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和银行

点赞:24576 浏览:1161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扑朔迷离.主要经济指标或有好有坏、或时好时坏,专家学者对形势判断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希望的曙光已忽隐忽现,有人说经济已企稳回升,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也有人说金融海啸出现的几朵浪花只是昙花一现而已,第二波金融危机不可避免,还有人说发达国家市场机制已经破坏,世界将处于长期衰退之中.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既要通过放出大量贷款支持经济发展,又要在未来不确定的市场中控制信贷风险,因此,认识市场变化规律,把握经济发展大势、抓住业务发展机会、防范经营风险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济走势和银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

近一年以来在各国政府的协同努力下,主要经济指标止跌企稳,房市和股市出现缓慢回升,但失业率居高不下,企业效益没有出现根本好转,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笔者的判断是:

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过去,第二波金融危机可能性很小

金融危机的主要表象是股市和楼市暴跌,银行大量倒闭,信贷紧缩,大多数金融交易处于萎缩或停滞状态,民众丧失信心.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恐慌,在半年时间里,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股票指数都暴跌了50%~60%.花旗银行股票从60美元跌到0.97美元,雷曼兄弟股票从63美元跌到3美分,全球股票市值蒸发了几十万亿美元,金融机构损失达2万亿到3万亿美元.国际能源指数从462点跌到165点,房屋下跌了20%.今年四月份后,世界经济冒出了止跌回升的“嫩芽”,全球性金融危机基本过去.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回暖,如股市、楼市止跌回升,美国、欧洲房屋环比上升,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恐慌情绪明显减弱,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尽管世界银行、高盛集团和日本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世界面临第二波金融危机的观点,但从全球看,北美景气回升,西欧经济平稳,亚洲经济复苏、独联体预期向好,全球大部分股票指数都上升了30%以上,金融机构亏损明显减少,市场交易逐步恢复.虽然中东欧国家情况比较糟糕,但世界经济的向好对中东欧国家提升了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持续向中东欧各国提供紧急贷款,中东欧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相当有限.因此,总的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第二波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很小.

世界经济衰退还未结束,L型发展趋势不可避免

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不少经济指标止跌回稳,有些地方已冒出复苏的“嫩芽”,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衰退已经结束.经济衰退主要指经济持续负增长或低迷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萎缩.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消费需求不足.这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最严重、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济低迷时期,由于需求(消费)不足导致供给(生产)明显过剩,需求就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目前,全球3/4的人在缩减消费开支.一向主张消费的美国人也改变了生活方式,紧缩开支,压缩需求,提高储蓄率,直接导致零售业务下降,企业订单很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资金和信贷紧缩.在经济深度衰退和企业效益全面下滑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拧紧了信贷“龙头”.美国中小企业认为当前贷款条件是30年来最苛刻的时期.美国、欧洲、日本等国中小企业贷款、居民消费信贷和住房抵押贷款持续下降.如果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明显改善,预计短期内资金和信贷情况也不会有改观.

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随着各国经济刺激力度的加大,自由贸易规则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可能把回暖的经济“消灭”在萌芽之中.美国在刺激计划中列入“购写美国货”条款,印度大幅度提高钢铁和大豆的进口关税,俄罗斯大幅度提高进口汽车关税,印度尼西亚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厄瓜多尔把进口关税提高到85.5%等等.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世界贸易的发展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8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2542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额606898亿美元的54%.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最近说,“我特别担心的是日益加剧的保护主义危险,它会像20世纪30年代一样加大世界经济复苏难度”.在全球范围内需求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时候,日益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会关闭经济增长的潜在引擎,使世界经济复苏之路更加曲折和漫长.

经济刺激“出工不出力”.经济刺激计划是各国政府应对经济金融危机、抵御经济下滑,促进经济增长而制订的临时性、短期的、扩张性的政策措施.由于各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对刺激计划的认识不一样,经济刺激中的“出工不出力”现象明显存在.中国、美国和日本刺激力度要大一些,其他国家的刺激计划力度都不大,如印尼通过税收减免方式投放约70亿美元,新加坡约15亿美元,马来西亚47亿美元等.欧洲一直信奉经济的“自动稳定机制”,其各国经济刺激的速度和力度都远不及美国和日本.欧盟成员国刺激计划的总额约2000亿欧元,其中德国500亿欧元,英国200亿英镑,都不到GDP的2%.其刺激措施也主要是减税、对弱势群体的补贴等方面.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采取一致政策共同抵御经济衰退,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重摆经济增长的宴席需要各国政府之间进行前所未有的合作,如若不成,后果非常严重.一些国家在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出工不出力”,实际上是一种“搭便车”行为,对全球经济复苏不利.

