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越南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点赞:18157 浏览:812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中国与越南两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两国逐渐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走向产业内贸易,且呈快速上升趋势.本文以GL指数,实证分析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中国与越南两个发展中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通过中国与越南的产业内贸易来使双边经济快速发展.

关 键 词 :产业内贸易;GL指数;产品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1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7-0037-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7.08

随着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近16年来的贸易往来中,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已经逐步从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以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相同的产业部门中产品既存在出口又有进口的现象,它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产业内贸易理论最初产生于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仅仅解释了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它并没有很好的阐述发展中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及发展走势.同时,现存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探讨的是制成品,而对于初级产品间的产业内贸易分析过少.目前存在的很多同类初级产品的贸易与倾销或季节性原因无关,其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和越南两个国家地理位置相近,且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结构上的差异与资源禀赋的不同,使得中越产业内贸易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因而,探讨中国与越南两个发展中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促使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向更高发展的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内贸易的测定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产业内贸易的测定指数—GL指数

20世纪6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经验性和统计性的研究.其杰出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巴拉萨(Balassa,1966),格鲁贝尔和劳尔(Crubel和Lloyd,1975)等,他们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指数[2-4].其中,建立在Balassa指数的基础上的Crubel和Lloyd指标(简称GL),成为迄今为止最有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其表达式如下:

GLij等于1-(1)

其中,GLij为i国在j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Mij、Xij分别是代表i国在j产业的进口额和出口额.根据格鲁贝尔和劳埃德的表述,GLij属于(0,1).若Xij等于Mij,那么GLij等于1,即意味着所有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若Xij等于0或者M ij等于0,则GLij等于0,表明所有的贸易均为产业间贸易,没有产业内贸易.GLij的值在0~1之间变化,越接近于0,则意味着产业间贸易的程度就越高,而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越接近于1,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产业间贸易越低.通常情况下,GLij的值等于或大于0.5,则表示产业内贸易占主导作用,反之产业间贸易占主导作用.

(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联合国第三次修订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来作为界定产业内贸易的标准.为了使研究更为深入,本文选用SITC前四位编码相同作为同一产业的划分标准,将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大类(见表1).

二、中国与越南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一)总体水平及趋势

本文选用1993—2009年中主要年份的中国与越南进出口贸易数据,并利用GL指数,计算得到1993—2009主要年份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如表2).从表中可看出,中国和越南间总体的产业内贸易处于一个不高的水平,两国间的贸易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两国的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呈稳定递增趋势,可见中越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来越突出.但GL 指数不是很高,表明中国与越南的产业内贸易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二)商品结构分析

1.初级产品

从0~4类初级产品来看,越南在占优势资源的领域内与中国的贸易主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SITC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的2008年GL指数为0.76,属于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表明中越两国在活动物产品中互补性需求较强.SITC1(饮料及烟类)以产业间贸易为主.SITC2(燃料以外的非食用原料)的产品内贸易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处于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这表明两国有差异产品的需求.SIT(动植物油、脂及蜡)也主要以产业内贸易水平为主体.总体而言,中国与越南在初级产品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

2.非初级产品

SITC5-8类属于制成品,而SITC9是一些没有归类的项目.从表4看出,非初级产品比起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普遍较低,但是在资本密集型制成品中,SITC8(杂项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SITC7(机械及运输产品)次之.以往,中国对越南出口较多的鞋帽制品,但近年来,越南在制鞋业具有潜在的竞争力和表现出明显的成长性,中国在此类产品中已逐步丧失比较优势.此行业将会成为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源泉.同时也可看出,中国与越南的产业结构将逐步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发展.


