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主学习经济文明史

点赞:15221 浏览:679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人类活动首先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的经济活动,而人类的经济活动确实相当繁杂.从理论上看,它包括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形态、经济结构(不同的经济部门间的关系)、经济制度(各经济部门的具体制度)等经济学理论;从实践上看,它既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种具体的产业生产活动与发展过程,也包括吃、穿、用等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经济文明史学习内容的定位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包括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和制度、经济发展原因、经济交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反映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重要史实.下面所谈到的有关学习经济文明史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克服学习经济文明史的心理障碍

经济文明史内容纷繁复杂,其所描述的经济现象类别繁杂琐碎,经济制度、专有名词、统计数字众多,表达又多用抽象化和数据化语言,不仅读之枯燥无味、较难理解,且难以识记和系统掌握.现实生活中,高中学生对学习经济文明史普遍不感兴趣,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学习经济文明史的效果.如何克服学习经济文明史的心理障碍?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既有主动克服“经济文明史难学”等先入为主的问题,又有对经济文明史学习目标科学定位的问题,还有对科学的经济文明史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问题.如何防止“先入为主”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笔者在这里不作深入探讨.关于经济文明史学习方法问题,笔者会在后面深入探讨,这里暂不展开.在此,笔者仅就经济文明史学习目标定位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学习经济文明史,同学们一定要明确《课程标准)》和《文科综合(历史)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有关经济文明学习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这有利于我们在心理上克服“经济文明史难学”等意识,树立能学好经济文明史的必胜信心.实际上,学习经济文明史并不要求我们识记历史课本上叙述的所有经济现象所涉及的具体事例、数据或相关经济现象的描述,而是要求我们从中探求其发展演变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趋势(规律).高中经济文明史所涉及的经济制度应以理解为主,重在理解其内涵,掌握其演变的因果关系和影响,而不是掌握其细节内容;有关专有名词,我们只要理解其内涵即可;至于那些统计数字,它只是我们认识某些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的“工具”,并不要求我们去死记硬背,在高考中也不考查这些内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为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试大纲》则只要求考生掌握“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果我们将这些学习、考试目标要求具体化,可从三个方面理解: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古代中国农业经历了由刀耕火种、以耒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粗放式农业向以耕耙耱为主要生产技术的精耕细作式农业的演变.②从经营方式的角度来说,古代中国农业经历了由集体劳动到个体农耕的变化.③从经济形态来说,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以这三个方面为基点,适当探求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果关系与影响,再做一些必要的练习,就能轻松掌握相关学习内容,从容达到学习与考试目标.至于本课教材中涉及的种种文字叙述、图表等,则没有必要去背诵记忆——说到底,它们只是我们学习并达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目标要求的“工具”而已.

如何自主学习经济文明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经济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注意运用历史观具体认识人类经济文明活动

学习经济文明史,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一定的历史观分析和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经济文明现象,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经济文明史结论.运用历史观分析和说明经济文明现象,要避免简单套用历史观;对历史教科书中的有关经济文明史结论,也应避免囫囵吞枣般死记硬背.科学的做法,就是将历史观和历史结论具体化.

就历史观而言,解读经济文明史常用的史观主要包括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和现代化史观等.为了便于我们在学习经济文明史时能科学运用历史观分析和说明一些经济现象,现特举两例示范:

第一,运用历史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观点分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进步”.我们运用这一理论研读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的《石犁》、《骨耜》、《铁犁犁冠》等插图与相关文字介绍,就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用于农业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中国古代的传统农业不仅由集体经营的刀耕火种的粗放式农业逐渐向以耕耙耱为主要生产技术的家庭个体的精耕细作农业演变,并由此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工具(即生产力)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原有的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阻碍发展的桎梏,于是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事实证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运用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以哥伦布发现美洲为例,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为殖民扩张辩护;美洲土著则强调殖民扩张带来的苦难.但在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野下,人们把哥伦布发现美洲看做是两种文明的相遇与碰撞,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打破了美洲与世界长期隔绝与封闭的状态,使美洲与世界其他文明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而推动了美洲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如美洲培植的玉米、甘薯、蕃茄等农作物开始在全世界传播,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究竟如何评述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历史事件,这要视具体历史情境和历史问题而定.我们既要认识到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动机和发现美洲后所带来的殖民掠夺,又要认识到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一种历史潮流,它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除此之外,还要从文明间的交流、融合、碰撞,文明的传承、弘扬等方面去分析.

三、注意理解经济现象之间的纵横联系 社会经济是一个总体,彼此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历史,是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之一,旨在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这里所说的经济现象之间的纵横联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关注历史上多种经济现象内部(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联系,旨在认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逐渐有了剩余,使得部分人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等生产活动,可见农业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反过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铁制农具的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了铁制农具,促进了手工业中冶铁业的发展;冶铁业的发展又为农业创造出大量更为先进的农具,为兴修水利、开垦种植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由此说明:在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三种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第二,关注经济现象与政治、科技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经济是基础,上层建筑是基础的反映,同时也为基础怎么写作.如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是在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制经济出现的情况下,为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发展要求而发生的.与此同时,各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变法运动又给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战国经济的发展).而当封建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后,新旧势力的斗争依然存在,各阶级的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于是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又影响、推动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第三,关注某一历史时空经济现象与其他历史时空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时空的经济现象有一个先后相承、依次发展、相互影响的演变过程.如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大地主田庄、屯田和均田、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经济现象,是封建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又如欧美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给中国近代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经济发展为例,战争后,在欧美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不断走向解体,中国逐渐沦为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并先后兴起了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

