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控股公司运作经验与教训

点赞:4692 浏览:138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业全面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金融机构的集团化、全能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突出现象.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相互渗入,金融业出现一股持续至今的并购浪潮,出现了一批能够提供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和租赁等综合金融怎么写作与产品的金融机构,并多以金融控股公司为组织形态.这一切以1999年11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怎么写作现代化法案》,取消了美国自1930年以来实行的禁止银行、证券业、保险业跨业经营的法律而达到了.可以说,综合经营、跨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实践表明,作为综合经营主要载体的金融控股公司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金融控股公司也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金融脱媒与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美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下降,脱媒现象严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金融自由化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升了资本市场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作用明显下降的脱媒现象.

从表1可以看到,美国金融相似度检测的资产中,商业银行的保有份额由1970年的38.5%下降到2006年的22.4%,取而代之的是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份额的大幅增加,商业银行对金融体系原本的支配地位,渐渐被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所动摇.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借短贷长”的稳定利息收入受到挑战,不可避免地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化的影响,经营业绩出现大面积恶化,利润大幅度下滑,全行业亏损严重,破产银行和问题银行的数量急剧增加.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统计,1943~1985年间,美国银行业年平均发生倒闭事件只有11家,但自1985年起银行倒闭事件数量大大增加.1985年倒闭银行超过100家,1987年有203家,1989年更达到290家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经营状况出现问题的银行数量也急剧增加,1987年最高峰时达1575家,其后一段时间每年都保持在1000家以上.在这一背景下,转变经营模式,拓展新的利润空间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选择,现代金融控股公司应运而生.在采取新的经营模式下,美国银行业获得了新生.

美国银行业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后,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从而促进整个经营利润的增加.从表2显示的数据可看到,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主要由存贷衍生怎么写作、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组成,这些业务的发展弥补了利息收入的不足.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很多金融机构都采取了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非利息收入增长更为迅速.

实行综合化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随着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单位经营成本将逐渐下降,从而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将会增加,我们可称之为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当然这也不是常态,当规模和范围突破一个临界值时,效益反而可能会随之降低.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从表3可以看出,1000家以外银行盈利能力明显小于其他银行的盈利能力,说明了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当然,当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经营成本反而会增加,从而导致金融效率降低,如10大银行的盈利能力小于中型银行(11~100家和101~1000家).从成本/收入比可看出,小银行的经营成本很高,而中型银行经营成本则相对较低,这就说明了中型银行存在着范围经济效应(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规模经济效应),而之所以特大型银行成本/收入比较高,也是因为其突破了其临界值,导致了成本增加.

风险防范与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虽然优势明显,发展迅速,但始于去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告诉我们,金融控股公司在实现综合化经营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在这次次贷危机的生成过程中,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卷入其中,并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最终也承担了危机产生的后果.与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不同,这次次贷危机应该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如果我们将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归结于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金融制度的不完善,那么这次次贷危机恰恰是发生这些经营制度和治理结构都非常完善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因而,对全球金融业及资本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新的一轮全球性动荡.

然而,为何一直作为我们学习榜样的国际金融控股公司会陷入如此严重的财务危机呢?这其中原因主要有:

国际金融机构在加快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应有的风险防范措施没有跟进到位.很多金融机构在扩大经营范围,拓展利润空间的同时,对自身的职能定位和风险防范有所忽视.例如在这次次贷危机中,花旗集团、巴克莱集团、德意志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等金融机构纷纷承担了自己所不能承担的角色,包括对冲基金的角色,大量进入高风险领域.从表4可看出,在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四类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所购写的次级债券位居第二.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负债刚性、资产弹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其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因此,商业银行无论从哪种角度理解都是风险规避者.然而次级债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这显然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定位是不相符合的.

