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现状

点赞:11005 浏览:456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国际贸易中的双边贸易流量.在引力模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边境效应问题.本文试图将国外繁多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概述,以推动国内对于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关 键 词 :边境效应;引力模型;贸易理论

一、引言

目前,大部分贸易理论都主张自由贸易,消除贸易壁垒,扩大贸易量.而取消国家边境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福利.应用引力模型在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McCallum (199)首次提出了所谓的“边境效应”(border effect)或“本国偏好”(home bias),它反映了边境对贸易的负面影响程度.有两种方式用来表示边境效应的存在及大小:第一种是在控制收入、距离、贸易机会等因素后,边境效应表示一个国家各地区之间的贸易量是这个国家某一地区与其它国家某一地区之间贸易量的倍数;第二种是除了两个地区之间的实际物理距离,将边境因素派生出来的各种贸易壁垒转换成相应的空间距离来表示边境效应.Grosan (1998)认为边境效应的存在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同时被Obstfeld和Rogoff (2000)称为是“当今开放经济学”六大谜之一,由此引发了大量文献来解释“边境效应”问题.

二、边境效应

在贸易引力模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McCallum在199年首次提出了在引力模型中除了距离变量构成贸易的阻力,边境也会大幅度降低双边贸易量.对于距离和经济规模相同的两个地区,同一国家的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量明显大于不同国家的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量.他将加拿大10省和美国30州在1988年的截面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发现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量是加拿大一省同美国一州之间贸易量的22倍,最终的结论是边境仍然影响着贸易模式.从而引发了一些经济学家对其它国家不同时期的边境效应进行研究.Wei (1996),elliwell(1996、1997),Nitsch(2000),ead和Mayer(2000)不同的样本数据都发现边境效应确实存在,而且非常显著.Evans(2003)认为“边境效应”是指边境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在控制收入、距离、贸易机会等因素后,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要比一个国家内部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量小得多.大量研究(elliwell,1996、1997;Wei,1996;illberry,1998、2001;Anderson and Smith,1999a、1999b;ummels,1999; Wolf,2000;eith and Ries,2001;illberry and ummels,2002;Chen,2004)发现“边境效应”的确存在,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有所不同,而且呈下降趋势.

(一)边境效应形成的原因分析

国际经济学中,由于距离会带来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当货物具有易损坏、易腐蚀特性),因此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量.但是如果在控制了距离变量后,边境效应仍然存在,大量的文献研究了边境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

1.技术方面.在模型的构建、方程的说明和多个变量的计算方面都有可能导致边境效应数值的夸大或缩小.从模型构建方面研究边境效应计算误差始创于Anderson和Wincoop(2003).他们发现理论引力方程中的估计结构变量的重新计算可以降低边境效应.ead和 Mayer (2002)认为对距离变量的不恰当计算会夸大边境效应,并由此提出一套计算距离变量的方法,试图减小模型变量对边境效应的影响.在距离计算方面,有的学者采用实际的物理距离,有的采用经纬度的大圆圈计算法(Great Circle),有的则将国际城市之间的距离和国内城市之间的距离加以区分,采用人口做为权重的方式计算,有的则建议使用间接距离,并根据经济规模绘出了经济地图.同时,许多经济学家为了使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现实的经济社会,将更多的变量引入模型,这都会影响边境效应的数值大小.

2.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如果研究的样本国家仍然存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障碍,边境就会对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如果贸易不是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的,即不存在国家边境问题,那么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是否还会存在着边境效应问题?Wolf (2000)对这一检测设进行了验证.他认为如果边境效应是由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造成的,那么在一个国家内的各个地区之间的贸易就不会受到边境的影响.在对美国各州及州内各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他发现各州之间的贸易量仍然受到边境的影响,即在没有国界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边境效应(border effect或home bias).虽然这一影响不及国际贸易中的大,但是仍然不可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分裂,州与州之间的边界是国内贸易的阻力之一.因此,不管是国家,还是各省(州)政府的关税、补贴、管制等贸易保护政策都导致贸易量的减少,从而引发边境效应.

3.不同货币带来的交易成本.由于世界各国使用的货币各不相同,在国际贸易中这一不同会引发交易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贸易的阻力.因此,目前欧洲实行货币一体化制度,试图促进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量.Rose (2000)发现货币联盟会使双边贸易量扩大3倍.由于同一货币联盟下的国家之间相对贸易量会增加,存在造成贸易边境效应过大的潜在可能性.aglioni (2001、2002)对这一检测设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币兑换率的易变性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边境效应存在的结论.

4.消费者和厂商偏好.人们由于通常对本地产品更加熟悉或是大国沙文主义(chauvini),而选择购写本地产品,这就增加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了国内贸易量.在国际贸易中,距离的拉大和边境的跨越都会造成边境效应数值的变大.因此边境效应的存在可以部分地由“Armington (1969)型本地偏好”加以解释.

.汇率波动.汇率的变化也会导致贸易量的巨大变化.一国货币的升值表明另一国货币的贬值,会立刻在贸易货物的上得到反映,从而造成国内贸易量和国际贸易量的相应变化.

