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FDI和制造业部门收入分配

点赞:3832 浏览:94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1-022-05

摘 要 本文运用我国1998―2008年27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对外贸易对于不同要素密度部门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不同要素部门的收入分配并非符合SS理论的检测设,用技术进步影响收入分配来解释更为有效.总体上,国际贸易增加了制造业各部门的收入,分部门看,对外贸易对于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拉动作用有限,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门贡献较显著.基于上述结论,促进资本、技术密度型部门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密度型部门的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制造业不同要素密度部门劳动力的收入.

关 键 词 对外贸易 FDI 收入分配 要素密度

一、引言

伴随近年来我国扩大开放脚步的推进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空前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 9.74%上升至2008年的58%,进出口总额在1978到2008年间,增长达105倍多.2008年全年利用外资达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75%,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FDI增长接近两倍.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却正在加剧,从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来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从1982的0.29升至2007年的0.48,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因此,对外贸易对于我国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日益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属于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整体出口的比重较大,对GDP的贡献平均为30%,因此研究工业部门的进出口对收入的分配比较有代表性.制造业部门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部门之一,按照要素密度程度,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是我国的要素充裕部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是我国相对要素稀缺的部门,三部门在1998-2008年11年里的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21.98%、31.42%、36.44%,技术密集型部门出口呈现最快速的增长,仅2001年到2005年就增加了4.39倍,在2005年后以平均每年40.9%的速度高速增长,远远高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出口额.进口增速最快的是技术密集型部门,年均增速为23%.三大要素部门FDI平均增速分别为技术密集型20.56%、资本密集型17.14%、劳动密集型13.13%,技术密集型同样为增速最快绝对量最多的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少.

对外贸易,FDI和制造业部门收入分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对外贸易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大国,劳动密集型部门是我国的丰裕要素部门,占我国出的口的30%,按照SS定理的传导机制来看,该部门的应该是收入增长最快的部门.但是,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工资收入相比其他两个部门来讲,收入增长速度慢,绝对收入低,相反,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作为我们非充裕要素的部门,其劳动收入却远高于劳动密集型部门(图1),对外贸易对于该部门的劳动者收入的促进作用较弱,证明经典SS定理在中国不适用,在下文中,我们将试图用从贸易影响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角度,用技术进步来探讨我国制造业收入差异的原因,为探讨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收入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为,首先,回顾国内外文献综述关于国际贸易对于收入分配理论,然后进行理论模型推导,计量模型设定后用我国制造业各细分部门1998-200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及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最早由赫克歇尔―俄林原理(H-O原理)提出,此后引申出两个经典的理论即FPE(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定理和SS(Stolper-Samuelson)定理.研究思路沿贸易、要素和要素报酬展开,以后的诸多研究,几乎都是基于这两个定理的调整改进.SS定理具体是指,如果贸易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可能会使发达国家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下降,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上升,即贸易会提高一国相对丰裕要素的,降低其相对稀缺要素的.据此推断,贸易将不仅导致各国同质要素均等化,消除国际贫富差距,而且会改变国内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格局.

自SS定理出现后,国内外对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分析,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文献成果.Freeman and Lawrence(1991)最早使用美国1958―1984年的制造业细分数据得出贸易会显著影响行业收入的结论.Bound 和Johnson(1992)对美国贸易情况的实证分析现实,国际贸易加大美国的收入差距.Wood(1999)通过对地区内部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发现,通过扩大开放,东亚的新兴经济体国内收入不平等有所减轻,而拉美国家在实施贸易自由化之后却经历了收入分配状况恶化的反向结论.美国一些学者(Bourguignon,1990,Spilimbergo,1999,Fishcher,2001)把美国居民收入不平等扩大趋势归咎于全球化,认为如果把劳动要素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根据H-O理论,贸易将会扩大发达国家这两类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Henderson(2002)以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发现,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中心城市,贸易因此扩大了中心与地区的差距.Pernia等(2003)在对菲利宾的研究中证实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正相关.另一方面,Lawrence和Slaughter(1993),Bhagwati(1995)及Krugman(2002)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发达国家非技能劳动者工资的下降及其技能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与其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之间几乎没有关系.