主要经济体复苏仍需要较长时间.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占世界GDP比重大致为65%,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复苏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本前提.但从目前看,美国经济已陷入了深度衰退,GDP(环比折年率)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和欧盟均是外向型经济,世界经济的衰退对它们的影响比美国还大.日本和欧元区经济都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降幅创下了近60年来最大的纪录.总体上看,美国金融相似度检测功能受到致命打击,资金难以顺畅地流向企业,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大大下降,日本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较强,外需萎缩将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欧洲经济在受重创之余又不愿意政府过多干预,刺激计划苍白无力,依靠市场的自身修复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中国,希望中国的稳定快速发展把世界经济带出衰退的泥坑,事实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大约仅为7%左右,单靠中国也很难带领世界走出衰退.


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

从今年第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看,我国国民经济回升势头在增强,积极因素在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回升基础不牢固、回升格局不平衡,回升过程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总体上说,我国经济已止跌企稳,但复苏之路仍很漫长.

宏观经济已基本实现了止跌企稳

2008年下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袭击和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也出现了急剧下滑的势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下跌,尽管GDP没有出现负增长,但从2007年第三季度的13.4%下跌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6.1%,下降幅度居世界前列.在“保增长、扩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下,宏观经济基本实现了止跌企稳.具体表现为:

经济出现了止跌回升的积极信号.第一,经济下跌动力减弱,主要经济指标环比明显上升.如GDP去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0.1%,今年第一季度环比增长1.5%,第二季度环比增长大约4%左右,回升趋势非常明显.工业、消费、居民消费指数、工业品出厂指数、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等等环比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二,重要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回暖.6月份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双扭转了连续六个月的负增长局面,成品油、焦炭、粗钢、钢材、水泥等产量都出现了稳定回升.第三,新开工项目超常增长.今年前五个月新开工项目达12.4万个,同比增加近4万个.第四,房地产的不利影响已基本释放.房屋交易量持续扩大,稳步回升.第五,去库存化明显,经过近一年的消化,产品库存明显减少,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增强.

市场信心得到了较好恢复.随着各项刺激政策的逐步落实,投资信贷出现超常规增长,上半年本外币信贷增长7.7万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万亿元,信贷与投资几乎为11,这是史无前例的现象.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流动性过度宽松,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回暖,交易大幅度增加,逐步回升,同时,股票市场出现大幅度回升.深圳指数今年上涨了100%,是世界上涨幅度最大的股票市场,企业家信心指数、居民消费指数、国房景气指数都出现了回暖的趋势.

真正走向复苏还需较长时间

我国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还没有修复,今年上半年经济虽然出现了回复性上涨,各项指标也在好转,但增长动力源泉不是市场自主增长,而是国家强力经济刺激政策推动的结果.如在新开工项目中,大部分是项目,在固定投资资金来源中预算和银行贷款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从投资区域看,经济活跃、市场发育、活力充足的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增长不多,中西部地区由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较快.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主要是工业、房地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而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中小企业投资、民间投资等恰恰不足,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不足.这种靠政策拉动的增长是强心剂,只起一时的作用,不可能保持持续的增长.随着政策效应的减弱,周期性调整仍将延续一定时间.同时,外需不足也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正常增长.

我国下一步宏观政策取向

对于下一步宏观政策取向,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过量的信贷增长会使资产出现泡沫,会导致未来的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要求宏观政策要适时调整.也有人认为,经济刺激政策是“药引子”,不是“发动机”,当经济出现止跌回升后,市场动力应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在已确认本国经济连续3个月回升之后,其经济刺激政策就可以逐步减轻,而减轻的过程就是逐步退出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淡出”.在判明经济已连续6个月回升之后,刺激经济政策就可以“全身而退”.从上半年的情况,我们还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说已进入上升通道,充其量只能是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期.既然是关键期,也就是说,是行进到了十字路口,唯有把握准了方向,才可以继续前行,若把握不准,有可能会再次后退.因此,下半年货币政策操作方向以及方式可能有所改变,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会调头或转向.如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规模会减少,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规模会增加,信贷规模控制手段不会重新启用,但公开市场操作、定向票据等手段会多用,信贷总量不会控制,但信贷的结构和流向会控制更严.总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会动摇的,但财政政策的力度可能会减弱.

