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点赞:4090 浏览:100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6.22亿,城镇化水平达46.6%.“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这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将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口分布结构以及对金融需求结构的调整与变迁.因此,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的枢纽,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与变革,以适应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扩张的金融需求.

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是由金融调控体系、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等构成,并相互之间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发挥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提高配置资源的效率.回顾我国农村金融30年来的改革,基本上是沿着一条“机构主导”的改革路径,而且这种改革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主要是围绕改善农村金融供给、协调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怎么写作需求者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其核心内容是金融组织体系和组织机构的变革.而金融市场由于受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改革相对滞后.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怎么写作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的绩效也并不显著.总结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农村金融改革必须从“机构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才是今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的正确选择.

二、文献综述

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落后、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H.T.帕特里克(Hugh.T.Patrck,1966)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前者强调的是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方面.即经济主体对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怎么写作的产生.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各经济主体对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越来越多,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金融机构和金融怎么写作供给的增加,这近似于以上所称的“市场主导”.后者强调的是金融怎么写作的供给方面,即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怎么写作的供给总是先于经济主体对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这近似于以上所称的“机构主导”,即通过变革金融机构来增加金融怎么写作的供给,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帕特里克认为,在实践中,“需求追随”现象和“供给领先”现象常常交织在一起,但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往往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帕特里克的这一分析比较符合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但主要是强调金融机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的先后顺序问题.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金融学教授默顿(R.Merton)和博迪(Z.Bodie)提出了金融体系改革的“功能观”理论,并以金融市场和金融相似度检测的功能为基础,对金融业的改革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默顿和博迪认为,从功能观点看,首先要确定金融体系应具备哪些经济功能,然后再去寻找一种最好的组织机构.而一种组织机构是否最好,又要取决于时机和技术.他们指出:金融体系的最主要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有利于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显然,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就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功能,其最终目标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基于金融相似度检测和市场功能上的差异.默顿和博迪(1993,1995)在功能观的框架内提出了“金融创新螺旋”理论,即如果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金融相似度检测和金融市场的确是两个竞争性的制度安排,在金融体系中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作用.然而,如果动态地看待整个金融系统的演进,则两者恰恰呈现为互补性的关系,彼此相互加强,相互促进,并以此推动金融体系朝着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标前进,这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代金融体系中市场和金融相似度检测关系的认识,对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村金融改革问题,既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变革与调整进行研究,即所谓的“机构主导”路径.该观点认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也明显增加,但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滞后是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史晋川(1998)、李玮(2000)、彭川西等(2001)认为,是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与农村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农村信贷增长缓慢;马晓河、蓝海涛(2003)认为,农业银行的退出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也是重要原因.王芳(2005)认为,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由于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结构性缺陷,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缺乏效率.虽然农村金融组织有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及民间金融等多种形式,但却缺乏多元性、复合性和有效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必须坚持机构主导.宋涛(2005)认为,“供给优先”金融模式必须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谢平(2001)则认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党国英(2004)也认为,合作金融组织有历史过渡性质,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应鼓励它走商业银行之路.

从以上的研究看,尽管视角不同、方法不同,但都主要是从金融供给角度分析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围绕着“供给优先”模式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即通过金融机构的变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增加金融供给,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也就是所谓的“机构主导”或“机构观”改革路径.

其二是围绕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完善进行研究,即所谓的“市场主导”.张曙光(2003)、林家彬(2003)等认为,农民贷款难是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管理过严造成的,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张军(1997)、江署霞(2001)等认为,非正规金融对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市场准人的限制,其作用难以发挥:刘玉平(2006)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是以金融--机构观”为理论基础,从而使农村融资制度的每一次变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金融机构的调整来展开.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融资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金融浅化”趋势日趋明显.问题的原因既不在现行的信贷政策,也不在现有的金融机构,更不在亿万中国农户,而是在于“机构观”所架构起来的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因此,以金融“功能观”来重构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思路,这才是唯一出路.何广文(2001)认为,根 据中国农村经济和金融的特点及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优化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路径在于金融机构的多样化.而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途径在于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才能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效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另外,姚耀军(2006)李喜梅(2008)等也对农村金融改革选择“功能观”路径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上观点认为,单靠金融机构的改革难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必须辅之以金融市场的改革,并把市场改革作为金融改革突破口,引入竞争机制,实融机构多元化,消除市场垄断,才能真正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金融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市场主导”改革路径的分析

所谓市场导向就是建立和培育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的供求、和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怎么写作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市场机制调节金融产品结构和供求结构,实现供求均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对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农村金融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改革30多年来,我国早已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生产和消费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已被纳入到市场体系当中.然而,作为要素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市场却远远落后于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农村金融市场依然是一个半封闭、被分割、无竞争、低效率的市场.市场功能存在缺陷.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因此,农村金融制度无论如何变革,金融机构无论如何调整,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改革就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所以,重新审视农村金融改革思路,选择“市场导向”的改革路径,才能农村金融改革的困局,消除农村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一)从金融市场的功能分析

