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的贸易救济企业应略

点赞:31157 浏览:1447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根据WTO规则,成员方在进口产品倾销、补贴和过激增长等给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以及针对中国的特别保障措施,即所谓“两反两保”)手段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这些措施统称为贸易救济.贸易救济已成为最重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形式之一,在金融危机之后复苏成为全球经济关 键 词 的今天,我国的外贸出口正面临空前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突出体现为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急剧增加.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国际经济、政治背景,本文将结合最新的数据,对后危机时期的贸易救济趋势进行述评,并从企业角度提出一些应对的建议.

一、金融危机前后的贸易救济状况

贸易救济是WTO框架内所允许和规范的措施,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维护国际贸易领域的正常竞争秩序,也有可能成为某些国家保护国内落后产业的工具,阻碍正常的贸易.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救济已成为世界各国针对中国产品所广泛使用的贸易保护手段.

(一)近15年来全球贸易救济总体状况

1995~2007年,全球贸易救济调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到2007年降至最低点(见表1).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以反倾销调查为例,2008年较2007年增加了28%,据WTO估计2009年全球反倾销立案数将可能增加到230~250宗.但是,由于各国政府对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充分认识,通过频繁的双边及多边贸易磋商,并未出现广泛的贸易限制、保护措施以及严重的贸易对抗.WTO认为2008年10月以来新增贸易限制或扭曲措施最多影响全球商品贸易的1%,未出现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贸易战景象.特别是2009年第4季度,全球贸易救济调查自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出现下降,标志着国际贸易摩擦的进一步趋缓.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贸易救济威胁

在本轮危机中,与世界贸易总体状况相反,中国深受贸易救济之害.以反倾销和反补贴为例,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见表1).过去的2009年,国外对华共启动116起贸易救济案件,从数量上看是近15年来最高,从涉案金额来看更是大幅增加.综合来看,当前针对我国的贸易救济案件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反倾销是贸易救济的主要形式,但贸易救济措施叠加的案例不断增多.当前,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激增,案值越来越大,贸易救济措施多样化.反倾销仍然是贸易救济的主要形式,同时贸易救济措施叠加的案例不断增多,尤其以双反案最为典型.


2.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从单个产品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比如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受到贸易救济调查的产品从普通的钢铁产品,逐渐扩大到石油管材、无缝钢管、压力管等中高端产品.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出口美国的钢铁产品,除了热轧的两款产品外,几乎已经全部遭遇美方双反调查.

3.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别和地区日益多元化.比如,2009年国外对华纺织产品启动的1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11个国家,除了印度和美国,还包括阿根廷、埃及、巴西、秘鲁、欧盟、多米尼加、南非、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等.轮胎、化工原料等一些我国传统的优势产品在出口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

二、后危机时期不同经济体对我国贸易救济调查的趋势

国际贸易摩擦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传染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摩擦频繁发生.这里选择美国、欧盟、印度和巴西等4个代表性的经济体,从历史趋势看后危机时期他们对中国贸易救济调查的可能发展.

(一) 美国

美国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作为此次危机的发源地,在其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出现了“购写美国货”这一具有强烈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条款.之后,美国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等贸易救济手段,引发多国的强烈不满.在此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代表性事件包括2009年9月通过的针对中国产轮胎的特保案,涉及金额22亿美元,波及中国10万产业工人,同年11月,对中国进口油井管征收反补贴关税,涉及金额2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对华贸易制裁案件.据统计,2009年全年,美国对“中国制造”发起了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2起反倾销调查、1起特保调查,案件数量同比增长53%,涉案金额增长800%.

2007~2009年美国启动了针对39种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其中90%涉及中国(见图1),体现出强烈的指向性.有趣的是,在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二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仅5种进口产品受到调查,而在危机有所缓和的200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中,有13种进口产品遭到调查,出现反倾销调查的小高峰.当前,美国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基本特点是:(1)多重贸易救济调查的合并使用,(2)从启动到作出终审裁决的时间明显缩短,(3)实施贸易制裁的比例提高,(4)极高的贸易制裁税率.因此,后危机时期中国对美出口企业仍需面对极为严重的贸易救济威胁.