最近,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坚持到底》的文章认为,尽管危机缓和,要求奥巴马政策停止救市的呼声很高,但美国现在就放弃救市政策为时尚早.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1937年“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但仍未断根,此时美联储收紧了银根,结果经济再次衰退,直到二战期间才全面恢复.二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1996年已局部复苏,经济增长近3%,但决策者就此转向增加税收、削减开支,结果日本再度陷入衰退.他强调,当前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刺激政策决不能放松.当经济体深陷流动性陷阱时,高能货币(流通货币和银行存款准备金总和)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从1929~1939年,美国的高能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一倍,物价却下降了19%,从1997~2003年日本的高能货币增加了85%,通货紧缩则继续与之齐头并进.因此,在经济增长还没有足够动力的情况下,刺激政策不能完全退出.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市场的巨大需求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把握机遇、权衡轻重、相机决择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既要抓西瓜、又要捡芝麻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因规避风险而紧缩信贷规模,同时全力清查存量资产,尽量减少有毒资产的扩散和蔓延.中国恰恰相反,在政府抛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后,商业银行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上规模、抢市场、夺项目上,发展是硬道理,机不再来,时不我待.百年不遇的灾难变成了百年不遇的机会.2009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发放本外币贷款高达7.7万亿元,与2000~2004年四年发放的贷款相当,半年干了四年的活,贷款的超速增长很难保证贷款的质量和效益.6月底,我国金融机构信贷余额近40万亿元,除了新增7万多亿元外,还有30多万亿元存量贷款.经济衰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存量贷款上,增量贷款的影响有些滞后.存量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命根子,中小企业的破产、大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滞销、经济活动减弱等等,都会对经济主体形成压力,任何一次经济周期的波动都会给银行经营带来冲击,危机对不同行业、区域、客户和产品影响不一样,商业银行要认真研究、强化贷后管理,把握趋势,有进有退、有保有压,采取多种措施化危为机,防患于未然.绝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要比较但不要攀比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比什么都重要,有时重于生命.比较、竞赛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方法.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受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正如麦格雷戈所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才是激励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这里,员工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成了激励工作的间接结果.但如果比较超出了限度就是攀比,攀比就是不计成本、不管效益、不顾条件、不择手段赶超对手.在今年上半年的信贷“井喷”中,尽管原因很多,从行为角度分析,贷款规模的市场占比的互相攀比、互相竞赛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原因.浙江省银监局在调查信贷猛增的原因时发现,信贷业务市场份额攀比酿成的信贷扩张竞赛是信贷“井喷”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数据“冲时点”现象就是互相攀比的真实写照.当前,我国的工作总结和考核排名基本上是按季进行的,季度末的冲刺完全是一个“面子工程”.据调查,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这种“冲时点”行为主要是外部环境压力造成的.一是上级行的压力,如总行对分支机构在当地季末市场份额进行考核,市场份额指标不是绝对指标而是相对指标,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跟别人比,占比低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提高市场份额,“冲时点”就是缩小差距的最有效办法.也最容易得到政府、客户的配合.二是地方政府的压力,在“保增长、扩需求”的大背景下,为加强信贷资金对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也制订了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的考核措施,如贷款增量与财政性存款挂钩,不少地方还按季对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进行排名公示.在这种环境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往往不专注于发展自己的优势业务,而是左顾右盼,相互攀比.

把产品和怎么写作放在第一位

商业银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当前,存款、贷款、非利差收入、业务市场占比、当期利润、经济增加值、效益和市场价值等指标几乎成了大多数商业银行追求的主要目标.各种考核、评价和激励都与这些指标挂钩,它们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行为取向.事实上,现代商业银行是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怎么写作的金融百货超市,产品和怎么写作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百货超市很多,沃尔马、家乐福由于品种多、低、怎么写作好,几乎垄断了城市零售消费品的市场.商业银行也一样,如果在金融超市中没有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怎么写作,或者产品和怎么写作不符合客户需求,这样的超市终究会丢失市场、丢掉客户.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垒大户”现象严重,热衷于做“大写卖”,不愿精耕细作,不想费力劳神为客户设计综合方案,客户的多元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事实上,产品和怎么写作满足客户需求是基本要求,引导客户需求才是高手之道.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在千方百计开拓新客户,而实际存量客户的金融怎么写作需求还远没有得到满足.

效益比规模更重要

对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说,盲目扩张和粗放经营的时期已经过去,从本质上说,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规模是提高效益的手段,效益比规模更重要.但是,事实上,今年上半年许多大型商业银行都是打规模仗,如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近万亿元,比去年全年翻了好几番,但效益却是负增长.今年6月与去年同期比,我国金融机构利率上浮的贷款占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利率下浮的贷款利率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120个基点以上.净利息收益率的大幅度下降,抵消了规模增加对效益的影响,实际上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增产不增收,赔本赚吆喝.因此,商业银行要切实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不要广种薄收,要精耕细作.不仅要重视规模,更要重视效益.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