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金融――评述与

点赞:15422 浏览:688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和谐金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金融内涵界定已成为金融和谐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从矛盾观和系统论的独特视角对和谐金融进行定义.后WTO时代,我国经济金融中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如高额外汇储备、流动性过剩、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劣、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等,因此,构建和谐金融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金融可从构建和谐金融组织体系及金融市场体系、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和谐金融监管体制四方面入手,促使我国金融业朝着协调、稳定、均衡发展的方向不断推进.

关 键 词 :金融;和谐;后WTO时代;构建

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103-04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和谐金融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建设和谐金融,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从而有效避免经济波动;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有利于解决流动性过剩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驳逆”困境,丰富投融资渠道减少金融风险.

1.和谐金融的内涵与界定

和谐金融的内涵与界定是金融和谐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学术界对此理论的研究颇多,但对和谐金融的内涵界定尚未达成共识.

徐联初(2005)认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而和谐金融是它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和谐金融应包括以下内容: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运行机制能够得到持续优化,金融运行效率不断得到改进,金融体系的活力不断增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高素质金融人才储备丰富,金融部门内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协调发展,从而促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同时金融系统本身要不断优化,处于和谐发展的动态趋势之中[1].可见,这种观点主要从系统论出发,通过金融系统在经济中的具体表现来界定其和谐性.

孙梁、苏成(2005)认为:和谐金融是指金融业在一个运行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体制环境中自身保持健康、快速、科学地发展,并以此促进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增长、文化的繁荣和法制的完善,和谐金融要具备以下几个标志: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健全的金融法规体系;良好的外部金融运行环境;严格的金融企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科学的金融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2].可见,这种观点从金融业行业特征的角度,提出和谐金融的六个标志条件,反之,若现实经济中,不全具备这六个条件,则金融的发展不是和谐稳定.

基于以上看法,并结合其他文献对和谐金融内涵界定,笔者认为,和谐即协调,从本质上讲,和谐金融就是指金融的协调、稳定、均衡发展,其重心是协调.从马克思矛盾观来看,所谓协调,对于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整体而言,它所强调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朝着同一方向运动过程中的互相适应、互相促进的相容性和一致性;对于单个矛盾体而言,它所强调的是矛盾运动过程中的统一性和矛盾转化解决的平稳性与缓和性[3].构建和谐金融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问题,科学分析影响金融和谐的因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使金融业朝着协调、稳定、均衡、发展的方向不断推进.

2.影响和谐金融的因素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后WTO时代,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化,许多不和谐、不协调的因素仍将继续阻碍金融业和谐发展.

2.1 经济金融领域尚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影响和谐金融的构建

一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整体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仍然有限.从外汇市场看,与全球外汇市场日均2.41万亿美元相比,中国目前日均外汇交易不过10多亿美元,即使东亚周边经济体,如印度、泰国、韩国等国家,日均外汇交易额都在几十亿美元以上,因此我国的外汇交易量还相当小;从股票市场看,我国股票市场只占国际股票市场份额的1%;从债券市场看,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额只相当于美国所有未清偿债券余额的3.7%,且债券品种结构单一,黄金市场交易量更是微不足道.

二是直接融资比例太少,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仍占我国金融业的主导地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难“瓶颈”,这都阻碍了储蓄向投资转化,影响资金有效配置.我国银行贷款占到全部融资的90%以上,证券融资只占4.1%,间接融资比重大、直接融资比重小的融资结构,导致风险向银行业集中,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这大大增加了我国经济金融中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和谐金融的构建.

三是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还未形成,实际的利率不能依市场供需真实反映资金的成本,导致资源无法优化配置.某些产能过剩行业资金的需求量却居高不下,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大.2006年以来,我国采煤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水泥、汽车等行业产能持续过剩,很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进而破坏金融的和谐稳定.

四是相对于金融体系比较健全、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仍然主要依靠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这一传统方式来满足其需求,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现有金融体系不仅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反而成为地方资金外流的一个渠道,阻碍了资本形成,资金从西部地区回流到东部,从农村回流到城市[4],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2.2 高额的外汇储备给我国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势头强劲, 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居全球第一,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外汇储备是调节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维持本国信誉的物质基础.但现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远远超过其合理水平,这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威胁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一,外汇储备的增加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我国实行外汇管制,对企业出口创汇强制实行结售汇制,通过投放等值的基础货币大量购进外汇储备,这往往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快速增长,央行从2003年起开始发行票据,自创负债,以便吸纳基础货币,然而这样做会提高市场利率,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对宏观实体经济产生冲击.

