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贸对环境的影响其政策

点赞:4982 浏览:164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本文在论述广东省外贸发展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近十年广东外贸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章认为广东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也呈上升态势;“贸易顺差,环境逆差”的不平衡格局加速了广东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加剧了能源供需的不平衡及环境的恶化;目前不可再生资源的紧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制约广东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本文提出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制定以绿色贸易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环境优先的进出口贸易政策等建议.

关 键 词 :对外贸易;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102―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十五”期间对外贸易额达14 66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3,同期贸易顺差累计达1267亿美元,对广东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然而,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也呈上升态势.目前不可再生资源的紧缺、生态环境恶化正在成为制约广东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广东对外贸易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发现症结所在,并探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

1.1 贸易额持续增长,但仍以粗放型数量扩张为主

“十五”期间,广东对外贸易以年均20.3%速度快速增长,出口规模五年三上新台阶,分别于2002年、2004年、2005年突破2 000亿美元、3 000亿美元和4 000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总额累计7 964.56亿美元,年均增长21.0%;进口总额6 697.54亿美元,年均增长19.4%;且贸易顺差逐年递增,“十五”期间顺差额累计达1267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加487.5亿美元.2007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更高达6 341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9%,顺差额1045亿美元(见图1).

然而,由于广东出口企业的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企业不惜采用低价营销策略推动出口,因此,外贸的扩张主要还是以量取胜.其后果之一便是贸易条件的恶化.据近年广东海关统计,在出口的88类主要商品中大约有35种商品在下降,而进口的90类主要商品中大约有50种商品在上升,且一半以上的商品升幅超过一倍.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出口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甚至导致“贫困化增长”,进而影响广东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2 商品结构整体优化,但出口商品“三高一低”现象犹在

20世纪90年始,广东便由主要出口轻纺产品向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转变.2005年纺织品及服装的出口额为209.64亿美元,仅占出口总额的8.8%,而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644.17亿美元,占比69.0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亦迅速增长,从1997年的170.2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835.7亿美元.可见广东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优化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业制成品出口已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近年来的数据显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仍为出口的主要特征之一,即目前广东外贸仍属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拉动的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而这种增长方式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承载力下降的制约.

在进口商品结构中,近年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已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资源类产品上升较快,自身资源稀缺的广东废物进口快速增加,目前进口量位居全国前列.2006年进口废物数量达1000多万吨,占全国进口废物总量的1/4,废物货值超过200亿美元.尤其是电子垃圾的大量进口严重污染了环境.广东省自2004年5月1日起就立法禁止省内单位处理进口废旧电器这类“洋垃圾”;然而在全国八大电子洋垃圾集散地中,广东汕头贵屿镇、清远龙塘镇、南海大沥镇名列前茅,占全国电子洋垃圾进口的半壁江山!

1.3 市场结构较为单一,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摩擦频现

广东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港澳、美国、欧盟、日本、东盟等国家地区;近年来开始致力于开发新市场,对非洲、拉美和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但目前占总量的比例还很小.港澳、美国、欧盟仍然是广东出口的前三大市场,据计,2005年对上述三大市场的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35%、24%和14%.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导致贸易摩擦频频出现,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世界性的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强,各国愈加注重环境效益,纷纷对进口商品施加严厉甚至苛刻的环保标准,使广东的对外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据商务部2006年的调查显示,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17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5.2%.广东作为外贸出口的大省受绿色壁垒的影响最大,2006年被美国拒绝进口产品达256批次,占全国被拒绝批次总数的32%.绿色壁垒正在成为影响外贸出口最重要的贸易壁垒之一.

1.4 加工贸易比重偏高,利润较低

加工贸易是广东省第一大贸易方式,近十年一直占到总贸易额73%~80%之间.广东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04年间一般贸易方式一直是逆差,表明一般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还不强,加工贸易是促进外贸增长的主力军.“九五”期间,加工贸易出口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长,2005年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达1750.6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3.51%,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42.04%(表1).

从全球生产网络来看,广东的出口加工业总体处于国际生产链的加工制造环节,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和营销均为外商掌控;尽管规模越来越大,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低,使得相当一批企业只能赚取一些微薄的加工费.据计,1997年广东加工贸易顺差为156.8亿美元,增值率为40.7%;到2005年加工贸易顺差为580.28亿美元,增值率为49.6%,顺差增长了3.6倍,增值率却只提高了不足九个百分点;而同期加工贸易中间投入要素成本升幅远超过9%,这进一步降低了加工贸易的经济效益.

更为重要的是,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大多集中于制造业.其中不乏污染密集型行业,如化工、造纸、纺织印染、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由于目前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国内配套能力不足,仍然处于“一进一出、单一工序”型发展阶段;因此,即使近年广东加工出口的商品结构已大为改观――高新技术产品大幅增加,但由于其主要从事污染比较集中的生产环节的活动,故导致了“产品出口国外,污染留在国内”的现象.

