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成都经济建立四川经济增长的次增长极

点赞:22024 浏览:971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西部大开发的这几年当中,西部的发展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由于西部畸形的城市结构布局,使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障碍,本文从增长极理论中的次增长极理论出发,研究作为西部省份之一的四川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突出绵阳这类二级城市在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 区域经济 非均衡发展 增长极 次增长极

一、前言

绵阳,作为四川的一个第二大城市,其经济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是这几年的绵阳在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投入,更使得绵阳在四川,乃至西部的发展中,以“西部智慧之城”“西部科技之城”“西部硅谷”等美名和重要地位而独挡一面.但是,西部的发展,基本是按照我国开发西部的发展战略――增长极理论为支持,在西部开发的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以西安、成都、重庆为增长极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这些增长极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发展本城市和带动周边乃至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这几年的西部发展的成绩,也充分肯定了我国西部开发中战略选择的正确性.但是西部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在城市链条上特大城市孤立发展,带动效应较差;大城市断节、不能形成衔接两头的纽带、广大中小城市与特大城市之间缺乏技术经济关联关系,各自孤立分散、自由地缓慢地发展,使整个地区的经济要素聚集和幅射能量大大地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因此在进一步的经济发展中,要使得经济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就应当建立相当重要的次增长极――大城市,以求在经济的发展中,建立连贯的增长极带动链条,并相应地产生连贯的生产和销售链条,使得四川经济在西部的发展当中,真正可以实现进一步的连贯的发展.本文研究处于增长极下的次增长极,希望可以为西部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二、区域增长极的相关理论

1.增长极的内涵.增长极的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弗朗索佩鲁提出,指围绕主导部门而组织起来的富于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运输、怎么写作、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它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向外扩散还带动了其他部门和所在地区及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提出以后,受到经济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和认同,阿帕罗觉和萨弗尔在总结了佩鲁及其他经济学家的思想后,概括出了增长极较为完整的涵义:第一,主要的生产、分配和贸易活动,应该对区域的持续增长有推进的潜力,第二,对于主导产业的各种联系,将产生相互补充和互惠互利的交换,第三,在国际空间经济中地理位置有利的区域,出现区位集聚,第四,起推动作用的主要产业和与之相联系的产业,应有足够的增长,以促进有利的外部经济和理想的集聚效果,第五,具有扩散和回波效应,即通过贸易、交易、社会怎么写作和扩散的一般机制导致腹地的发展.

由此可见,“增长极”理论既指主导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也指地区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吸纳辐射作用,从而涵盖了产业和区域两个方面.这里所指的“增长极”则主要强调其产业上的极化――扩散形态.

2.由增长极理论衍生的次增长极理论.次增长极主要考虑的是在增长极发挥“极化―扩散”效应时,为了将一级增长极的“极化―扩散”效应发挥得更加完整和全面,而建立的增长极和边缘地区之间的交流空间,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依托增长极通过这个交流空间,将“极化―扩散”效应完整和全面地发挥到其边缘地区,从而实现在整个区域内,经济由“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过渡,最终实现整个开发区域的经济全面发展.因此,次增长极就是在增长极与发展极差的地区间建立的在经济发展中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运输、怎么写作、决策等经济活动的过渡平台,以促使一级增长极更好的发挥增长极的作用.

三、绵阳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及与四川省相关城市之间的发展比较

绵阳的经济在西部大开发这几年当中取得了举足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初年的310.52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482.52亿元,年平均发展速度为7.7%左右,而且在2006年上半年,绵阳的经济也出现了高于7.7%的发展,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与进步.通过1999年的有关经济数据与2004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绵阳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从1999年的55.457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4.19亿元,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国家和政府在这几年当中的政策和经济扶持,但是与四川省的其他地区在这几年当中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绵阳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只有7.7%,这不但远远低于发展速度增长第一的攀枝花市的15%将近8.3%,而且,与特大城市和省会成都(12.2%)相比也相差4.5%,并且与其他城市之间的投入和产出相比,远远落后于它们.所以不得不质疑绵阳这几年的发展是否是单方面依靠国家的大量投资来实现的,而其自身作为“科技之城”、“智慧之城”的经济优势和发展潜力,不但没有在西部开发中凸现出来,而且还远不如那些普通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状况.绵阳的GDP平均发展速度在1978年~1999年间为16.64%,而在2000年~2005年间GDP平均发展速度为7.71%.

另外,除了这几年的国家对绵阳地区的重视和投入,绵阳在引进外资引入方面和产出方面在这几年中的发展状况.其中我们就仅以2003年~2005年的引进外资情况以及外资利用,和相关的出口总额来对绵阳和四省内其他城市的经济状况进行了解.

从搜集的数据资料可以看出,四川全省的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基本维持在16亿美元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也维持在9亿美元左右,但是,实际利用外资基本都是向成都和绵阳地区转移,而且是在这几年当中不断地向成都和绵阳转移,甚至在2005年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这两个城市竟占到全省的84%左右的比例.与此相对应的是这几年当中的绵阳和成都的出口总额.在这几年当中,绵阳的出口总额变化不大,与全省范围内的增长的出口总额相比,绵阳的出口总额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利用外资增长的情况不相符合,因此,我们又不得不再次质疑绵阳的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增长带动点的特殊,所以,透过这种现象,我们提出更加适合绵阳经济发展,推动四川经济发展的相关战略是相当重要的.

四、透析绵阳在西部大开发中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的增长是基本由国家的投入和政策偏移为带动的,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应当尽快改变.在绵阳的经济增长带动中,以国家和政府的固定资产投入为主,在1999年~2004年之间,固定资产投入增加68.73亿元,是1999年55.46亿元的124%,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和政府在这几年的绵阳经济建设当中是下了相当大的功夫的,但是,绵阳在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中却表现为,在1999年~2005年的GDP平均发展速度为7.71%,不仅低于整个四川的经济发展速度水平,而且低于整个国家在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就不得反思一下,绵阳的经济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充当了什么角色,这种以国家的投入为经济带动模式的发展是否适合绵阳,是否适合于整个四川经济的发展.

2.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却不能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状况.在2003年~2005年之间,绵阳整个引进外资金额是增长的,这对于在西部开发中相当重要的资金是很好的,但绵阳又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优势资源,在外资出口当中出现了相对全省下降的情况.

3.在四川的经济发展中,成都的绝对地位仍然太明显,这使得处于次增长极的绵阳的这些二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无法发挥起相应的带动和过渡作用.如:成都 在1999年~2004年之间的固定投资增长721.9亿元,而当期绵阳的固定资产投入只增加68.73亿元.

五、对于当前绵阳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点进行修正,将绵阳经济的带动点扭转为自身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在选择经济带动点时,应当从西部开发当中的产业投入转为产业结构优化,聚集和串成绵阳市内部的产业经济链条.

2.在外资的引进和利用上,以本地区的产业链条为准引进外资,将外资融入本地经济当中,发展绵阳经济;在外资的利用上,从初期的外资大量投入转向外资的融入当地发展.

3.进一步加强国防科技与本地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将国防科技引入经济发展当中,进行军民联合共促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经济发展的另一带动点.

4.将其电子科技产业与国际科技产业挂钩,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电算化,在国际大势平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依托成都经济建立四川经济增长的次增长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5.应当从政策和观念上将绵阳作为大城市来对待,从金融、通信、交通等多方面加强绵阳与成都之间的联系.

6.相对削弱成都在四川经济发展当中的“老大哥”地位,将一些可以用到或引进绵阳资金,引导到绵阳,相对地加强绵阳的各方面次增长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