三、中国与越南产业内贸易原因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一)中越两个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分析

传统上,产业内贸易一般只会在资本—劳动比例接近且要素禀赋类似的工业化发达国家之间.而发展中国家通常以出口初级产品或者资源密集型产品来换取工业品.虽然中国和越南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迅猛[5].许多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作了很多的论述.主要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同类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二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似成为产业内贸易的直接动因;三是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四是产业内分工的形成是产业内贸易的成因[6].然而,促使中越两国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主要归为以下四方面: 1.产品的差异性

保罗·克鲁格曼(1979)提出,产业内贸易产生的重要基础是由于同类产品的异质性,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直接原因[7].中国和越南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两国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并且两国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且甚至处于扩大趋势,这恰好为以消费者偏好相似的水平差异化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基础.从垂直差异来看,由于越南相比较中国来说,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所以在同类产品中会出现不仅向中国出口低质量、低的产品,且向中国进口高、高质量产品.进而出现了在质量和上的垂直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即出现了产业内贸易.

2.中越两国的地缘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

中国与越南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地缘优势,决定了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必然发展[8].中国从南到北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暖温带几种不同的气候带,而越南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主要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盛产热带经济作物、谷类等,两国气候差异与自然禀赋的差异,使得两国在动植物等初级产品方面形成了产业内贸易.同时,中国与越南既有海域连接,也存在陆地接壤,双边贸易运输成本较低,两国经济交流与沟通更方便,更有利于产业内贸易.因此,两国存在的地势优势成为产业内贸易形成的直接原因.

3.需求偏好相似

消费者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因.中国与越南都是发展中国家,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越类似,并且其消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越相似.中国与越南的需求偏好存在相似性,因而这使得中国与越南在一些进出口货物的需求存在一致性(如初级产品).需求偏好相似是导致中国与越南之间发生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之一.

4.产业分工的形成

随着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越南之间的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贸易的增长,带来了贸易创造效应与出口扩张效应,从而带来了规模经济.同时,产业分工的形成,使得中国与越南两国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并且提高了在利用资源方面的优越性.虽然中国与越南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生产能力也相对较低,导致双方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但喻志军(2009)指出随着国际分工带来的各自经济增长、消费水平与生产能力的提升,其异质供给(指市场上形成有生产供给能力的对异质产品的供应)与异质需求(指在市场上形成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对异质产品的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形成相互间的产业内贸易.

(二)对中越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1.宏观层面

(1)一体化程度与产业内贸易正相关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立.中国与越南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且贸易也呈稳定增长态势.而贸易增长不仅可以产生贸易创造效应,而且带来了出口扩张效应,进而带来两国企业的规模经济.中国与越南在初级产品的贸易中,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并且在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中,也呈现出规模经济.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国与越南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区域内要素流动自由化程度越高.这不仅带来了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提高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促进水平产业内贸易发展,而且对垂直产业内贸易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政治问题影响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

中国与越南在边界(领海、领土)方面现存在一些敏感的问题,如南沙群岛主权争夺.近年来,南海问题有尖锐化的发展势头.南沙群岛号称是“军事咽喉要道”,成为“海上生命线”,拥有丰富的生物,是矿产资源的“聚宝盆”.最近,在南沙群岛不断开采出丰富的有生资源和石油,这使得越南更难舍弃它.然而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十几年来几经反复,并且越南的政策存在多变性的特征,因此,中国与越南的经济贸易合作存在现实的风险性.如何处理好政治争议,对于中越两国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及对产业内贸易的开展的影响较大.

(3)人均国民收入差异

根据Linder(1961)的相互需求理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相近,两国的需求结构和消费者偏好就越相似,贸易量也会越大,进而促使水平性产品产业内发展更快[9].但他还指出,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差异会促进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越南,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中国与越南应互相帮助,使两国间的人均国民收入差异缩小.

2.微观层面

(1)较差的基础设施

中国与越南都是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其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来中国与越南都开始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重视,并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投入,但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使得基础设施建设也得不到平衡发展.尤其是越南,其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通信设施等网络方面基础条件也不好,进而引起投资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影响到两国的相互投资.因而,这会进一步阻碍产业内贸易的开展.

