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区域经济态势

点赞:4758 浏览:168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大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东部龙头已经形成,物质技术基础雄厚

我国是一个区域大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区域经济的增长是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技术进步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区域商品和劳务总产出的增长.资源条件是区域发展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我国东部地区有港口资源、陆路交通网络密集、物资集散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使沿海城市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阵地.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使先进生产力在这些地区获得优先发展.从附加值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强的项目分布来看,目前我国94%的高新技术企业、93%的高新企业产值、95%的电子工业产值均在东部地区.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来看,东部地区在全国亦处于领先地位(见表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的省市共有10个,按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黑龙江.除黑龙江外,其余均属于东部地区.实践证明,这些省市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是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历史等因素共同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从1978到2003年间,东部地区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50.6%上升到58.5%,上升7.9个百分点.另有数据表明,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6306元,中部和西部只有7775元和6217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2.1倍和2.6倍.

现阶段,东部地区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香港已经是亚太地区的营运中心,而上海已经成为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中国经济要取得长久的快速增长,东部的持续发展仍是首要问题.只有东部地区实现快速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才能积累更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向中西部地区输出.所以,东部地区已经成为和正在起着带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

2.中部崛起呈现上势,合作格局正在构建

我国中部地区有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九个省和自治区的城市.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相当明显.中部地区作为连接东西部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崛起是东西互动、南北合作,并成为我国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点.温家宝总理2004年3月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这是国家发出的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战略信号.在2005年的“”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被列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开始,2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但要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规划,必须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随着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部署的落实,中部地区必将成为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展,就是要着力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强化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完善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中部崛起”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在新的形势下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而把“中部崛起”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战略体系.

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面临巨大挑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从战略定位、区域整合、结构调整等方面综合考虑和谋划.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 “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指导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思想.

3.西部开发纵向深入,内外互动成效显著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贯彻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缩小地区差距;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西部大开发涉及的12个省份共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集中了全国绝大多数的老少边穷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劣、脆弱地区.2002年其人口略多于东部8省,为3.67亿人.虽然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难度大、条件差,但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得以提高.西部大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民族地区的开发.我们这样说是有根据的,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地,其96.6%的面积为民族自治地区,55个少数民族有50个分布在西部地区,仅世居民族就有38个,还有近30个民族跨境而居.民族地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5年以来,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大型水利枢纽、交通干线建设等一批关系西部地区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2000-2004年,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60项重大工程,总投资规模约8500亿元.其中,对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2000年到2004年5年间,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1.7%,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3826亿元,比解放以来至1999年的总和还高出5000多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花,给西部少数民族群众带来的是便捷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基础条件.西部大开发5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1%,比1996年到1999年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提高1.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841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3921亿元,迈上一个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613元增加到7582元.地方财力迅速增加,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100多亿元,比1999年增长93.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民族地区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7962元,比1999年增加256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2077元,比1999年增加455元.事实表明,在西部大开发中各族人民已得到实惠,其成效是显著的.

海峡两岸区域经济态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东部、中部地区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优势,不断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有条件的地方正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联合与支持力度.这样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步伐,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注重实效,扎实工作,强化各项建设,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4.区域协调发展达成共识,区间差距趋于缩小

从区域发展理论来看,追求区域均衡是区域发展的目标,而非均衡却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国家为了实现东、中、西部均衡和协调发展,不仅制定出战略规划,而且采取相应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温家宝总理2004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继续在建设资金和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2004年约1000亿元建设资金投向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教育卫生建设.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1300多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比上年增长50%以上.与此同时,面对多年来“中部塌陷”现象,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构想,这给给中部省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4年,中部地区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诸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东部始终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流入区域,是中国参与全球分工最有条件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47.8%.2004年,上海GDP比上年增长13.6%,江苏、浙江GDP增长与上年相比均超过14%,继续为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经过不断的努力,各大区域间互动、互促的格局已经开始显现,中国的区域战略正在由非均衡增长向互动协调发展转变,区域之间的差距将趋于缩小.

(二)台湾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向

1.“小龙”育成,发展滞后

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国际环境有利于出口工业的发展.以此为契机,台湾经济由进口替代工业发展战略转变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极大推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经济起飞.到20世纪70年代,全球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石油危机,结束了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这对于台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台湾当局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将工业发展的重点由重化工业转向电子电讯机械等技术密集型工业,开拓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阶段.由于20世纪60、70年代台湾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台湾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据资料显示,1986年其对外贸易值已占世界的1.5%,其出口值占世界的1.9%,同年台湾以占世界0.4%的人口创造了占世界0.52%的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748美元,在十个新兴工业化国家中仅次于新加坡、香港和西班牙.当时,世界各国认同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为“亚洲四小龙”.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台湾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岛内高储蓄率、高投资率.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岛内种种政治原因导致人民的投资意愿下降,大量资金纷纷向岛外寻求出路.到20世纪末,台湾经济发展产生滞后趋势,“瓶颈”状态日益显现.

2.调整结构,履步巨艰

台湾经济近年来一直不景气.从供给方面来说,经济自由化、科技化及全球化,使全球包括台湾在内面临着生产过剩的物价下跌压力.在自由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竞争加剧,众多新兴市场加入世界生产体系,庞大的低工资劳动力,直接驱使生产成本下降,在科技化条件下,生产力提升及快速复制的力量,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单位成本再被压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则大大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及速度,促使交易的下跌.特别是台湾,还要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而面对外来进口品的低价竞争,产品降价就成为必然.在需求方面,经济成长停滞、投资消费减少及财政恶化,造成岛内需求不足.2001年因经济衰退而缩减近5%的岛内需求,迟迟未能恢复元气,在200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达2.6%的情况下,岛内需求却进一步萎缩1.6%,这表明其外部需求已成为拉动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国际厂商认为投资台湾的外部风险在亚洲处于第二高位,仅次于印度.这种状况决定了台湾经济结构调整,消除“瓶颈”,处于履步巨艰之中.

