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理的脉络

点赞:4460 浏览:178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文章对H-O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20世纪30年代Heckcher和Ohlin提出H-O理论,在Vanek的发展下形成HOV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掀开了H-O理论的实证检验.Leamer定理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使得学者开始关注生产和消费中的资本劳动比率.Trefler引入技术差异和国内偏好使得HO理论更具准确完整,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具有重大贡献.

【关 键 词 】 H-O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 技术差异 国内偏好

一、H-O理论的提出

1.理论的提出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产品相对成本的差别.因此,各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两国互相交换商品,使得两国的社会福利得到提升.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cher)和俄林(Ohlin)抛开两国生产技术的差异,研究资源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H-O理论的起源,文章抛开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生产技术差异,探讨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结构与商品贸易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要素禀赋角度提出了国际贸易的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各国资源禀赋结构不同所导致的.1933年俄林在赫克歇尔的理论基础上,在《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深入阐述了国际贸易的深层次原因是生产要素禀赋,将国际贸易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创立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1941年,斯托帕尔(Stolper)和萨缪尔森(Sammuelson)在其著作《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中提出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使得商品趋于相等,最终导致生产要素日趋均等化观点,提出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发展了H-O理论.1955年雷布津斯基(Rybczynski)在其发表的《要素与相关要素》一文中,研究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增长对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从而得出Rybczynski定理.

2.理论的内容

狭义的H-O理论指的是H-O定理,该定理指出:一国将会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生产要素的产品.即资本密集型的国家出口密集使用资本的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国家出口密集使用劳动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广义的H-O理论不仅仅包括H-O定理,还包括Stolper-Sammuelson定理、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以及Rybczynski定理.

Stolper-Sammuelson定理:某一种商品的相对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上升,而另一种生产要素将下降,即如果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上升,将使得资本的上涨,而劳动的下降,反之亦然.

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自由贸易使得两国产品之间的相对相等,会使得两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也相等,即国际贸易之前,由于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使得产品的相对不同,随着国际贸易的进行,两国的产品的相对差距逐渐减少,最终使得两国产品的相对相等,并且两国生产要素相对最终达到相等.

Rybczynski定理:在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不变的情况下,一国某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使得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也增加.

二、H-O理论的检验

1.“里昂惕夫之谜”

根据H-O理论一国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富裕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本国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相对富裕的国家,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应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但是1953年里昂惕夫(Leontief)运用投入—产出函数,对美国1947年的进出口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进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得出的结论竟然与H-O理论阐述的相反.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竟然比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低,由此得出“里昂惕夫之谜”.

1956年里昂惕夫又对美国1951年的进出口数据进行检验,结果仍发现美国进口替代品所占有的资本高于美国出口品约6%,“里昂惕夫之谜”仍然存在.

2.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自从“里昂惕夫之谜”提出之后,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里昂惕夫之谜”提出解释.

劳动熟练说(Skilled Labor Theory):该理论最早由里昂惕夫提出,后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加以发展,理论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是其他国家工人劳动效率的数倍,按照单位劳动衡量,美国应该属于劳动生产要素丰富国家,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

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美国经济学者凯南(P.B.Kenen)等人提出并认为,美国拥有大量高教育、高素质的劳动力,而教育和素质可以视为一种人力的投资,因此可以把高素质劳动力视为一种人力资本,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以美国仍然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

需求偏好说:需求偏好说认为,美国人偏好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导致本国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较高,因此出口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商品资本—劳动比的原因.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FIR):Jones和Robinson在1956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某种产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一种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明显的界定.但是明哈斯(B.S. Minhas)在1962年对多种产品分析中发现,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研究样本存在FIR. 自然资源说:1963年,凡涅克(Jarosl Vanek)和波斯特纳(Harry Postner)等认为,“里昂惕夫之谜”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做实证验证研究时,仅考虑H-O理论中的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忽略了自然资源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要素.一旦将自然资源要素纳入理论讨论的范畴,里昂惕夫之谜就迎刃而解了.


三、H-O理论的发展及完善

H-O理论中检测设的是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生产的是两种产品.1968年Vanek发现H-O理论未能很好地解释国际贸易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考虑国际贸易中要素的含量,该模型检测定能够确定多种要素的预测值,运用投入—产出函数,就可以得出国际贸易量是本国超额要素供给的线性函数的结论.这个模型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凡涅克(Heckcher-Ohlin-Vanek Model),该模型认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一国丰富拥有劳动要素资源,将是劳动要素的净出口国,而丰富拥有资本要素资源,将是资本要素的净出口国.凡涅克的重大贡献在于,论证了国际贸易量是一国要素禀赋的线性函数,论证了商品贸易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怎么写作国际间的交换,而商品仅仅是要素怎么写作的表现形式.国际贸易本质上是要素怎么写作的国际间交换而不是商品贸易,不仅具有纯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对后来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Leamer认为里昂惕夫1947年对美国进出口数据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完全正确的,他提出不应该使用进出口中资本—劳动比率来衡量一国是否为资本富裕国家,主张使用生产和消费中的产品的资本—劳动比来衡量一国的资源禀赋.Leamer对美国1947年生产和消费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重新计算,发现该结果符合他的预期,说明美国仍然是一个资本丰富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于是对资本丰富提出新的定义,即Leamer定理:如果一国资本相对于劳动是丰富的,那么一国在生产中所包含的资本—劳动比率一定超过消费中所包含的资本—劳动比率.

H—O理的脉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987年伯文(Bowen)、Leamer和斯维考斯克斯(Sveikauskas)采用Leamer模型,运用更为广泛的数据进行检验,使用了1967年12个国家12中生产要素和许多商品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O理论关于资源禀赋和生产密集型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并不是完全有说服力的,该理论仅在大约一半的情况下成立.这又给H-O理论提出了挑战.

1993年Trefler在其文章《International Factor Price Differences,Leontief was right!》中指出,经过完整的H-O理论的实证检验,仍然拒绝了H-O理论.Trefler认为HOV模型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释实际的经济行为,是由于其本身的前提:各国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检测设.Trefler在HOV模型的基础之上,引进了技术差异的条件,对HOV模型进行修正、检验,得出HOV模型的适应性.1995年Trefler在《The Case of the Missing Trade and Other Mysteries》一文中,重新定义了国际间技术差异,引入了中性技术差异(Neutral 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和国内偏好(Home Bias),在这两个检测设的条件下,HO理论的实证检验显得更加准确完整.该理论突破了科技差异和消费差异,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Edward E.Leamer.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in theory and practice[J].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1995(2). [2] 徐平:禀赋优势论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

[3] 范海洋:论H-O模型实证检验的理论基础[J].经贸论坛,1997(2).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