所谓市场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它是连接市场供求主体的纽带,离开市场就无法完成交易.市场主要是通过信号来调节供求结构和供求规模,实现供求均衡,满足供求双方各自的交易目的.一般认为,金融市场具有促进资本集中、引导资金流向、方便资金转换、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散风险等功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金融市场不但具有上述市场的一般性,而且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为金融市场所交易的是一种特殊商品,即货币资本商品.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既发挥着信号的引导作用,又是各种商品和要素完成交易的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金融市场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居于核心和枢纽地位,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标志着一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二)从金融市场的特征分析

一个发育成熟的市场必然是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这是发挥市场机制,实现市场功能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由于市场准人的限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半封闭的市场,金融市场主体不能自由进出,必然导致市场供给主体缺失.这便会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农村民间借贷市场,即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产生和兴起,尽管在不同时期金融监管当局对农村非正式金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打压,但农村的民间借贷市场一直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市场缺陷.二是由于市场准入的限制,农村金融市场只有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大金融供给主体,也就是所谓的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由于人为的业务分工不同,农发行只负责农产品购销等政策性业务,怎么写作范围有限;农业银行在进行商业化改革以后,调整了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撤并了农村基层的部分网点,收缩了农村金融业务;农村信用社也就成了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供给主体.但由于信用社自身的改革不到位.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总量小等,难以支撑起农村金融的需求.而由于市场准入的限制,其它金融机构不能自由进出,必然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的形成,垄断使市场缺乏竞争和低效率,表现在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不足,借贷成本高,借贷条件要求苛刻等方面,这是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金融体系也表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性特征,农村金融市场成为一个被分割的市场.这种分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的分割.在分散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完全,交易成本高以及特质性风险的存在,严重扭曲了金融机构在城乡之间的资产负债业务关系,即把负债业务主要放在农村,而资产业务却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据严浩坤(2009)推算,截至2007年,农村资金通过金融管道流入城市的数量至少应在5万亿元以上.二是表现在区域之间的分割.主要是县域之间的分割,这种分割限制了资金的合理流动,加剧了市场的垄断性.

(三)从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看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是沿着“机构导向”的改革路径进行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次变革与调整,对怎么写作“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并没有真正解决.在农村,金融产品少、金融怎么写作方式单一,金融怎么写作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突出,这说明单靠金融机构的改革不能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不但要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还必须有一个机制灵活、运转有效的金融市场,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才能发挥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功能.回顾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机构经过三次大的变革与调整,基本上形成了以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为主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为什么这些金融机构的功能作用并不如意,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开放、竞争、运行有效的金融市场.因此,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是开放金融市场,培育竞争机制,才能实现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无论是理论分析或是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实践看,以“机构主导”的改革路径都未能真正解决农村金融的供求矛盾,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因此,今后的农村金融改革应从“机构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功能.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过三次大的变革与调整,总体而言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向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过渡,标志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农村金融市场如何培育和完善的问题.所以,以“市场主导”的改革路径是今后农村金融改革 的必然选择.

(一)放宽农村金融市场进入限制

放宽市场准入是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前提条件,也是进行增量调整,促进金融机构多元化的主要手段,并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的转型铺平路道.促进农村民间借贷的合法化和规范化,有利于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覆盖率低、金融产品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放宽市场准入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适度竞争的市场机制,使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经营模式的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全面提高金融怎么写作的质量和效率.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是农村金融改革从“机构主导”向“市场主导”的重大转折,对今后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是资本使用的,是调节市场供求的重要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反过来又调节供求,实现市场均衡.高低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信号的引导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率作为借贷市场同样具有引导资金要素配置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业贷款利率受到严格限制,农信社的利率浮动也非常有限,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导致农村借贷资金供给不足.而民间借贷由于实行了市场化利率,其借贷活动一直比较活跃.金融产品是一种同质性的产品,其竞争主要是围绕进行,没有市场化的利率,也就谈不上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创新、没有效率,更谈不上均衡、合理的利率.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要想使商业金融机构回归农村市场,使农信社改革顺利进展下去,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但在规模上有所增加,而且在结构上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在不断完善货币市场的同时,要逐步建立农村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等,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证券融资解决农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融资难问题:培育农村资金拆借市场,为农村信用社及其他农村机构融通资金提供便利.二是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转移农民所面临的风险和市场经营风险:同时,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稳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经济补偿、抗灾防损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单个农户和企业承受能力低,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是提高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体系.开发适合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各种保险产品与怎么写作,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再保险体系.

(四)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健全农村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规范政府及各类金融主体的行为,提高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完善宏观政策环境,消除不利于农村金融发展政策歧视,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优化农村金融基层网点布局,完善农村金融怎么写作网络,在支付结算、信用卡、写作技巧、咨询等中间业务方面,要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怎么写作方式创新,真正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怎么写作体系.

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多种抵押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农具、牲畜、农作物收获权等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农户联保等担保形式.应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并存,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小额农贷担保基金.

(五)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业是一个经营风险较高的行业,维护金融业的稳定运行对保证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放宽,一个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正在形成.因此.构建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是保障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基本要求.一是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监管权,参与金融机构从准入、运营到退出的全程监管.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化解责任和监管成本.二是银监会要履行对农村金融也监管的主要职责,行使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权.三是金融监管机构要按照分业监管原则,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健全农村金融内部风险防范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应确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资本充足率、内控制度等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建立对村镇银行等四类中小金融机构的辅导制度,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尽快形成内控制度健全、风险控制和运作良好的经营机制.四是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保障补偿机制,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构建完整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