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的实证

点赞:3450 浏览:94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具有明显的政府政策强制和诱导性,从渠道和主体角度可以将农村金融供给分为财政支农资金、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和农业保险.而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取决于上述四个变量对农村总产出的正向影响.本文通过对农业总产出、财政支农资金、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和农业保险五个变量建立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财政支农资金、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并未带来促进农村总产出的预期,而农业保险虽有促进作用,但是作用有限.文章最后针对不同的金融供给变量供给有效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短期和长期的建议.

关 键 词 :农村金融 金融供给 有效性 实证研究

文献综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格利、肖和麦金农等先后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供给的短缺抑制了经济的发展,引起经济和金融发展缓慢.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金融自由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国内的研究大多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效率较低,甚至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财政支农政策的支持(孙长清,2006),因为增加财政支农的总量和提高财政支农的结构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推进农村市场化(冷志杰,2005).但是从农村居民储蓄比率和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温涛,2005),以及农村存款余额与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的比率来看(刘旦,2007),都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对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进行回归分析(许崇正,2005;温涛,2005);应用VAR模型分析农民收入、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杜兴端,2011)等大量的实证研究亦得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供给抑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应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村存款、农业保险赔付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向关系,而农村贷款、农业保险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呈负向关系;农业贷款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期,乡镇企业贷款不仅没有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余新平,2010).而且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具有显著的反均等化效应和挤出效应(马拴友,2003),拉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并使二元社会结构固定化(傅道忠,2004).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必须达到一定临界水平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龙海明, 2008),应整合财政金融支农政策,提升支农政策的杠杆效应,在此基础上加大支农资金规模,大幅度提升支农整体能力(冉光和,2009).

现有研究有三个方面的不足.首先,部分文献应用简单的经济金融比率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存在定量研究不足的问题.其次,部分研究采用简单的回归分析,而农村金融供给在财政政策的主导下的自相关性问题被忽视.最后,虽然有文献采用了较为复杂的计量模型,比如产出增长率模型、VAR模型等,但是对于农村金融供给指标的选取不恰当,比如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当作对农村的金融供给.本文根据供给主体和渠道的不同,将农村金融供给分为财政性金融供给和商业性金融供给.财政性金融供给主要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商业性金融供给为银行系统的农村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和农业保险赔付的金额.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中的模型所包含的变量为农村产出变量、财政支农资金、农村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和农业保险赔付,各变量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直接得到或者根据相关数据处理得到.年鉴中并无直接的农村的总产出数据,考虑到农村的行业按照现行的分类标准主要为农林牧渔业,因此本文使用农林牧渔总产值表示农村产出.财政支农资金、农业贷款总额、乡镇企业贷款总额和农业保险赔付总额由《中国统计年鉴》直接获得.同时考虑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使用农村消费指数剔除因素的影响.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了农业保险,但是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始农业商业保险试验,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本文数据选取的期间为1985-2009年,并且用1985年作为基期的农村消费指数剔除因素.最后,取研究变量的对数以减少数据非线性变化对实证分析的影响即:LRRGP、LRFSA、LRRL、LRLTE、LRAIP.

实证分析

(一)变量ADF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变量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所有变量都是5%临界值水平上1阶差分平稳序列.

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金融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模型检验

经过在Eviews6中使用各个变量1阶差分平稳序列进行VAR模型的滞后期P值测定,结果滞后期1阶为模型最优,即本文为VAR(1)模型.VAR模型的稳定性通过对模型的AR根值是否大于1,或AR根值图是否有点落在在单位圆之外来判定,如图1所示.经测定,AR根值都小于1,最大值为0.528671,表明模型VAR(1)是稳定的;残差LM自相关检验也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各项农村金融供给对农村总产出的冲击影响,因此仅给出农村总产出对1单位标准差财政支农资金总额、1单位标准差农业贷款、1单位标准差乡镇企业贷款和1单位标准差农业保险赔付的脉冲响应轨迹,并结合方差分解结果进行分析.观察期长度为10,图中实线部分为脉冲响应轨迹,虚线部分为1%的置信水平,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在所观察的10期中,对于1单位标准差财政支农资金冲击,农村总产出在第1期无响应;第2期呈现微弱的响应(0.0538%);第3期具有微弱的负向的响应(-0.4902%).在此后呈周期性变化,逐渐收敛.因此,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总产出的推动作用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大.


图3所示观察的10期中,对于1单位标准差农业贷款冲击,农村总产出在第1期无响应;在第2期出现微弱的负向响应(-0.7205%);在第3期出现微弱的正向响应(0.4117%),在此后呈周期性变化,逐渐收敛.因此,农业贷款对农村总产出的支持作用并不明显. 图4表明,在所观察的10期中,对于1单位标准差农业贷款冲击,农村总产出在第1期无响应;在第2期和第3期连续呈现负向的响应,其中第3期的负向响应最大(-0.7360%).在此后同样呈周期性变化,逐渐收敛.因此,乡镇企业贷款同样未能对农村产出产生预期的带动作用.

图5表明,在所观察的10期中,对于1单位标准差农业保险赔付冲击,农村总产出在第1期无响应;在第2期出现微弱正向响应(0.3753%);第3期具有微弱负向的响应(-0.1161%).在此后同样呈周期性变化,逐渐收敛.因此,农业保险赔付对农村产出的支持作用较为有限.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支农资金、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等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来源都未能带来预期的支持农村总产出增加的作用,而农业保险虽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作用有限.究其原因,与我国农村的特点密不可分.

财政支农资金投放的额度较大,多是投资于农村的基础设施,从理论上讲,应该最能有效地支持农村产出的增加.但是受限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重复投资较为明显,许多地区存在挪用现象,同时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偏小,过于分散,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对农村产出的正向影响作用有限.农业贷款支农效果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农业贷款存在非农化现象.农业贷款具有明显的政策性,较低的利率水平导致非农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获取农业贷款.二是农业贷款存在生产和消费的混合性.农民以农业生产的名义申请贷款,而所获得的贷款部分用于消费.乡镇企业贷款的投放未能产生支农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乡镇企业生产的资本回报相对高于农业生产,获得贷款扩大生产导致其进一步吸附了农业生产资源.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农业产出.但是受制于农业保险的规模较小和风险性较高的现实约束,同时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度不足,导致其对农业产出的支持作用有限.

综上,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较低.要提高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应加强效果监控;其次,对于农业贷款加强监督和审核,特别是后期监管,实行动态化监管;最后,加强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密度,对农民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但是从长远来说还是需要改革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土地有效流转,一方面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同时可以彻底改变乡镇企业对农业资源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