从我国研究现状看,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国际贸易对我国行业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俞会新(2002)通过对1995-1997年33个细分工业行业的数据和1998-200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检验的结果显示,中国的出口导向率对工业就业的增加有带动作用,而进口渗透率的增加对工业就业变化的影响则不显著.鲁晓东(2007)认为全球化是造成行业收入差别的重要原因,他通过对国民经济11个行业1995-2005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后发现出口贸易对不同行业收入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别.对于贸易到底是加剧还是缩小了中国收入分配的差距目前也没有统一明确的结论.王少瑾(2007)、戴枫(2005)、赵莹(2003)等人的检验结果是贸易导致了更大的收入差距,徐水安(2003)、魏和吴(2001)等人的统计结论是贸易与全球化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何璋、覃东海(2003)、胡超(2008)则通过研究认为了贸易开放程度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一种凹型而非线性的关系.

但是,对于对外贸易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影响,由于选取的数据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我国学者多从进出口角度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分不同要素禀赋部门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在此方面作出尝试,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分不同的要素密度部门分析对外贸易对于我国制造业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者收入分配的影响,以期待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提高行业收入水平和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方面的政策建议.

三、理论分析

本文的分析模型采取技术偏向型技术进步,探索对外贸易与我国制造业各部门的收入分配效应.(Crosan,Helpman,1991)的技术偏向(Skill-biased)的技术进步理论模型来分析对外贸易对于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收入的传导效应.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有利于国际间的技术扩散和转移,进口更多资本品的国家技术增长得更快(Lee,1995).发达国家的技术变化偏向技术劳动增加了技术劳动相对非技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增加了他们的相对工资.Robins(1995),wood(1994,1995,1997)以及Panagariya(2000a)的研究也认为,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贸易可以引起进口竞争部门的技术进步,从而寻求生产中的新方法节约低技术劳动.在现阶段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企业通过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提提高现有技术水平,出口更多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内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结构给定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


我们先检测设一个CES型的生产函数形式:

以上是模型检测设,然后我们结合中国的现实做一个简化的分析.我国由于对外贸易的不断推进,增加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样,新技术就随着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进入中国,因此在中国国内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结构给定的情况下,很可能将发生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

2.数据说明

我国目前的工业分类采用的是国际工业分类标准(ISTC),将工业分为采掘业、制造业和电燃气水生产供应部门三类,再对每一类进行细分,一共39个细分行业.由于电煤气行业具有垄断供应的特性,故不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采掘业的七个细分行业也不计入研究范围,最后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合并为一个食品加工制造业(陈怡,2009),制造业中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以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的各项数据统计不齐全,故将这两个部门也剔除.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研究采用制造业共27个行业1998―2008年11年的数据.

为了更好的说明国际贸易对于我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收入影响情况,本文根据对制造业各部门1998-2008年间资本劳动比均值的排序和以往的研究的经验,将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划分为三大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13个)、资本密集型部门(8个)和技术密集型部门(6个),并结合这三大部门的具体情况和贸易程度来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各行业的进出口值均以美元为单位,汇率按当年的均价计算.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工业的外来资本量采用历年27个行业的FDI来统计,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加总作为整个外商投资额,其中2000年的数据无法直接获得,故采用实收资本减去国家资本得到.各细分行业2000年到2007年的平均工资收入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他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选用制造业1998―2008年11年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从业人员的当年平均工资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进口,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劳动人数和劳动生产率.

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及其对所投资行业类型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就业结构中劳动力要素的边际要素,从而影响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本文文用FDI来衡量各细分行业利用外资的状况,EX表示出口,用各细分行业1998-2008年的年出口额表示,IM代表进口,用各细分行业1998-2008年的年进口额表示,T为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为行业i的工业增加值/行业i的从业人员,效率工资理论认为行业劳动生产率是造成行业间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Krueger和Summers(1986、1988)在研究劳动者阶层、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后,证实了劳动生产率对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有重要影响,L为该行业就业人数.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FDI流量,出口和平均工资利用以1999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指数进行平减,以消除的影响.为克服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

3.实证结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1998年到2008年27个细分行业的数据,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因此在做面板分析之前,需要先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通常的做法是构造一个Hauan统计量,在原检测设成立时,该统计量渐近服从自由度为K的χ²,分布,K表示回归元的个数,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若Hauan统计量的值大于临界值,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采用随即效应模型.我们根据Hauan检验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为降低面板数据模型中由于存在截面或时期异方差对回归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采用截面加权方法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具体结果见表1.