四、注意从宏观上把握经济文明史的发展脉络与区域特点

人类经济文明史内容丰富多彩,在时间上不同历史阶段(时期)的经济文明既存在继承性和发展的连续性,也存在明显的阶段特征;在空间上同一历史阶段(时期)不同地域的经济文明既存在一定的联系,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学习经济文明史,应注意从宏观上把握经济文明史的发展脉络与区域特点.如以时间为序,我们可以将经济文明史大致划为古代中国经济、近代世界经济、现代世界经济、当前世界经济四个前后相连的部分.这四个部分比较系统地展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

第一,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堪称世界古代农业经济的代表.农耕经济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在古代中国,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它可细分为农业(作物栽培)、牧业(畜禽饲养)、林业(造林营林)、渔业(水产养殖)、副业(农耕外附带经营的产业)等五大生产部门,并以作物栽培为主,以畜禽饲养为辅.因此,土地所有制问题就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中的首要问题,并经历了以国有制为主逐渐向以私有制尤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变化过程.在耕作方式上,中国古代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的过程.发达的农耕经济,既有力促进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使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又促进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第二,肇始于欧洲的工业文明席卷了整个世界,成为近代经济文明的显著特点.所谓工业文明,就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的、以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近代工业文明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从生产行业来说,它肇始于棉纺织业,集中于铁路业,完成于机器制造业;从地区来说,发端于英国,扩散于欧美大陆、大洋州,也冲击了非洲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扩大了世界市场,改变了整个世界.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并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突出成就是电的发明和广泛运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它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使世界市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在欧美工业文明的有力冲击下,亚非拉广大落后地区先后沦为欧美工业文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整个世界被卷入工业文明之中.

第三,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经济体制构成现代经济文明的两大类型.1917年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外,又有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斯大林经济体制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人类经济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有其历史合理性,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过重大经济成就.但这种经济文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抑制地方、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效益低,最终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正当苏联建立斯大林经济体制时,西方工业文明爆发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德、日等国将国民经济强制纳入军事轨道.美国则凭借强大的国家财力,在维护政治上的制和经济上的私有制的前提下走上另一条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这就是罗斯福新政.这次改革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道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和罗斯福新政成为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模板. 第四,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应缘于新航路的开辟.此后,整个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经济贸易与其他经济活动也逐渐具有全球性质.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将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最终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其主要表现就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的大发展,尤其是作为经济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五、注意从微观的角度准确理解经济制度和历史概念

学习经济文明史,不可避免地涉及众多的经济制度和历史概念.如学习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史,就必然遇到“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精耕细作”、“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丝绸之路”、“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等一系列与经济有关的历史概念或经济制度等.对于这些历史概念或经济制度等,我们必须做到准确理解.这里笔者以古代中国农业中的“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这是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史时常常混淆不清且感到困惑的两个历史概念)为例,探讨一下如何准确理解这两个概念.

第一,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大体上等于自然经济.

第二,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特点:①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③主要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④经营方式: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分散经营.⑤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第三,小农经济与自给自足的关系:①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同于“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典型的自然经济,不过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②自给自足不等同于富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③自给自足不等同于与市场没有联系.小农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但不是与市场没有联系,如农民生产所需的铁农具和生活需要的食盐等都需要从市场上购写.

六、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感悟人类经济文明

学习经济文明史,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感悟历史教材正文内容上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学习视野如仅局限于此,就会使我们的学习枯燥无味,也不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经济文明中的种种理论问题和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与价值等.因此,我们在学习经济文明史的过程中,应注意多角度、多途径感悟人类经济文明.

第一,注意阅读与理解教材中的插图,形象理解和认识人类的经济文明活动.如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插图《飞梭》、《珍妮纺纱机》、《使用蒸汽机的工厂》、《普鲁士纺织厂》就形象地展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与重大发明,以及对人类经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二,借助教材中的有关历史材料理解经济现象、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理论性问题.如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的“学思之窗”评述了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并提出了两道思考题:“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这就通俗形象地揭示了古代中国民众对男耕女织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特点.

第三,有意识地利用表格等从某种角度或主题有机整合相关经济史知识,提高建构历史知识框架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表格整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工业成就和影响.

第四,感悟经济数据的发展变化与蕴涵其中的因果关系.学习经济文明史是离不开经济统计数据的,而经济数据只是枯燥乏味的数字,不少同学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些经济数据的存在与价值.实际上,经济数据深刻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探求这些经济数据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收益,并从深层次激发我们学习经济文明史的兴趣.如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台/百户)》就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与蕴涵其中的因果关系.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从1985年到2000年短短十几年间,我国城镇每百户拥有的家电总量就从1985年的113.24台增加到2000年的372.67台,约增长了3倍.同时,我们还可以从1998年开始拥有录音机数量下降、影碟机出现这一现象感悟到国人所使用的家用电器的品质与功能在不断地提高.这些发展变化,既反映了改革开放在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反映了我国科技和工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还折射出全国人民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追求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