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过热不符合中国国情

点赞:28561 浏览:1323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表现出热气腾腾的投资气氛,主要推动力来自金融产品的快速开发.有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共推出理财产品2000多种,其中18家银行推出了345款人民币理财产品,较2005年增长水平达到185%.另有25家中外资银行推出744款外汇理财产品,较上年增加59.31%.同时,45家基金公司新发行开放式基金89只,较上年增加34只.此外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新发各类债券100多个、保险新品120余种、信托计划近500个、创新理财品种代客境外理财12只(17款)、电子储蓄国债2期.

面对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大环境,我国金融改革与开放在加快速度,这一方面是自身发展战略需要,也是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必然;但另一方面,则有操之过急的发展策略与规划的刺激作用,其中包括外部环境的压力,也包括自身的不理智.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金融产品的过快开发并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

金融市场过热不符合中国国情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金融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中国仍处于产品资源的财富积累阶段

从发展的阶段来看,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经济实力和金融规模的快速积累,金融财富已经达到创新阶段,经济金融规模不仅具备实力,更具有影响力.他们的发展是在创新的阶段,其资本循环是以财富创造财富.反之,很多发展中国家是在经济金融起步或发展的中间阶段,其资本循环处于财富积累之中,并没有形成资本创造财富,而是简单产品资源的财富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阶段背景差异.


就以我国与美国的差别看,我国经济模式为供给型,经济模式是资金积累、财富积累、实力积累,是“挣钱”的模式.而美国是需求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结果是扩张财富、投资消费财富、强化财富实力,是“花钱”扩大经济规模的模式,两者之间发展阶段和背景的差别巨大.简单比喻,发达国家经济金融发展阶段已经由爬楼梯转为坐电梯,经济实力与金融规模已经从产品转为财富效应,发展阶段已经转入高层次、高水平和高阶段,更突出创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爬楼梯起步或中间阶段.发达国家可以借鉴已经走过的阶段和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在为自己“制造”从发展中国家捞钱的机会的同时,也“制造”了风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与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过急、过快开放资本账户有关.这导致外资流入速度和幅度扩大,短期资金比例过高,而泰国经济实力或金融规模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进而在金融发生问题时难以应对,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因此,发展中国家面对发达国家的压力或竞争,应该理性看待两者之间的差别.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并不理智

目前,国内银行金融机构高涨的产品设计与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心理.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中国境内,中国金融机构也加紧开发新产品满足这种需求,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国内热钱.金融产品的快速开发、国内外资本的大量吸纳都成为推动基金上涨、推高股市的重要因素.

然而,人民币升值的这种预期并不理智.2003年以来,中国整体经济态势逐渐走高,经济增长速度由一位数上升到两位数,世界经济水平排位从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外汇储备达到世界第一,超过日本达到1万亿美元.同时,贸易顺差不断增加,2006年达到1700多亿美元等等.这些都成为人民币升值加快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国内外只注意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却忽略或淡化了我国面临的巨大困难与压力.货币贬值或升值对经济的影响或支持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经济从美元贬值中获得的收益十分明显.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对人民币升值的表面化支持是不可持续的.

从我国汇率机制改革变化以及组合角度看,我国汇率机制已经从单一盯住美元转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然而,市场操作和关注仍停留在对美元的单一聚焦上.从人民币汇率实际组合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虽然升值,但人民币兑欧元、日元汇率则有升有降.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以及投机因素的主导下,很多人似乎认为人民币升值符合我国国情和货币国际化趋势.对人民币汇率合理区间在哪里,价值水平基点在哪里等问题,我们缺乏基础讨论.事实上,市场应较为理性地选择投资方向与品种,而非盲目追求和单一预期人民币升值趋势.不难预测,一旦人民币升值趋势停止,国际热钱很可能撤离国内金融市场,从而引发基金以及股市的下跌,甚或是更严重的金融风险.

金融产品利润大部分被外资拿走

面对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产品效率远低于国际同行,可以用“量大质低”来概括.在国内媒体根据普通投资者和专家意见评选出的“2006年度理财产品”中,除外资银行尚未允许涉及的业务领域之外(如信用卡,人民币理财等),在外币理财产品、基金产品、保险产品中,外资或合资银行金融机构具有绝对优势与利润.

发达国家是一个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经济金融模式和经济体板块的推行者,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规则的执行者,某种程度上也在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但是这种参与是非常有限的,或是非常不公平的.此外,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早期经济积累之后发展为成熟经济,发展模块已经从传统行业转向新兴行业,高科技的含量已经大大领先于基础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基础还是在传统和新兴之间兼顾,更多的在传统的发展上,因此这个层面给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市场带来的推力和利润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一个十分明显的结果就是外资在产品设计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我国银行基本属于基础和模仿阶段,一个初级发展、简单模仿乃至单纯接受的阶段.对于我国金融机构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金融创新.在设计、研发与股指、基金等产品方面,外资占主导地位,我国金融机构则十分被动、低效与“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多数只能靠代销赚取少部分的佣金,而相当丰厚的利润都被外资银行占有.据瑞银统计,目前国际各大银行的利润大概50%来自于理财怎么写作等收费类项目,对于我国银行而言,这部分收费类项目的收入只占到全部利润的10%~15%,其利润仍主要靠存贷利差.

我国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与外资银行的差异性,一方面体现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积极性和开放的速度与幅度,但另一方面则表露出我国金融改革的浮躁性,单纯追求形式,忽略利润意识是我们长期的硬伤,银行或金融体系改革“形似神不似”的局面依然严重存在,长远而言将不利于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理念――多讲问题、少讲成绩,反思问题,化解矛盾.

(作者系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金融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