6.其它因素.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法律体系,本国与外国的信息的不对称都有可能是产生边境效应的原因.

(二)边境效应求解方法

在应用引力模型计算边境效应的文献中主要有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第一类方法是比较国际贸易或国内地区贸易量,得出一国各地区之间贸易量同一个地区与外国一地区国际贸易量之间的比值.这种方法需要获得国际双边贸易额、一国各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距离、GDP等直接数据,通过对边境效应引力方程的回归,可以得到边境效应这一虚拟变量的系数,由于方程通常采用对数形式,再把这一系数作为e的指数,即可求得边境效应.McCallum (199)采用这一方法开创了边境效应研究.elliwell (1996)扩展了McCallum的模型,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得出加拿大的边境效应数值为20.Anderson和Wincoop (2003)也采用同一方法计算边境效应.他们发现经济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大的边境效应,而经济规模大的国家或地区的边境效应偏小.

由于许多国家不能提供其内部各省(州)之间的双边贸易量数据,或是无法知晓一国同自身的贸易量,第二类方法采用一国的贸易数据,通过比较样本国家的国际贸易量和国内贸易量求解出边境效应.Wei (1996)开创了这一方法,他把边境效应值(home bias)解释为:在其它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一国从自身的进口与该国从世界其它国家进口总额的差值.这种方法不仅包含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还将其它一切用来区分国际贸易和国内各地区之间贸易的控制变量包含在内,是对贸易障碍的全面概括.他检测设:一国从自身的进口其实就是其总产值与总出口量的差.但在实际计算时需要做一些转换:由于GDP还包含怎么写作贸易和运输贸易,但任何双边贸易量却不包含这两种贸易量,所以首先需要将GDP中的这两部分贸易剔除掉,得到实物贸易的GDP;由于国际贸易与GDP的计算单位不同,通常国际贸易采用海运贸易额(shipment values),而GDP采用价值增值的形式(value-added),第二步需要计算海运贸易额同价值增值之间的比率;最后,将前两步的计算结果相乘,即可获得用海运贸易额形式表示的货物贸易总值.实际上,这种方法采用的是一种间接数据,有可能会曲解边境效应.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大量的文献都证明边境效应确实存在,只不过呈现递减的趋势罢了.

(三)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推导

随着越来越多的关于引力模型实证文献的问世,许多学者开始专注模型的可靠性问题,推出了专门研究边境效应的引力模型,同时根据现实的经济状况对模型进行了调整.McCallum (199)的方程中只包含双边贸易量、进口国和出口国的GDP、距离和用于计算边境效应的虚拟变量,形成标准模型.enreyro和Barro (2002)则将人口、人均GDP和贸易国或地区的面积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并计算了边境效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发现模型中的检测设与实际并不相符:消费者的偏好是非对称的、边境对两国的贸易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国家内的各个地区也存在不同的贸易模式等.这都会造成对边境效应的曲解.Matyas(1997)、Cheng和Wall(1999)认为,如果引力模型不考虑非对称性和非齐次性,就会高估贸易规模小的伙伴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低估贸易规模大的伙伴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在标准模型研究的基础上,elliwell (1996)的模型中考虑了加拿大各省贸易的非齐次性.Anderson和Smith(1999a、1999b)的模型同时注意到贸易的非齐次性和非对称性,结果发现边境对美国到加拿大的出口影响大于对进口的影响.Poncet (200)从一个法则LOOP(Law of One Price),即调整贸易成本和货币单位后相似的产品在不同地区以相同的销售,推导了边境效应方程,同时考虑到了非齐次性.Wall (2000)则根据对称性和异质性将边境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然后通过引力标准方程和非齐次方程分别计算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边境效应,结果发现美国到加拿大的边境效应为17.3,而加拿大到美国的边境效应为26.9.

边境效应引力模型也可以根据样本国数目分为:两国模型(two-country model)和多国模型(multi-country model)(Anderson and Wincoop,2003).在两国模型中,由于样本国已经知晓,变量较为简单.多国模型中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增减变量.

(四)边境效应的应用

运用边境效应引力模型可以通过比较跨越边境的贸易流量或边境两边的差,来测量经济全球化水平.从研究对象方面,边境效应模型可以应用到四个主要方面:(1)两国之间的边境效应存在性问题及原因;(2)一国对多国的边境效应存在性及数值比较;(3)一个国家内各地区边界的效应问题;(4)同一贸易联盟内各国之间的边境效应问题,即市场分散性程度.

三、评述和展望

通过回顾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它是一个较新的国际贸易模型,它的存在主要是用来计算各经济贸易联盟之间、国家之间和一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贸易障碍,对于研究组成贸易联盟的益处、国家或区域贸易政策、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和增加人们福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目前的研究还不完善,尤其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阅读现有文献,笔者发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尚存在以下的问题:

1.理论基础匮乏.

