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和道路上的陷阱

点赞:20417 浏览:935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2007年,世界银行主题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具有针对性地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用于类比拉丁美洲以及若干亚洲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的发展困境,随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 396美元,按照《201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标准衡量,中国已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于是,“中等收入陷阱”不可回避地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据统计,2008年国内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问题,2011年这一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于“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的理解及产生的原因等众说纷纭.那么,如何科学看待“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中等收入陷阱”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什么表现?我国是否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应当如何采取措施避免落入这一“陷阱”?为此本期特设“中等收入陷阱”专题,刊发了周冰等五位学者的文章.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就此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思考.

摘 要 :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各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陷阱和障碍,几乎都是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错误认识和排斥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只能在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在自由、平等、开放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中等收入陷阱”是由于不进行彻底和根本性的改革,在特权制度基础上形成了病态的市场经济的结果.

关 键 词 :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产权;特权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32-05

一、世界银行报告提出的问题

世界银行在一份针对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展望的报告里,非常及时地提出了要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提醒.“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e Trap)是2007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而是往往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在规模较大的经济体中,只有日本和韩国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而成为了高收入国家,而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例如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1970年代就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在人均GDP 3 000~5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挣扎,并且看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比较二者的经济表现,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是:第一,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经济增长稳定性差,经济增长往往出现较大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内取得高增长,也难以持续;第二,研发能力明显薄弱和人力资本投资较低;第三,收入分配公平程度低,贫富差距大;第四,社会发展指标明显滞后;第五,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偏高.

通过以上列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际是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出了最初的贫困阶段之后,在继续发展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在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在似乎已经步入轨道,面临着经济起飞的辉煌前景之时,仍然可能落入经济发展不能继续而陷入停滞并难以摆脱的状态.

二、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陷阱

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各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陷阱和障碍,几乎都是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错误认识和排斥联系在一起的.

市场经济是人类创造的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能让社会经济在长时期持续增长的体制.人类社会的近现代化过程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而一起出现的.任何一个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成为先进和发达的国家,都不能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点已经被世界近代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并且一再地反复验证着.比较美国与墨西哥、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国家从殖民地时期以来的三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对抗竞争的整个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等四小龙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其他国家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发展,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市场经济和道路上的陷阱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市场经济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市场经济首先是从西欧国家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具有开放和扩张的特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西欧的建立,也就形成了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World-system).世界体系具有一种核心—边缘的结构.其核心区是一些发达国家,包括特定时期的世界霸权国家.他们是世界体系中占优势的地区,通过控制生产技术、贸易通道和金融等控制着世界经济的运行.核心区对边缘区存在着支配和主导作用.边缘区为世界经济体系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原料和初级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所有后发国家和地区都是作为边缘区在国际贸易的作用下被卷入世界体系的,并且从此开始其转向建立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世界体系中的不同经济角色是由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决定的,它们各自从世界经济体系运转中获得的利益也就不平等.如果没有通过竞争优势带来的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发展中国家是不可能改变其相对不利的边缘地位,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的.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使发展中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比起原生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复杂和困难.这是因为,处在边缘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再也不可能沿着自己原来的历史轨道继续过去的发展;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独立地发展市场经济.不论是否出于主动的自觉意识,发展中国家都是在核心区国家的外力牵引下,甚至是在遭受了战争打击和殖民统治的民族屈辱之后,才开始其现代经济发展过程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因此这些强势的经济体就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过程.但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与原生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的内外条件和市场环境,特别是受着自身历史文化和制度条件的制约,因此,不可能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成为先进国家,也不可能将发达国家现行市场经济的结构和各种具体做法直接搬运过来,而是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造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新的市场经济模式.因此,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又必须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学习特别是创新能力是发展中国家能否成功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正是这种不得不学习而又不能简单模仿,必须要在学习吸收基础上进行自主创造的复杂的约束条件,使得后发国家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产生了种种误区,容易掉入一个又一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