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富集地区金融支农问题

点赞:33243 浏览:1560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选取资源富集的榆林为例,对特定地区金融支农规模、效率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融机构支农规模不断扩大,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指标较高存在“伪高”问题.榆林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日益脱农,农村合作金融一家独大,农村金融体系效率日益下降,金融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

[关 键 词 ]资源富集地区 贷存比 农村金融相关比率

资金是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是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历史性原因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长期存在,大量不良贷款难以有效化解,不仅金融支农力量有限,而且依赖国家外部供给的农村金融运行效率低下.2003年农村信用社“花钱写机制”率先拉开了农村金融体制新一轮改革的序幕,随着2007年之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放开,这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否行之有效,是否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水平和效率.实际上,区域内金融的发展会到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要素影响也较大.因此资源诅咒检测说认为,资源富集地区在政治经济体制缺乏变革和创新的动力,其产业发展会陷入锁定状态,因此资源丰富的地区,在资源财富的挤出效应作用下,可能会造成其产业、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且会忽视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资金外流.因此对资源富集地区农村金融支农规模、效率以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更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因此选取资源优势明显的榆林地区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榆林市金融支农现状分析

榆林地区地处陕西的最北端,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凭借其丰富资源优势,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11年,榆林市实现生产总值2292.26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一次产业增加值111.91亿元,增长了六个百分点;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29.66亿元和550.68亿元,速度保持双位数增长.农民纯收入为6520元,较陕西省平均水平高出1520元.

1.涉农存贷款规模

榆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规模发展迅速,1990年榆林市农业存款仅0.53亿元,2009年已达89.22万元,农业存款占比二十余年间增加了3个百分点,但整体偏低,2009年农业存款占比为8%.贷款方面1990年农业贷款1.5亿元,2009年已增至172.5亿元,农业贷款比重增幅较大,从1990年的10%提高到2009年25%.值得注意的是榆林地区农业贷款的规模一直大于其农业存款规模,长期以来学界的资金外流现象是否在榆林地区并不存在,反而是农村地区能够大量吸引外部资金?首先是与国家战略向西部转移有关,长期以来对欠发达地区经济支持力度巨大,其次是榆林地区资金规模十分巨大,近年来榆林市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尤其是现代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根据资料显示,2010年末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2966笔,贷款余额达22.46亿元,对养殖、种植、农产品购销、农资供应等各个领域的资金需求给予满足,区域资金积聚以及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使得农村的贷款远远高出其农业存款.

资源富集地区金融支农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农村金融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为了进一步分析榆林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借鉴戈登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以农业存贷款总额/农业GDP这一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来分析榆林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这一指标的计算结果显示,榆林1990年农村金融相关比率为1.36,2009年为6.38,根据戈登史密斯金融发展水平的有关论断,榆林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达到工业化初期的金融发展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榆林地处陕西北部,资源开发之前一直依赖于传统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传统农业的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农户人均纯收入一直偏低,因此农村金融相关比率偏高也能反映出农业资金投入效率偏低,也就是农业投入资金规模大,但是农业产值产出偏低,导致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指标出现“伪高”现象.这一点可以从其资金运用效率进一步分析.

2.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分析

金融机构借贷资金效率可以贷存比和单位农业资本产出两个指标来加以衡量.贷存比指标由农业存款与农业贷款的比值衡量,单位农业资本产出等于农业产值与农业贷款额的比值.对1990-2009年榆林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和单位农业资本产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1990年~2009年陕西和榆林信贷比情况

表1显示,榆林地区金融机构农业存贷款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98年之前每四年出现一次下降变动,1999-2008年存贷比持续下降.与陕西平均水平相比,除个别年份外,榆林金融机构农业存贷比均高出陕西平均水平,而且除了1994年,农业贷款远远超过农业存款,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榆林地区长期以来并不存在农村地区资金外流的现象,而且金融机构涉农贷存比虽然不断下降,但是对涉农贷款的投入增加速度远高出其存款增加速度.为了分析涉农贷款投放的效益,进一步分析单位农业资本产出的情况.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1990年~2009年陕西和榆林单位农业资本产出情况

根据表2显示,1994-1998年期间榆林地区单位农业资本产出远远高于陕西平均水平,但1990-1993和1999-20009年期间榆林地区单位农业资本产出低于陕西平均水平,而且发展趋势来看,不论是陕西整体还是榆林地区,单位农业资本产出都在不断下降,甚至2009年榆林单位资本农业产出小于1.虽然榆林近年来对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十分巨大,但受制于当地自然条件制约,资金投入效益不断下降,而且效益极低.农业投入效益低今后可能会制约农业资本的积聚效应的出现.

二、榆林金融支农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涉农金融机构脱农现象明显

尽管数据显示涉农贷款余额占比呈现出上升现象,但从信贷投向来看,涉农金融机构脱农现象逐渐显现,国家对涉农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比重作出限制,但农业投入的低效益使得农村金融并不愿意涉猎其内.尽管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已经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并存的态势,但是业务互不交叉,目标客户并不一致导致了多层次、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未形成,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商业化的倾向日益明显,脱农现象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