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扩散对外贸竞争优势的影响

点赞:18601 浏览:827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我国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本文从加速知识扩散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的外贸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在文章的最后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知识扩散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建议

一、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2003年至2011年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1.7%,201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连续3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表明我国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但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出口商品大都是附加值低的低档商品,从而使得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从反映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指标TC指数、RCA指数和贸易条件指数来考察,我国对外贸易从总体上处于竞争劣势.这说明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因此,研究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就成了新形势下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知识扩散(Knowledge Diffusion)是指知识通过市场或非市场渠道发生的流动,传播与采用.市场渠道包括货物贸易、怎么写作贸易、技术贸易、技术开发合作以及直接投资等形式.非市场渠道包括学术交流、人才流动、人际接触、教育培训以及其它媒介形式.经济学者前期虽然对知识扩散、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了许多;但是,很少有人进一步研究知识扩散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关系;而竞争优势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本论文的目的就是:试图研究清楚知识扩散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而就如何加速知识扩散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这一实际问题提出一些研究成果.

二、知识扩散的效应分析

知识扩散作用于一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影响其知识水平、生产效率、经济结构等相似度检测因素来实现的,如图1.所示.

1.知识扩散与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的来源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命题,索洛的外生增长模型和罗默的内生增长模型初步揭示了技术知识、制度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他的经济学家进一步研究认为知识是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来影响经济增长的.但他们没有将国外的知识和国内的知识分开来研究,而是将知识存量与经济增长对应起来.技术差距理论第一次将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区分开来;Bretschger 详细地分析了知识扩散的规模效应和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得出知识扩散是通过提高TFP以及避免不利的资源重新配置来影响经济增长的.世界银行的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学者给出了计量分析.

2.知识扩散与技术进步

知识扩散的技术进步效应是所有知识扩散效应中最为直观和最好理解的了.因为知识扩散的方式中就有技术引进,而只有自己的技术落后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时,才会从外面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技术水平.这一过程必然提高了一国的技术水平,促进了技术进步.

知识扩散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远不止技术引进这一点,它还包括(1)技术扩散导致技术开发能力的增强,从而提高一国的技术水平.(2)技术研究机构有效运行机制方面知识的扩散,引起一国科研机构的改革,从而提高一国的研究开发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比如中国就正在进行这一历程.(3)知识的扩散导致研发费用的节约(据估计同一项技术研发费用与吸收消化费用之比平均为4:1),从而可以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4)与技术创新有关知识的扩散会导致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技术的进步.

在吸收国外知识以促进技术进步方面日本堪称典范,据日本长期信用银行调查,在1955年~1970年15年间,日本几乎吸收了全世界半个世纪以来开发的全部先进技术(仅1960年至1975年,日本就购置了25700项国外专利技术,而只花费了美国研究开发费用500亿美元的1/4).使日本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过程,大约节省了2/3的时间,9/10的研究费用.并使日本较快缩小了与欧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据日本工业技术院1970年的调查说明,日本生产的产品与国外相比,产品性能、质量与生产技术综合起来的技术水平超过国外的占30%,与国外相同的占68%,不如国外的占2%.通过充分利用国际知识扩散,日本现在已经从技术引进国变为了技术输出国.

3. 知识扩散与制度优化

与促进技术进步相类似,知识扩散也可以促进制度优化,从而提升一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但是,要对制度做出定量的评价是困难的,要给出制度优化的数理模型更是困难,因此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往往是以定性分析为主.

制度从根本上讲是自发演进的,它是社会上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它体现社会分工与财产分配的一种均衡.社会分工水平决定专业知识积累速度和人类社会获取技术知识能力,而人们对最优分工水平的知识决定了均衡分工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人们才能获得最优分工水平的知识.正如技术创新存在着巨大风险,技术创新需要进行无数次试验一样,寻找最优分工的制度性知识也充满风险,也要进行无数次组织试验.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很多新分工组织的发源地,也是公司破产率最高的国家.

自由的市场与制度以及的制度为组织试验提供工具,因为它们可以分散组织试验的风险从而有利于制度创新.对于一个封闭社会而言,制度性知识只能靠自身的组织试验积累,靠传统来传递.然而由于既得利益集团会阻碍制度创新等原因,使得制度知识的积累速度很慢.对于一个开放的世界而言,众多国家众多组织试验积累起来的知识可以相互交流,这就可降低组织试验的成本.对于一个开放国家而言,则可以免费借鉴、运用他国积累的制度性知识;从而改善自己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微观经济运行机制,达到提高本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目的.

知识的国际扩散使得一国的制度性知识存量大大增加,这样一国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依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创新.此外,知识扩散使得一国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能了解到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有许多种制度安排,这样他们就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一种.知识的扩散也能使有效的制度易于推行.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利于制度的优化. 4.知识扩散与经济结构

知识扩散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的,因此在这里我们以技术扩散对东亚经济结构的影响来说明这一问题.

东亚经济结构的变化首先可以从它们的产业结构变动指数上来考察.从表1可以看出1960-1980年东亚各国的产业结构都有所改善;但是相比较而言,注重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的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动指数较大,经济结构提升得较快.

其次,我们从制成品出口比率来分析.如图2所示,以韩国、我国台湾(地区)、菲律宾和中国大陆为例,1980年~1993年间,其年均技术引进数与年均制成品出口比率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制成品出口比率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中,以韩国和中国的年均技术引进最高,年均制成品出口比率分别高达12.8%和15.0%;菲律宾的技术引进数最低,年均制成品出口比率仅为8.0%.

三、我国在利用国际知识扩散上存在的问题

1.重复引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于企业和地方的利益,加上我国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宏观管理体系,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造成了在我国同类技术重复引进相当严重.比如,1980年~1985年我国一共引进了115条类似的彩电生产线.而在日本,政府对技术引进进行指导和协调,绝不允许出现重复引进.如日本五大钢铁公司选中了国外某项新技术,政府规定一家牵头,多家共享.


2.成套设备引进与软技术引进不配套,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不力,技术创新受阻.在引进的生产线投产后许多年,外国专家就是撤不走,因为中方的技术人员没有掌握这一技术,外国专家一走,生产线就不能生产了.

3.研究开发投资太少,造成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脱节,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不强.

4.竞争环境不规范,市场竞争受到抑制,使得企业进行技术模仿、吸收和创新的压力不够,动力不足.

四、提升我国外贸竞争优势的政策建议

1. 我国疆域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基础、知识水平相差较大,我国可以实行结合了比较优势和技术优势的竞争优势导向发展模式,即在充分发挥我国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扩散和知识创新来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从而整体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2.我国在技术政策上,应坚持以市场来决定引进什么样的技术,政府的重要任务只是改善技术引进的基础环境,比如对欲引进的技术进行评估、收集和公布技术信息、畅通国内技术市场等.

3.我国应加大在研发和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上的投入,从而提高我国的知识消化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4.针对我国普遍存在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和市场竞争环境不规范的问题,我国一方面要坚持不懈的进行企业制度改革和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以利润为中心独立法人,减少地方利益的干扰;另一方面,政府应成立强有力的协调机构,规范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如提议进行企业之间的联合研究开发、培育行业自律等.

5.日本半导体业的崛起、印度软件业的称雄都得益于其技术政策、外贸政策、外资政策和消费政策的相互配套.因此,我国应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协调,注意各项政策的配套,发挥国家的整体优势.

6.加快人才培养,改革人事劳动制度,充分利用海外留学人员.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需要人才,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新兴的产业如果人才匮乏就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海外留学人员对于新知识的扩散、竞争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国家一定要采用各种手段、方法,充分利用这笔巨大的资源以提升对外贸易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