后危机时期的贸易救济企业应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欧盟

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总体而言,欧盟对华贸易救济较美国温和.危机爆发以来,欧盟维持了基本稳定的对华贸易救济调查强度(图1).反倾销是欧盟对华主要的贸易救济手段,2008年和2009年分别启动了6起和7起对华贸易救济调查.2009年启动的案件涉案商品是扫描仪、钼丝、葡萄糖酸钠、铝合金轮毂、聚酯高强力纱、熨衣板、长丝玻璃纤维.但是,2009年三季度经济形势趋好的背景下,欧盟启动的新调查却达到顶峰.后危机时期,欧盟对华贸易救济如何发展尚不确定.

(三)印度

据WTO统计,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占总调查数的80%,这其中又有77%是针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运用贸易救济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印度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印度一直是全球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2007~2009年,印度共针对37种中国进口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见图1),主要涉及化工产品、医药、纺织品、玩具等中国优势传统产品,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中国已成为印度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受害国,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在对印出口中要充分意识到潜在的贸易救济风险.

(四)巴西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巴西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连续两个季度下滑.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开始回升,第四季度环比增长2%,同比增长4.3%.巴西作为拉美市场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就反倾销调查立案数而言,2007~2009年巴西对华贸易救济略低于欧盟的水平(见图1).2009年,巴西先后对我国的合成纤维毯、合成纤维针织布、桌上用玻璃器具、合成纤维针织布等产品启动了反倾销调查,但总的来看,巴西对华贸易救济的强度较低,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可以在巴西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救济的策略

第一,企业应熟悉WTO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救济调查.危机爆发以来,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企业在熟悉WTO规则,特别是有关贸易救济法规的前提下,在WTO框架内积极应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已有成功先例,如2009年6月17日,欧洲初审法院就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起诉欧盟草甘膦反倾销措施一案做出裁决,裁定欧盟调查机关在反倾销调查中错误解释了所适用的法律,未合理考虑中国企业提交的相关证据材料,不恰当地否决了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决定废除欧盟对新安化工集团草甘膦的反倾销税.

第二,涉案企业是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时积极应诉的核心.尽管有些企业已经积极应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从整体上看,很多涉案企业仍对遭受调查消极观望,抱有坐享其成的想法.按照WTO相关规定,案件审理部门就可对不应诉的企业直接做出“缺席审判”,这就意味着企业将多年苦心经营开发出来的市场拱手相让.美国商务部今年年初对中国大陆产礼品盒和丝带初裁征收最高达231.4%的临时性反倾销税,作为行业龙头,姚明织带公司积极应对美国对中国和台湾丝带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最终以“零”关税成绩获得初裁应诉成功.但是同行们却没有那么幸运,放弃应诉的另一家企业必须面对231.4%的惩罚性关税,而其余企业也被裁定征收115.7%的倾销税.

第三,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中国所面临的贸易摩擦不会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而得到缓解.这迫切需要我国企业一方面调整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市场,来应对越演越烈的贸易摩擦.以轮胎行业为例,2009年对我国轮胎进行特保调查的国家数量突破了10个,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局面.目前,我国轮胎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国产轮胎的档次、质量、企业规模与美、日、韩等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相距.轮胎企业急需从增长方式、产品结构上进行调整,同时从单一市场调整为多元化市场.比如,特保案使山东三角轮胎对美国出口大大下降,鉴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轮胎需求增速较大,该企业积极开拓这些地区的市场,取得较好的效益.

第四,实施“走出去” 的战略,有效规避贸易救济调查.我国当前除了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尖锐的贸易摩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争端也日益增多.由于在产品类型、所处国际地位、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同质化”特征,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摩擦短期内不会有很多的改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应对这一情况的有效形式.例如,中国和印度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都拥有劳动成本优势,这就导致两国在抢占欧美市场时成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我国企业能够转变经营思路,在印度投资设厂,把生产转移到印度本土,推动本地化经营,或许可以减少“中国制造”走入国际市场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