3.台陆合作,众望所归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事实证明,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源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台商蜂拥到大陆投资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这决不以台湾当局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大陆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大幅度提升,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兴起的冲击,台湾经济较以往更依赖大陆市场,两岸经贸关系势必日趋紧密,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不移之势.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崛起,台湾经济的重心逐渐由美国向东南亚转移,特别是向祖国大陆集中转移,台湾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体系中的一环.台湾对外投资进一步向大陆集中,大陆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岛外生产基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据有关调查,台商对外制造业投资中,对大陆投资已占其对外投资的77.7%,这表明大陆逐渐成为台湾制造业的加工中心.台湾岛内企业越来越多的依靠对大陆投资盈利的支撑.如果台湾没有来自大陆的这一块盈利,没有从大陆取得的累计2742.19亿美元的高额贸易顺差,台湾经济就会陷入更加严重的衰退地步.因此,台陆两岸经济的合作发展,客观上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是海峡两岸众望所归.

二、海峡两岸区域经济未来走势

(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趋于一体化

海峡两岸区域经济未来的走势概括地说,就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趋于一体化.区域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开放经济.区域经济如何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资源条件优势及其互补性.海峡东岸与海峡西岸的经济有着明显的差异,大陆和台湾的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各有长短,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岸经贸合作就是在资源条件、要素禀赋、经济基础、市场需求结构、区位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分工合作、共同发展、趋于一体化的走势.目前海峡东岸经济总量是海峡西岸地区的3倍多,海峡东岸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海外市场经验的优势,劳动生产率高,怎么写作业发达;海峡西岸具有劳动力资源充足、区域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工资和土地成本低廉、经济增长迅速,背靠国内庞大市场的优势.由此可见海峡两岸优势互补性强,加强两岸在这些领域的合作,能够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效果.在现阶段,两岸交流可以经贸合作为主轴,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尽快形成互补互依互惠共同发展的格局,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共同发展的基础

1.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念正在导向当今世界不同区域迅猛发展,并形成时代潮流.纵观全球,欧洲一体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在建立统一市场、实现单一货币之后,2004年5月1日,随着波兰等10个国家加入欧盟,已经实现了拥有25个国家的大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已完成向中美洲扩展的谈判,计划于2005年完成向整个美洲的扩展.南亚、非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断前进.环视全球,与经济全球化形成互动之势,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日益活跃,现实及未来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区域经济为单元的竞争.在国际上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性区域一体化组织已经较为成熟,在国内,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长三角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珠三角与港澳经济日益融合.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念和国内外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海峡两岸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海峡两岸势必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开创海峡经济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政治基础

长期以来,两岸人民一直都在为构建“两岸共同市场”而努力.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验交流”.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九条对台方针政策,“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提供方便”,“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1994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法》.1995年1月30日提出的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等等,都从政治上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大大促进了两岸经贸往来.台湾“行政院长”萧万长卸任后就积极宣扬“两岸共同市场”的概念,并于2001年3月筹建“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其目的就是通过推动及研究两岸构建共同市场,希望从两岸经贸统合做起,为两岸经济及政治和平、统合奠定基础.特别是2005年以来,两岸形势出现的新变化.2月份两岸春节直航包机的顺利实施;3月份《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 4月26-5月3日中国委员会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两党领导人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5点意见,其中优先讨论建立“两岸共同市场”问题;5月5日至5月13日宋楚瑜应中国委员会总书记的邀请,在双方正式会谈公报中所达成的六点共识,进一步为海峡经济区的共同发展奠定了理想的政治基础.

3.实践基础

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实际发展看,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台湾经济对祖国大陆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正在形成,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

首先,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持续提高.两岸经贸关系的现有依存度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和物质基础.20多年的贸易发展,使大陆成为台湾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据台湾“行政院陆委会”的统计,2004年两岸贸易总额估计为616.39亿美元,其中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449.6亿美元,进口166.79亿美元,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由1982年的0.88%上升到2004年的25.83.而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04年两岸贸易总额为783.2亿美元,其中祖国大陆对台湾出口135.5亿美元,进口647.8亿美元,祖国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而祖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依存度由1982年的0.67%上升到2004年的6.78%(见表二).

其次,台湾对祖国大陆投资的依存度不断提高.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台资实际到资额从1991年的4.66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31.2亿美元,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最高时达到11.3%(见表三).截止到2003年6月,台商到大陆投资项目共58293项,实际利用台资352.29亿美元,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对外投资最多的地方.

由此可见,两岸经贸关系的现有依存度是建立在自由贸易区的现实物质基础,两岸的经贸关系已经密不可分,在两岸经济逐渐融合的趋势下,建立更紧密合作机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不但可以扩大两岸的贸易,也可以加速两岸间产业的整合,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上述情况表明,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和趋于一体化已经具备坚实的实践基础.

最后,我们必须指出,在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之际,应当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海峡两岸的合作与发展问题,要把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发展之事放在整个中华民族振兴的全局上来考虑,要把这个问题纳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体系中去谋划,从而在战略规划方面消除文化理念、制度政策和运作方式上的差异障碍.这是我们研究和处理海峡两岸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点.同时,在实践中要尽量避免提出“台湾除外”、“不包括台湾在内”等不必要的术语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