综合化经营虽然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但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这只是在一定临界值范围以内才存在,而当规模和范围超过这个临界值时,反而会出现负效应.从这次次贷危机可看出,受损失比较大的金融机构都是超级金融机构,都具有规模大、经营范围广的特点,当规模和范围超过临界值时,风险管理将不能适应规模和范围的扩张,从而最终导致经营风险大幅度增加.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运作经验与教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规模经济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很多金融机构被现代金融创新工具所迷惑.在华尔街流行一句名言“任何有着稳定流的金融产品都可以证券化”,这次次贷危机表明,一些金融机构在实践这句名言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房价高涨的时候,很多没有稳定收入、缺乏偿还能力的居民都能向银行申请贷款购写住房.这在房价上升的时候,这些人可通过出售住房而具有还款能力,并且还有盈利;而当房价下跌的时候,这些人将丧失还款能力.因此,在房地产膨胀时期,金融机构纷纷为这些人提供住房贷款,并且立即通过资产证券化形式将贷款转让.与此同时,市场对这些证券再行进行创新,从而创造出更为复杂、更为多样的金融衍生产品.从中可看出,这种所谓的金融创新只不过将风险进行分割,本身风险并没有消除,不仅如此,通过评级机构的评级,将一些风险很高的债券给予了很高的评级,甚至3A的评级,这无疑增加了市场风险,并且通过无数次所谓的金融创新,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出现无数倍的放大.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当房价下跌申请购房者丧失还款能力时,所有这些金融产品的收益都不能得到保证,从而导致这些产品价值迅速贬值,最终导致购写这些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受到巨大的损失.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启示

金融控股公司要加强内部管理,在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应努力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要进一步明确战略规划和职能定位.金融控股公司实现了综合化经营,但并非一定要经营所有金融业务.在战略规划上,一定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化经营.尤其是在银行基础上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更应该明确其职责范围,要充分理解银行本身天然的脆弱性,加强防火墙建设.因此对于我国欲从事综合化经营的商业银行而言,在拓展经营范围的同时,要时刻注重风险规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的最优化及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如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花旗集团最近出售Redcard,以及CitiCapital和Diners Club的剥离等等,这是其在出售保险业务之后又一重大举措,说明了花旗集团已经意识到过去由于业务定位不清,导致其力不从心,经营效率低下.

要全面构建稳固、全面的风险观,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就是因为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没有注重自身风险的防范,大量地给没有稳定收入、缺乏还款能力的居民发放贷款,并且还将这些贷款通过证券化而将风险无数倍放大.这在流动性过剩及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金融机构的经营不会出现问题,但当流动性出现紧缩及经济增长速度降缓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就会面临着经营危机.而我国自2002年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在盈利的冲击下,我国银行业贷款增长速度居高不下,并且可能会涉入高风险领域,虽然这大大增加经营利润,但这可能会导致风险的急剧增加.当经济仍然处于快速的发展轨道时,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问题或风险可能会比较容易得到解决.但当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调时,银行的贷款质量将会出现明显下降,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成倍数的放大.因此,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尤其是希望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商业银行,不管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还是在经济衰退时期,都必须根据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战略定位以及资产匹配等方面构建稳固的风险防范体系.

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要通过改革重组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要实现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有效制衡,而且更要将目标放在保证集团决策的科学性和提高经营业绩上来.对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1)健全组织架构,包括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内的公司治理架构;(2)明晰职责边界,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权利和义务;(3)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管理人员和员工利益与金融控股公司长期利益的一致性;(4)勇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增加信息透明度,促使自己进行合规经营.

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法兴银行事件告诉我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防范经营风险非常关键.我们知道,授权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对被授权人行为的监控同样重要.公司董事会对建立一个有效的内控系统负有最终责任.公司董事会应对如下内控事务负有责任:(1)批准和定期审查公司整体经营战略和重大政策;(2)了解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设立可以接受的风险上限,保证管理高层采取切实的步骤,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度量、监测和控制;(3)批准公司的组织结构,授权明确、职能清晰的组织结构是整个内部控制的基础;(4)保证管理高层有能力监控公司内控系统的有效性.董事会通过对上述内控事项负责,这相当于从源头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监控非常有效.

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督管理,使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显著不同的,对前者的监管难度显然要更大一些.目前,我国还在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监管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监管效率.因此,有关监管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在金融控股公司初期发展阶段,尤其要加强对其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

我们知道,尽管公司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对内控系统的有效性负有最终责任,但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当把评估金融集团内控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管内容.监管部门应当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内控系统,这一系统应当与公司的表内、表外业务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序和内在风险相适应,并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变化而变化.

总而言之,在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明显且商业银行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的背景下,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本身会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可以预见,金融控股公司将会成为我国银行业和金融业的主流经营模式.然而,从这次次贷危机的教训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通过金融控股方式进行综合化经营的同时,还应该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实现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的综合化经营.

(作者单位: 中国光大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