第二,我国多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人力资本优势的充分利用,造成对外贸易的“双顺差”,这不但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还导致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例如备受关注的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中国的出口产品引起“倾销”嫌疑.

第三,高额外汇储备带来了较高的汇率风险和升值压力.我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要资产,在美元贬值时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会大大缩水,因而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越多,就越受制于人,一旦美元大幅度贬值,由此产生的损失不可估量.

第四,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投机性的套利资本大量涌入,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隐含着潜在的危机.短期“热钱”流入,使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迫使本币升值,外币贬值,造成出口产品偏高,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5].

2.3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和谐发展的“软肋”

2006年初,国家发改委宣称,我国有11个行业产能过剩,而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大都是信贷集中度较高的行业,这会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越来越严重,给金融的和谐运行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使银行的收益降低,成本加大,从而增加了银行信贷扩张的冲动,这将导致银行业竞争加剧,非理性降低企业贷款条件和下浮贷款利率,从而放大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大量流动性资金还会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流向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使市场指数持续走高,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流动性过剩不仅会削弱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还会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我国经济陷入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县域经济融资难、新农村建设融资难,另一方面银行资金使用严重不足的结构性困境中;流动性过剩还将成为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瓶颈.

第三,流动性过剩使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境地,若控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可能引起经济过冷,造成银行资金更大积压,企业经营困难;若放任流动性过剩可能使经济过热,经济金融风险隐患积累[6].

2.4 农村金融环境不和谐阻碍和谐金融的构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解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和谐程度,而农村金融发展明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首先,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与信贷投放量远低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除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所在农村设有网点外,其他各商业银行及保险机构在农村乡镇尚未设网点.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乡镇不开展信贷业务,大量支农资金流入城市.其次,由于农村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信用状况、农业生产周期等因素的限制,“三农”贷款利率偏高,农村信贷投入量较小,形成融资难、贷款难、贷款收回难的不和谐局面.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贷款额度小而分散,农民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物,造成农村金融机构惜贷、惧贷.最后,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放贷项目的可行性、科技含量及风险度把握不足,农村金融很难担负起支农的重任.农户贷款规模过小,还增加了信用社管理成本,这会促使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


2.5 后WTO时代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

中国入世五年保护期于2006年12月11日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金融业务,这标志着中国对加入WTO承诺的兑现,也代表平等“国民待遇”下的后WTO时代的到来,中资金融机构将迎来外资金融机构更大的挑战与竞争.

为迎接金融业“国际接轨”,中资银行确实做了不少努力,如股份制改造、剥离不良资产、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层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发行上市等等.但与历史悠久的国际金融巨亨相比中资银行显得先天不足:总体规模偏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业务结构单一,总收入集中于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过低;市场营销水平低,市场划分不够细化,金融品种单一,创新能力弱.这将给中资银行带来致命的威胁.相反,外资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综合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为抢占优质客户、迅速占领市场有可能采取战的策略,暂时牺牲部分利益,从而大量分流中资银行的客户;外资银行会充分发挥其比较技术优势,迅速抢占个人理财、信用证、信用卡、国际借贷、国际结算等高利润业务;金融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是其最宝贵的财富,金融业人才的竞争也将白热化,面对外资银行丰厚的薪金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业务精英将会加盟国际老牌外资机构,造成人才的流失[7].

总之,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登陆,将使中资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上面临着真正的竞争,同时也对我国宏观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金融体系和谐性与综合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3.构建和谐金融的策略

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成功的经验之一,也是构建和谐金融的唯一选择.只有继续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消除阻碍金融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性的“瓶颈”,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金融业和谐、稳定、均衡地发展.

3.1 构建和谐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3.1.1 调整现有金融组织体系的构成状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组织体系模式.

首先以立法形式进一步增强央行的独立性,使其独立自主地执行货币政策,使我国货币供给和流通纳入规范化轨道,而不致使经济忽冷忽热;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为依据,通过规范化改革把政策性银行办成经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科学、业务管理规范、具有较强政策执行能力的金融机构;继续实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内控约束监督机制及风险防范监控机制,真正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改变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按行政区设置的格局,重新按经济大区确定分支行的布局,使其免受地方行政干预;同时,合理调整营业网点布局,按地方经济发展潜力和人口规模设置网点,在完善法制规则和运营机制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证券、信托、保险和各类基金组织的经营规模,实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3.1.2 后WTO时代,按照国际惯例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

逐步放宽利率管制,为利率市场化做好准备,理顺利率体系,消除人为利率歧视,形成统一的市场利率.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利率制定权,形成利率微调机制,允许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投资回报率适度偏高,促成适度的竞争;同时进一步简化利率结构和利率体系,并消除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

逐步放松市场的准入条件,促进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垄断我国金融市场,这种市场结构必然造成低绩效,因此,应鼓励有实力的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业,进一步强化市场竞争,加快金融业的整合与并购进程,形成一批高绩效、低成本、富于创新的金融实体.

