建省一般贸易增长达到28.2%,加工贸易的增长则压低到9.5%,其中厦门市一般贸易增长达到33.4%,加工贸易的增长则压低到7.0%;江苏、浙江两省的其他贸易得到了“井喷”式的巨幅增长,分别是279.8%和173.1%.

3.各省市出口贸易呈强劲增长态势

基本数据(见表3):

解读1:东部地区继续强干劲

东部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急先锋,也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2006年出口贸易六强的席次较之2005年没有变化,依次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其出口贸易额分别达到3019.5亿美元、1604.2亿美元、1135.9亿美元、1009.0亿美元、586.0亿美元、412.6亿美元,六省总额达到7767.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总值80%.虽然六强只有江苏、浙江两省的增幅高于2006年全国27.2%的递增, 达到30%以上,其他四省市依然持续强劲增长态势,最低的年递增速度也达到了18.4%.从出口企业性质上看,六强省市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外资企业出口值占比重较大,二是民营企业同比增长最快,均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解读2:西部开发见成效

继东部沿海开放之后,国家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表3可以看出,2006年1-12月份出口增幅在30%以上的有16个省市自治区,西部省份占有较多的席位,其中青海增幅最大达到65.3个百分点,新疆、四川在其后,分别是41.7%和40.9%,远远高于全国的27.2%的增幅.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省份除四川、陕西两省加工贸易增幅分别为111.9%和63.1%, 高出一般贸易外,其他省份一般贸易均高于加工贸易的增幅,特别是青海省不仅一般贸易“井喷”式增长144.7%,居全国之首,而且该省全年加工贸易负增长41.4%,新疆、贵州、内蒙古一般贸易不仅增幅高于加工贸易,分别达到80.4%、47.5%、37.6%,而且贸易额也高于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3.8%、31.6%、33.6%.这说明在西部开发的背景下,西部各省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改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开始步入出口贸易良性发展的轨道.

解读3:中部崛起正在发力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继沿海开放后,国家先后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战略后,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激发了潜在活力,从表3可以看出,2006年1-12月份出口增幅在30%以上的有16个省市自治区,中部江西、湖北、安徽、湖南、河南五省榜上有名,其中江西涨幅居前.中部出口贸易增长,从贸易方式上分析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只有江西、湖南、河南三省的一般贸易增长分别是43.5%、38.7%、36.7%,高出全国一般贸易平均增幅32.1%.二是除湖南、河南两省的加工贸易分别控制在9.4%、16.6%较小涨幅,低于全国加工贸易同比增长22.6%外,其余四省的加工贸易出现了“补涨”行情,江西、湖北、安徽、山西2006年加工贸易较之2005年分别增长109.4%、89.4%、65.2%、44.4%,分别占全国加工贸易增长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七位.三是其他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湖北、安徽2006年的其他贸易“暴涨”,贸易额不大,同比增长却分别达到1148.7%和988.7%.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在加大;二是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投资开始青睐于中部地区;三是中西部地区2005年的出口基数不大,快速增长相对容易一些.

4.出口商品构成有所改善

基本数据(见表4):

解读1:初级产品出口增幅缓慢

从国际环境看,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易出现出口的“贫困化增长”.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随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下降,退出主导地位.从表4可以看出,一是2003-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得到恢复性增长,虽然增幅落后于工业制品,但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受国家产业政策、退税政策的影响,初级产品出口增长得到有效遏制,同比增长只有7.8%;二是资源密集型的矿产品、原料性产品增长只有1%;三是虽然活动物,动植物油料、脂及蜡出口仍旧维持较高的增幅,但较之2005年分别下降了4.8%、41.4%.

解读2:加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出口社会成本太大,很多出口产品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现在中国出口一美元的产品,消耗的能源相当于美国的四倍、德国的七倍.为此,国务院转发了商务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的意见》,制定并实施了从自主创新、出口品牌战略、生产体系建设、出口结构调整、产品质量提高等方面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2006年我国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8.8%和29.0%,分别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6.7%和29%,飞机、船舶、铁路机车、汽车、数控机床、以太网络交换机、移动通信机站、等离子彩电、软件出口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回顾与解读2006年的出口贸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加工贸易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解读3: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2006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促进手段,支持60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支持500多个农产品项目提高出口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特色农产品出口,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由原生性农产品向农产品制成品出口转变,由农产品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出口转变,提高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全年农产品出口达310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扩大农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年,园艺和水海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3.7%和17.4%,深加工农产品比重上升至48.3%,农产品出口指数上涨4.9个百分点.

5.出口主要市场依然如故

基本数据(见表5):

解读1:亚洲、欧洲和北美是主要市场

市场有三大要素,即人口、购写力和购写愿望.从理论角度考量,亚洲、欧洲和北美是主要市场,实际上2006年1-12月份出口主要市场也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向上述三个地区的出口总值达到8903.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1.8%, 较2005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非洲、拉美、大洋洲的出口规模很小、比重只有8%.

解读2:出口贸易伙伴前十位的席次稍有改变

从表5可知,亚洲、欧洲和北美是主要市场,亚洲的贸易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地区、日本、东盟和韩国,欧洲主要集中在欧盟,北美主要集中在美国.据商务部统计,列在我出口的贸易伙伴前十位的席次与2005年相比,前九位名次依旧,依次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日本、东盟、韩国、中国台湾、俄罗斯、加拿大,只有第十位由印度取代了澳大利亚.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向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地区、日本出口贸易额达到6324.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5.3%,位次虽然没有变化,由于反倾销、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道德壁垒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向美国、欧盟出口增长分别是24.9%和26.6 %,增幅比上一年分别下降了5.5和7.5个百分点,出口占比也分别下降了0.4和0.1个百分点.中国香港地区增幅达到24.8%,较之上一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出口比重却下降了0.3个百分点.日本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国向日本的出口增幅只有9.1%,较上一年下降了5.2个百分点,出口占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这也就是说,发达国家或地区仍然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市场,除香港地区外,向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增幅在减缓、比重在下降.

解读3: 出口市场多元化任重道远

从表5可知,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较快,高于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出口.2006年1-12月份,东盟、中东、拉美、非洲、大洋洲的出口分别增长28.8%、40.3%、52.1%、24.2%、42.9%,出口增长除东盟基本持平,大洋洲的低于上一年外,向拉美、非洲、中东的出口虽然贸易规模还不大,贸易比重还很小,但增幅分别高于2005年22.2、7.6、6.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加强“南南合作”,注重与发展中国家建立互信共赢的经贸关系, 2006年10月30日在南宁召开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2006年11月4日在北京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势必会给中国向东盟、非洲各国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但发达国家依然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市场,出口多元化市场显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