引力模型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缺乏理论基础而遭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要问题在于检测设条件的存在和诸多因素的难于测量性.对于边境效应,目前虽然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对模型进行了调整,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边境效应引力模型体系,因此会大大降低实证的分析效力.

2.计算方法众多.

模型中的变量计算方法良莠不齐.在模型的数据选择上,由于数据的相对不可获得性,有的学者采用横截面数据分析法,包括单一时点和跨时点平均数据,有的采用面板数据,造成不同的边境效应数值;对于模型中的距离变量,计算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对国内国际距离加以区分,有的区分绝对物理距离和相对经济距离;对于模型中的其它变量,有的考虑了人均收入、人均GDP,有的则忽略人口问题.

3.模型尚需进一步检验.

边境效应是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得出的,多种变量也不同程度地增加到模型中,但是对于贸易模式的变化中哪些是边境效应产生的,哪些是其它因素产生的,并未知晓.如何在众多交互影响的因素变量中分离出边境效应,对研究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边境政策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模型的敏感性和鲁棒性鲁棒性即稳定性,表示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对数据的估计是否具有可靠性,一致性.(robustness)也需要进一步的检验,以使模型更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

国外关于边境效应引力模型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4.术语繁多.

由于国外的研究术语使用繁多,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属空白,导致概念模糊、翻译困难.根据研究对象是否跨越国境,可以将“border effect”翻译成“边境效应”,也可译成“边界效应”;“home bias”可以译成“本国偏好”或“本地偏好”,是对一个国内的各地区之间的贸易(interregional trade, intra-national trade, trade in domestic subunits)同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trade in foreign units)之间的比较.

with Gritas: 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 []. 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3(1):170-192.

ARMINGON. 1969. A theory of demand for products distinguished by place of production [R]. IMF Staff Papers, 16:19-178.

CEN N. 2004. Intra-national versus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European Union: why do national borders matter[]. 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3(1): 93-126.

CENG I , WALL. 1999. Controlling for heterogeneity in Grity Models of trad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Working Paper, No. 010C.

EVANS C L. 2003. 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border effec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3(4): 1291-1312.

GROSAN G. 1998. Comment on Alan V. Deardorff, 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trade: does grity work in a newclassical world[M]//FRANELA. he region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Chicago: U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9-31.

EAD , MAYER . 2000. Non-Europe: the magnitude and causes of market fragmentation in the EU [].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e,136(2): 28-314.

EAD , MAYER . 2002. Illusory border effect : how internal geography affects external trade volume [R]. CEPII Working Paper,No. 2002-1.

ELLIWELLF. 1996. Do national borders matter for Quebec′s trade []. Canadian ournal of Economics, 29(3): 07-22.

ELLIWELLF. 1997. National borders, trade and migration [].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3(3): 16-18.

ILLBERRY R. 1998. Regional trade and the medicine line: the national border effect in U.S. modity flow data []. ournal of Borderlands Studies, 8(2), 1-17.

ILLBERRY R. 2001. Aggregation bias, positional change and the border effect [R]. Mimeo, Federal rade Commission.

ILLBERRY R, UMMELS D. 2002. Intra-national home bias: some explanations [R]. NBER Working Papers,No. 9022.

UMMELS D. 1999. oward a geography of trade costs [D]. Purdue University.

EI , RIES . 2001. Increasing returns versus nation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pattern of U.S.-Canada trade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4):88-876.


MAYAS L. 1997. Proper econometric specification of the Grity Model []. he World Economy, 20(2):363-368.

MCCALLUM . 199. National borders matter: Canada-U.S. regional trade pattern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3):61-623.

NISC V. 2000. National borde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evidence from European Union []. Canadian ournal of Economics, 22(4):1091-110.

OBELD M, ROGOFF . 2000. he six major puzzl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s there a mon cause[R]. NBER Working Paper, No. 7777.

PONCE S. 200. A fragmented China: meas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disintegration [].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3(3):409-430.

ROSE A . 2000. One money, one market: the effect of mon currencies on trade [].Economic Policy, 1(30): 7-46.

AGLIONI D. 2001.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rates variability and trade barriers: a role for volatility in explaining border effects[R]. Mimeo, University of Geneva.

AGLIONI D . 2002.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s a barrier to trade: new methodologies and recent evidence []. Economie Internationale, 89-90: 227-29.

ENREYRO S, BARRO R . 2002. Economic effects of currency unions[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Working Paper 02-4.

WALL. 2000. Grity Model specific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the Canada-U.S. border [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Working Paper, No. 2000-024A.

WEI S . 1996. Intra-national versus international trade: how stubborn are nations in global integration[R]. NBER Working Paper, No. 31.

WOLFC. 2000. Do borders matter for trade,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12-128.

Foreign Studies of the Grity Model of Border Effects

U aixia1,2 GU aiyi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

2.School of Anta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iao 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Abstract: he Grity Model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study the flow of international bilateral trade since 1960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is model, scholars begin to research on the grity model of border effec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is paper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o promote the study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is new trade model in China.

eywords: border effect, grity model, trade theory

(责任编辑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