就总体影响来看,外商投资和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就业人数和劳动生产率对制造业各部门的影响属于正向影响,制造业各行业FDI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会引起行业的收入上升0.0265个百分点,而出口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制造业各行业的收入将会上升0.0194个百分点,影响最为微弱,而进口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系数为0.1141,对与工资的拉动作用要大于FDI和出口.劳动人数和劳动生产率两个变量的影响系数较大,分别为0.2514和0.4649,说明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显著增加该行业的收入水平.


行业出口、FDI对收入之间影响为正,但不显著,其他变量的影响为正且都是显著的.出口与FDI与收入之间比值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制造业部门不同的要素部门出口和FDI对行业收入有相反的影响,从而抵消行业总出口及FDI对于收入的影响,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将27个制造业部门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部门进行研究,进一步考查不同要素部门的外资流入和出口对制造业各细分部门的收入影响,首先进行Hauan检验,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2.

横向就各个要素来看,首先,FDI和出口对于劳动密集型部门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影响属于正影响,表明FDI和出口对两部门的收入有上拉的作用,影响系数分别为0.1134和0.0182,外资投入的拉动作用在劳动密集型部门要高于技术密集型部门.FDI对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323,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降低了该部门的收入.

其次,贸易出口对于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收入影响为负,说明出口降低了该部门工人的收入,出口对资源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影响为正,分别为0.0396,0.1311.进口对于三部门均为正向影响,其中进口对资本密集型部门的拉动作用最大,相反,出口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影响则相当微弱.出口对于技术密集型部门收入的拉动作用要高于进口对该部门的影响.

然后,从就业人数对收入的影响来看,对三要素部门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881、0.3439和0.0511,可见劳动力人数对于资本密集型部门收入拉动作用是最大的,影响最小的是技术密集型部门.劳动生产率对于三部门的收入影响都相当大,说明一个部门的技术的提高对该行业收入有着显著提高的积极作用.

纵向来分析,对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收入影响最为显著的变量为劳动生产率,显示技术进步对于该行业的收入拉动作用相当的大,FDI和就业人口对该部门影响也比较显著,出口将降低于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收入,这是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产品大部分属于基础产品,由我国廉价劳动力加工制造,在国际产业链上属于最低端的一环,附加值较低,因此出口不但没有增加该部门的收入,反而使收入降低.但其负向的影响小于进口对该行业的正向影响,总的来说还需要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行业收入.相比而言,出口对于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工资拉动作用则要大得多,出口和进口都显著的增加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工人的收入.

因此,我们通过计量分析的结论基本与模型预期的一样,即贸易通过影响技术进步,扩大了我国制造业中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即使技术虽然并非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但是通过进出口、吸引外资引进和模仿高新技术,提高技术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该部门的收入高于我国丰裕要素的非技术密集型部门.如图2可见,在1998-2008年间,我国三大要素部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加最为显著,表明了两部门存在明显技术进步.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本文采用我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1998年至2008年出口和FDI对与不同要素部门收入分配的面板数据检验,发现了出口和FDI对与制造业的收入均有向上拉动的作用,即收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出口贡献0.0194个百分点,FDI贡献0.0265个百分点,进口、劳动人数和技术分别贡献0.1141、0.2514和0.4649个百分点.但从贸易对不同要素部门的影响来讲,进口对于三大要素部门的影响均为正,说明进口提高了各要素部门的收入.出口除对劳动密集型部门为负影响外,对其他部门影响为正.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部门的收入影响为正,对资本密集型影响为负.


2.政策建议

首先,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对我国行业收入的影响显著,虽然进出口贸易对于不同要素密度行业的收入影响方向相反,但是,总的来讲出口贸易对于行业收入的正影响要大于进口贸易的负向影响,所以要提高我国制造业各部门的收入水平,贸易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贸易能刺激竞争,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劳动者收入.

其次,为提高制造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必须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优化商品结构,在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的同时,积极地制造和形成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的加工程度、技术含量、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针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低附加值对工资拉动作用有限的特点,应该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增加这类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扩大其出口.另外,促进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一是要加快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商品化率,二是要从鼓励自主创新,支持高新产业,从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向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结构转变,改善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

最后,扩大内需消费市场.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制造业受FDI和出口的正向影响,外贸需要依赖外需市场,FDI需要依赖外资,均是属于外部的因素,处于被动的地位.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下,外需萎缩,我国外贸严重受损.因此,想要持续的、稳健的发展制造业,增加制造业工人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最根本的方法是转变制造业的增长方式,从外需增长型向内需增长型转变,减轻制造业生产对外部环境的依赖,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内需来保障和提高该行业工人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