(2)规模经济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两个拥有相似或相近的生产要素的国家的企业,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这两个国家就可以进行专业化规模生产,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成本就会随着产量的快速增长而递减,此时便具有了比较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更具竞争力,出口也会随之扩大.因此,规模经济的存在可以有利的促进两国进行产业内贸易.中国与越南在初级产品中的存在很高的产业内水平,但是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标准化程度较高,最容易形成规模化生产,进而快速达到规模经济.因而,中国与越南应努力在资本密集性产业(制造业)中加大合作,创造规模经济,实现两国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

(3)两国相互间的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对于水平性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作用是正相关,而对垂直产品产业内贸易则起着负作用.中国与越南相比,拥有更多的资本和先进技术.而越南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两者应该有效合作,使得资源得到有效互补.中国可以加大对越南的直接投资,这样可以使越南企业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产品在质量技术上的垂直差异及改善产品在营销、售后怎么写作等方面的水平差异,进而提升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4)传统的消费观念

中国国民存在很传统的节俭消费观念,人们崇尚节约,量入为出,并且对新生事物不是很敏感,消费观念更新速度较慢.这些消费观念阻碍了差异化产品的需求的快速增长.所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消费观念的陈旧不会带动很大的差异化产品需求.对于中国和越南来说,应在消费者需求相似的基础上,大力培养消费者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只有消费者大力追求个性化产品,企业才会有动力去研发新技术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而才能有效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四、促进中越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建议

(一)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合作

中国与越南之间贸易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中国在资本、技术管理上有比较优势[10].而越南由于气候等自然禀赋的差异,拥有丰富的橡胶等自然资源.两国在资源上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因为橡胶产品正是中国化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需品,而越南在发展过程中缺少一些的资金或硬件设备(这些恰好对于中国而言存在相比较优势).因此,中越两国应加强在此类产品上的资源整合力度,从而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和达到共赢.

中国与越南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规模经济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避免竞争性和发挥互补性

中国与越南存在气候差异等自然禀赋的不同,中国在农产品中属于劳动密集型,而越南属于资源密集型,这种比较优势的差别,仍是中越两国未来在农产品贸易的基本出发点.为了有效促进两国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两国应该避免竞争性,加大发挥两国的互补性.鉴于两国比较优势的差别,我国可以通过科研和引进新技术,通过对农业劳动者加大培训来提高劳动质量,同时在产品的营销、技术、市场、经营管理方面进行差异化的品牌战略,而越南可以加强品种的改良,这样可以提高两国在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三)加强海关合作,建立完善的经济通道

中国与越南既有陆地接壤,又有领海相通,两国具有很大的地缘优势.有效利用两国的地理优势,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更好的发展.因此,加强两国海关合作与沟通是很重要的.首先,应尽量简化进出关手续,使一些时令产品在保质的前提下,可以快速进入对方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其次,两国应加大打击力度,确保两国产品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进入对方市场,给两国提供一个更好的贸易发展环境.

(四)发挥政府作用,大力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

政府对于两国的经贸合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两国政府可以以诱导主导产业发展的方式来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制造业在各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使两国产业内贸易能得到更高发展.中国与越南在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中越两国应加大对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下转第44页)

(上接第40页)与创新的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层次.同时,双方可以优化产业组织政策,改善市场结构来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创造出既存在规模经济又有产品差异化的优势条件,为两国在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营造跟好的外部环境.

(五)鼓励中国企业开拓越南市场

尽管有一些中国企业走向了越南市场,但中国企业对越南市场的开拓力度较弱.我国应鼓励企业大胆的走出去,实现以投资的形式,将适用的先进技术与部分的剩余生产能力向外输出,进行跨国生产,比如机电工业.中国企业可根据中越两国的不同要素禀赋,把原本要由市场完成的分工,转为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例如产品研发与设计及关键零部件在中国生产,而一般零部件在其他发达国家生产,最后在越南完成最后的组装.同时,越南的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我国企业可以把投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设施上.

(责任编辑: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