逐步完善货币市场.具体措施包括:减少央行对同业拆借市场的干预,改变集中统一的拆借市场格局,建立无形的多层次拆借市场网络,使利率信号能够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关系;改变相互分割的国债交易市场格局,建立平等入市、公平交易的短期国债市场;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及其贴现市场,使其成为沟通工商企业间融资、工商企业与银行间融资的重要渠道;改变由央行独家写入外汇的单一格局,放宽企业与个人购汇额度,逐步改变外汇交易方式,促进外汇市场的成熟和规范化.

培育规范的资本市场.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一步剥离商业银行的中长期信贷业务,积极开展资产的证券化;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为优质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股票市场的规模,实现券商的规模经营,允许商业银行开展证券业务;合理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以各种形式垄断性行业;组建金融期货交易所和票据交换所;鼓励和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理性程度,允许社保基金和商保基金参与资本市场.

保险市场要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在大力发展专业保险公司和综合性保险公司的基础上实现业务重组,将部分保险业务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或企业财团的职能范围,以强化其国际竞争力[8].

3.2 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只有积极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金融业才能有序稳定平衡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3.2.1 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是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前提与根本.只有建立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严格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才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一系列规则,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维护,从而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效率.

逐步推进金融法制化建设,以法制促和谐.一是要填补央行的法律空白,如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法规,构建内外一致的法律体系,逐步取消外企的“特权”,内外平等.二是要按照市场原则,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法,有效引导金融资源高效率配置.三是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适应国情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解决通常由国家承担破产风险的机制.五是要完善行政管理制度,规范行政对金融的不正当干预.六是要提高金融执法效率,改善金融执法环境.

3.2.2 大力推进金融企业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的内在结构,逐步确立金融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金融企业的自我约束,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支持经济发展.

3.2.3 营造诚信环境,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营造外部条件.具体而言,政府要对社会信用环境、企业生存状态以及法律环境等金融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有效地了解和把握,督促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理念,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各级政府要充分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与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一道建立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9].

3.3 构建和谐的金融监管体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10].金融业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实践表明,对金融业进行严厉监管已成为各国政府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金融体系的和谐稳定运行,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3.3.1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滥用;尽快制定《金融风险防范法》、《金融稳定法》、《存款保险法》等,改革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健全我国的外部审计体系,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构筑金融安全网;坚持不懈地为金融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3.3.2 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施行为契机,更新监管理念,树立有效监管理念;理顺四大监管机构权责关系,填补监管空白;按照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的原则要求,强化金融机构控制机制,以确保各项法规的彻底执行,确保各种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构建和谐金融――评述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3.3 改进监管方法和监管手段.将现场检查的重点转移到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和整体经营情况上来,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规范化的非现场监管报告制度,尽早实施对商业银行本外币、表内外和境内外业务的统一并表监管,建立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制度和风险处置机制;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系统培训监管人员,建立监管人员责任问究制度[11].

3.3.4 积极创造条件设计新的金融监管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金融的全球化、自由化、创新化.

[参考文献]

[1]徐联初.对和谐金融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5,(10):18-20.

[2]孙梁,苏成.构建和谐金融的深层思考[J].现代金融,2005,(9):36-37.

[3]李锦坤,张景荣.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看构建和谐社会[J].天津社会科学,2007,(1):4-5.

[4]项俊波.构建和谐金融还需五方面努力[J].中国经济周刊,2006,(35):13.

[5]张怡.高外汇储备问题思考[J].金融参考,2006,(7):3-6.

[6]聂兆祝.从微观经济主体融资行为变化审视银行业流动性过剩[J].金融参考,2006,(7):8-9.

[7]吴文超,黄必成.WTO保护期过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2006,(12):114-115.

[8]刘朝明,张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9]刘继平.杂议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6,(4):14-16.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9.

[11]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存刚(1966-),男,山西应县人,兰州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

邵传林(1982-),男,山东滕州人,在读硕士,从事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01

(责任编辑: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