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离不开进口

点赞:8485 浏览:328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任何发展战略都是有阶段性的,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型经济的更高层次.中国已经意识到“积极扩大进口”是中国开放经济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如何构建促进进口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影响当前,关乎未来.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进口增速开始超过出口增速,今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增长35.6%;进口增长47.2%,进口超过出口意味着中国正在向全球输出总需求,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新角色.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离不开进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加工贸易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贸易国,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智利等重要经济体最大贸易伙伴,是这些经济体的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国.

中国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成为欧美的重要出口市场.2009年,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我国在欧盟、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口市场中的排名均上升了一位,分别成为欧盟和加拿大第三大出口市场、日本和澳大利亚第一大出口市场,继续保持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地位.而在巴西、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出口市场中的排名均跃升2位,成为巴西第一大出口市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出口市场,在新加坡出口市场排名前进一位,为其第三大出口市场.此外,我国继续维持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俄罗斯第三大出口市场地位.

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来说,由于危机的影响,2009年伞球贸易下降22%,但同期我国进口值仍超过1万亿美元,比上年只下降了11.2%,并且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不仅对遏制全球贸易急剧下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使中国需求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扭转失衡的新动力.

进口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事实上,积极扩大进口绝不是输出总需求这么简单.任何的发展战略都是有阶段性的,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型经济的更高层次,而这其中如何扩大进口是获取经济和贸易利得的关键.

长期以来,在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人们几乎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出口上,从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到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都是如此.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作为拉动总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贸易差额的增加对短期产出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出口是注入,与短期产出正相关;进口是漏出,是国民收入的漏出项,是经济增长的减量因子,与短期产出负相关,受此重商主义影响,我国外贸领域中的“重出口轻进口”思想一直十分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口明显少于出口,除1993年为贸易逆差外,其余年份均有相当规模的顺差.特别是2004年以后,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急剧增多.仅从量的角度看,顺差扩大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然而,若从质的角度考察,净出口规模的大小并不一定等同于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关注贸易顺差下中国的贸易利得比关注贸易顺差本身更加重要,从贸易利益分配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贸易顺差对于增进国民福利,警惕增长失衡,解决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需要调整和转变我国“流出财富,留下顺差”的贸易政策体系,致力于贸易平衡.


一般而言,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市场要素供应的增加与要素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技术的引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个国家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该国各种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增长幅度.

其一,从资源角度来看,根据木桶原理,无论一国的资源多么丰富,总会存在资源瓶颈,如果不克服资源瓶颈,必将限制经济发展.因此,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进口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对我国来说,应该积极调整进口结构,尤其用进口原料来代替国内稀缺、生产成本高的资源型原料,并进行相应的国内战略储备.

其二,扩大进口能够推进外贸战略结构转型.目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外贸战略结构转型,从实施进出口贸易平衡策略入手,将扩大进口贸易视为平衡经济增长的切入点,对于解决贸易争端和贸易摩擦,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其三,扩大进口能够促进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资本品的进口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进,我国企业能够利用技术外溢效应,不断地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并且经过创新形成新技术,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实现经济增长.

其四,扩大进口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国外的生产要素来进行生产,国内资本增加,为生产要素转移到高效率产业提供了充分条件,从而获得结构效率,带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进口贸易步入新阶段

9月6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表示,2010年中国进口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这标志着中国进口贸易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总量规模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06.4亿美元,2007年增长到21738.3亿美元,增长了近104.5倍,其中进口贸易从108.9亿美元,上升到9558.2亿美元,增长了86.77倍.自2003年起,中国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三大进口国地位.当前,中国也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从结构上看,当前我国进口贸易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弱势产业保护”阶段,而进入到“安全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安全发展”进口战略的实施要求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进口实行多元化,加强进口的协调和管理;高技术行业中,在积极扩大进口,改善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环境基础上,更加重视自主创新;放松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限制,实现这两类产品自由贸易;以对外直接投资形式,促使低端产业的国际转移,逐步形成海外加工贸易体系,并扩大这类低端产品的进口,改变中国庞大的外向型加工贸易所形成的贸易不平衡规模.

改革现有进口贸易管理体制

尽管中国进口贸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进人新的发展阶段,但在积极扩大进口贸易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制约进口的障碍.

偏重防范进口对比较劣势产业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因此,对于进口对于国内产业的冲击关注较多.

在“出口创汇一设备进口一国内生产”战略下,一方面,我们更多地关注出口促进,另一方面,严格限制进口,控制外汇的使用.这样,我们的进口管理体 制高度行政化:关税水平很高,非关税措施庞杂,配额、许可和行政审批等手续复杂.

从总量上看,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进口管理中很少关注矿产等初级产品的进口保障问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保障重要矿产进口供应,并防范相关进口风险的机制.

管理权限分散,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困难.中国目前对某些敏感商品的进口实行多头管理,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头管理.由于在管理理念、评判标准和关注侧重点方面不尽一致,实践中往往出现对同一事项(如某一特定商品是否应当允许进口)形成不同判断的局面,给进口管理造成一定障碍.

针对上述问题,进口管理体制迫切需要改革.

首先,管理体制的重心应从防范进口对弱势产业的冲击到保障原材料以及矿产品的供应上转变.

其次,在双边和多边贸易领域,我们需要团结其他国家反对少数国家和少数企业对重要矿产品的供应垄断和控制,加强反垄断力度,保障矿产品供应的市场透明和稳定.同时,在高技术产品领域中,要将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相挂钩进行谈判和管理.坚决反对发达国家一方面要求我们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又对高技术产品对我们的出口进行歧视性管制的做法,促进高技术产品的自由贸易.

再次,制定有效的进口税收和信贷政策.在逐步降低进口税率的形势下,实施有层次的关税结构.在承诺的关税水平范围内,对初级产品进口免税,对半成品征收中等关税,对最终产品进口征收高关税,促进产品国内加工程度加深,推动国内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进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内企业或研发机构给予投入补偿、投入税前扣除或税收返还.对鼓励引进的核心技术和设备实施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或零关税;通过完善进口信贷、制定有关进口商品目录,对进口商品进行分类指导,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适时增加进口担保业务,对鼓励进口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或进口担保.

最后,要建立健全促进进口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推动进口便利化等措施扩大进口.二是建立进口预警机制,对那些缺乏效率、可能损害产业发展.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的进口,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时监测行业动态,并充分利用WTO相关规则加以限制.三是完善进口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进口宏观监测和管理,健全贸易救济制度,要为企业进口提供一站式的怎么写作.四是建立国家、地方、相似度检测组织、企业“四位一体”的协调机制.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整部部门应科学分工和有效协作,建立健全应对贸易摩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