1.5 怎么写作贸易发展滞后,不利于绿色贸易的推进 近年来,广东怎么写作业和怎么写作贸易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怎么写作出口不断扩大,但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货物贸易,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怎么写作贸易进出口额与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的比例约为1:20,不仅低于世界1:4.2的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1:8.1的水平.广东怎么写作贸易不仅规模小,怎么写作类型也比较单一,如怎么写作输出主要是传统的运输、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等,其中旅游和运输怎么写作出口占全省怎么写作出口的59%,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怎么写作出口比重很小.

单纯依靠扩大货物贸易规模的外延式增长方式日益受到资源、环境和贸易壁垒的制约,而怎么写作贸易多为清洁产品,发展怎么写作贸易出口不仅有利于提高货物贸易的经济效益,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而且能够开辟外贸增长的新形式,以较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更大的贸易利益.特别是金融、电信、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怎么写作行业和贸易的发展,将进一步优化广东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广东外贸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1 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加速

“三高一低”的数量扩张型发展方式,决定了外贸企业往往片面地强调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一味地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其结果是占用了大量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了稀缺的能源,进而使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考察广东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变动趋势,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相关程度很高.(表2)的广东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数据显示,两者呈同向增长态势.目前广东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外贸易在经济总量中占据重要份额,出口也主要以工业品为主.但在工业化尚未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时,工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广东资源匮乏,目前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不到全国同类的1/20,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本地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

2.2 环境恶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出口顺差,环境逆差”的贸易格局,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据统计,2005年广东外贸出口行业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10.64亿吨,比2000年增长115.3%,其中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比2000年增长9.6%;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达58.43万吨,比2000年增加52.8%;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6.38万吨,较2000年增长25.7%(表3).目前广东以占全国1.87%的土地面积分别承载了全国5%和11.7%的工业废气和废水总量,对外贸易的资源高消耗、高排放导致的高污染已超出了生态环境的容量.

“十五”期间,广东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呈上升趋势.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全省年平均浓度年均递增7.8%;二氧化氮年均递增0.9%(图3),酸雨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上升2.5%).2005年,全省酸雨频率达到58.1%,珠三角多个城市为酸雨污染重灾区,个别城市出现酸雨频率高达88%.此外,水质受重度污染(劣于V类)的在16.0%~19.8%之间.流经城市江段27.3%的断面水质为Ⅱ~Ⅲ类,36.4%为Ⅳ~V类,36.4%水质劣于V类.无疑,伴随着广东工业化进程产生的污染是其中昂主要的构成部分;而外贸出口行业的污染排放量约占工业污染排放量的45%左右,对广东整体环境影响的贡献可略见一斑.

2.3 进一步扩大了广东能源供需的不平衡

如上所述目前广东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九五”至“十五”期间,广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快速走高趋势,表明广东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据计,2005年广东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8.0%;其中,煤炭、原油、成品油和电力分别占全国的4.6%、7.9%、17.8%和10.7%.在2000年至2005年期间,该三大能源消费总量均以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上升.分别为13.5%,2.4%和14.9%.而且,2002年后能源消费增长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见,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表4).

然而,广东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差、对外依存度极高的省份.据统计,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037公顷,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2,亦低于联合国划定0.053公顷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39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2004年能源需求量与能源供给量之比约为3:1,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其中仅制造业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就高达8 153.21万吨标准煤,是全省全年能源生产量的1.7倍.供需失衡使得许多重要资源需要依靠进口或外省调入,如2005年广东47.4%的原油、58.7%的成品油、97.5%的煤炭和19.3%电力均来自省外或进口;外省调入和进口能源共计14 728.13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82%,比2000年增加8 859.6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达20.2%(表5).可见,随着广东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这种能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3.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结论与启示:

首先,近年来广东外贸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贸易带来的收入增加进而对环保的贡献,尚不足以抵消规模扩张导致的排污量增加及对资源的耗费,高额顺差更加剧了能源供需的不平衡.同时,进口贸易商品结构对国内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溢出效应有限,亦未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因此,可以说目前广东对外贸易的综合环境效应为负;这也是符合环境库兹涅夫倒U曲线检测说的,是一国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特征.

但是,环境问题不能等进入发达经济阶段后再解决,我们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现状不允许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取代传统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为可持续贸易奠定良好基础.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具体建议如下:

(1)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制定以绿色贸易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实行环境优先的贸易政策,从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多方面引导出口商品结构向环境友好型调整.

(3)落实加工贸易新政策,减少“两高一资”类产品生产,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4)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严格实行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减少国外“污染转移”.


(5)放宽资源密集型产品、清洁生产技术、工艺的进口限制,充分发挥进口贸易的功能.

(6)加快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怎么写作贸易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省环保局招标课题“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的部分成果.

#91;3]Copeland, B.R. and Taylor, M.S. , "The Trade - induced Degra-dation Hypothesis,'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6 Vol. 19 No. 4,:321~344.

[4]Roldan Muradian Joan Martinez - Alier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from a 'Southern' perspective" Ecological Economics 36, 2001, :281~297

[5]张连众等.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03):3~7.

[6]Zhang Hanzong. The Impact on China's Environmen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J].Nankai Journal of Economic Research , 2003 ,(03):3~7.

[7]邓柏盛,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04).

[8] Deng Baisheng, Song Deyong "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oreign trade, FDI and Pollu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2008,(04).

(责编:黄晓梅;校对:正 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