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体系下收益与风险探析

点赞:16112 浏览:704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物流金融体系一方面为参与主体带来的收益,但另一方面也使其面临体系内风险.本文通过建立收益模型分析影响收益的因素,并对风险控制提出建议对策.

[关 键 词 ]物流金融收益 风险控制

一、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物流金融业务是指通过合理地应用和开发金融产品,有效组织和协调物流领域的融资、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有价证券发行等货币资金的流动,以及金融机构所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具体而言,物流金融业务有两种模式:

1.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这种模式下,融资企业以其拥有的动产或者存货作担保,向商业银行作质押并将货物交给具有一定资质的物流企业保管,以此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常见的业务类型有仓单质押融资、存货质押融资.

2.贸易合同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这种融资方式是企业通过自身的贸易合同为凭据,通过一定程序向银行取得维持企业运转所需要的短期资金,以缓解资金紧张.以这种模式的业务类型有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

二、物流金融体系参与者收益分析

为便于计算,本文检测定:

1. 融资企业自有资产额为m;从银行融资额为d;经营收益额为e;还贷的概率为p.

2. 银行存款利率为b;贷款利率为r(r>b);银行贷款收益为q;τ为中小企业不还款情况下银行获得存货清算额的比例;k 为融资企业守信还款情况下中小企业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费用;t 为融资企业守信情况下获得的贷款折扣等附加收益;z 为融资企业失信情况下的声誉等损失.

物流金融体系下收益与风险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体系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物流企业储存融资企业的存货量为c;且c与m成正比关系,即c等于f(m),其中c∈[0,m];θ为存货转换为的清算系数,其中θ∈[0,1];s 为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的审查评估成本.

通过上述对各参与主体融资行为影响因素检测设基础上,可以构建物流金融参与主体收益的期望函数.物流企业收益的期望函数为El等于(k+l)*p+(1-p)*θ*c*τ-c.

其中(k+l)*p为中小企业守信情况下,物流企业的获利,(1-p)*θ*c*τ为融资企业失信情况下物流企业的获利.

在上述期望函数中对存货价值量c求导可得(1-p)*θ*τ>0,可知融资企业在物流企业存货价值量c越多,获得的收益的可能值就越大.商业银行收益的期望函数为Eb等于p*q+(1-p)*θ*c*τ-l-(1+b)*d,其中p*q为中小企业守信还款下收益,(1-p)*θ*c*τ为融资企业失信情况下的收益,l+d*1+b)为商业银行的支出成本.将上式对c求导可得等于(1-p)*θ*τ>0,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是Eb>0,不妨先令Eb等于0时,则有q等于(1)

将(1)式对c求导,(2)

将(2)式对q求导,(3)

通过(2)、(3)可以得到均衡时关于在物流企业中的存货和融资企业负债的正相关期望收益曲线.同时也可以得到银行为融资企业提供贷款时,均衡的存货价值,当融资企业在物流企业中的存货大于等于时,银行愿意给融资企业提供贷款;且由

Eb/ c等于(1-p)*θ*τ>0可知银行的预期收益与在物流企业存货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即融资企业愿意提供的存货价值越多,银行越愿意向其提供贷款.

融资企业收益的期望函数为Ee等于 e+ p *t - p*q-(1-p)*(c+z)-p*k.其中p*t为融资企业守信情况下获得的贷款折扣等附加收益;p*q+p*k为融资企业守信还贷支出,(1-p)*(c+z)为融资企业失信损失.

三、物流金融体系下风险控制对策

在物流金融体系下,由于资金供求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处于信息上的相对劣势,为了扩大他们的信息集,就需要某种生产信息的直接或间接的方法.主要控制手段有:

1.选择合适的业务合作伙伴

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信用评级机构或者选择评价体系完备的专业化的评级机构,并且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建立起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可以对各业务合作伙伴作出理性的评价.

2.选择合适的质押产品

首先商业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及市场变化情况对质押产品走势作出合理的预测.其次银行应根据质押贷款期限的长短,考虑质押产品的质量变化特性,在实务中应尽量选择不易变质的品种.最后,物流银行应加大同物流企业的联系及沟通,加强对质押产品的了解,充分掌握质押产品的全面信息,保证质押产品的合法性及合规性.

3.构建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高效的风险治理机制,尽可能地规避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从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不同阶段对潜在的、正在发生的及已经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控制及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