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

点赞:11593 浏览:471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们观察到,金融危机中的一些矛盾现象,现有观点难以解释,比如美国金融危机之前的低物价和房产泡沫,比如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以及国际货币政策的制度紊乱,等等.因此我们试图在批评现有观点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一、解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观点评论

(一)主流观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 孤立性解释.此类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由某些相对孤立现象和事件引起,比如,美国低利率政策与房地产泡沫、次级债券、评级制度、会计准则、金融监管、金融高管的贪婪等观点.

2 联系性解释.此类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经济形势演变的必然结果,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全球经济失衡等观点.

以上观点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对认识金融危机发挥不可或缺作用,但要找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却力不从心.

(二)当前主流观点不能揭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1 美国宏观货币政策并非主观性失误.也就是说,美国IT泡沫破灭后采取的低利率的政策并没有根本性错误.因为,现代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稳定物价,现代国家的货币政策通过盯住物价和就业来调控经济,这也是现代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结果.美国的物价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了较低水平,失业率情况稳定.基于上述宏观经济现实和最先进经济研究结果的货币政策的推出,出现问题,不是某个机构和某个美联储主席的失误,而是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以前的理论框架和政策框架已经难以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现实经济的发展.

2 金融监管不足与过度监管都会妨碍经济发展.美国和法德等国在国际监管方面的差异源于英美国家和欧陆国家深刻的思想传统差异.欧洲的所谓加强监管的政策根源于欧洲大陆相信精英主义、相信唯理理性的思想基础.英美自由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它根源于这些国家深层文化中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民众力量的认同,它的思想基础是经验理性.两种思想基础的差异从欧洲大陆成文法和英美普通法的法系区别可以看见端倪.以后者为基础的经济思想相信市场、坚持自由市场观念;以前者为基础的经济思想相信制度构建的作用,看重实施监管手段.两种思想源流都是对世界的某种程度的认知,到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一次金融危机不能说明哪种思想流派的胜利与失败,金融监管不严导致金融危机的判断并不全面.

3 全球经济失衡不是危机的充分条件.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看到了巨额储蓄和巨额消费的差异,没有考虑经济全球化体系中,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成功.而否定了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有效性,也就否定了近年来全球化的积极成果.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认为存在过度消费和过度储蓄,该观点忽视国际贸易体系所处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根源于真实的供给和需求.发展中国家积累财富进行再投资以实现经济上的赶超;发达国家发展平稳用消费来兑现全球化的红利.如果发展中国家以相对较低的收入大举消费、不进行积累,则难以在全球化阶段实现经济阶段的跨越.现代世界,确实存在消费与储蓄的不平衡,但是它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储蓄与发达国家消费的失衡不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4 国际会计准则、评级制度和衍生工具只是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会计准则是更加现代化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可取之处,不能因危机而否定其价值,评级公司如果严格按照现代经济规则行事,则不应苛责.至于金融衍生交易的问题,全世界最好的数学家、金融工程专家和最好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的博士,在从事相关的工作.衍生品交易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产品或者套利模式的失败.金融杠杆的高低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5 评点: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旧国际金融货币制度框架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危机是成长的代价.全球化在近代出现阶段性加速的特征,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科技革命和冷战格局的打破,使全球化出现全力加速,国际商品贸易在WTO框架下快速发展,旧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全球化条件.尤其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进展.全球化快速发展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构成结构性矛盾,导致小的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和本次重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危机是人们认识全球化,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变化所付出的代价.

全球化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面和快速流动的背景下,国际商品贸易体系拥有几百年的实践积累、深厚的研究理论的支撑和运转有效的国际贸易磋商体系,而旧的货币金融体系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全面落后,已经成为一个破旧的河堤,虽经不断修补已成悬河或堰塞湖,加之监管、评级等方面的漏洞,由次贷危机引发而终于导致溃坝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全面爆发.

事实证明,一个均衡的经济全球化体系是一个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同时有效运转和均衡发展的体系,一方的问题必然导致全面的冲击.

二、国际商品贸易体系运转有效

我们认为,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运转与全球化的进程相得益彰,国际商品贸易体系有效运转形成世界经济低通胀、低失业的稳健型快速增长.就像水流在完整顺畅的河道流动,并不断加深水槽的良性运转模式,不妨称之为“水渠效应”.

(一)国际商品贸易带动产生全球分工体系

历史上,经济的全球化大体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一是要素流通本国化,商品贸易国际化阶段,大概以20世纪中叶之前为主,因交通手段发展所限,尚没出现能源原料等的大规模国际流动:二是要素流通国际化,生产商品满足同类型国家需求阶段,体现为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大概以20世纪80年代之前为主;三是要素流通全球化和商品流通全球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当中,一直持续到现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交通手段、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发展.

全球化以比较优势、要素优势为分工原则,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手段,以资本全球流动为推动力,实现全球的资源配置与全球的生产分工体系.目前来看,这种分工体系的运转是有效的.它得以在全球配置资源,中国印度的人力资源、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的原燃料供应、美欧的资本与技术、美国的消费市场,形成庞大有效的循环体系.2000-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而同期的世界商品生产的增长率是3%,同期的世界GDP平 均增长率是3%.2005-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的增长率分别达到,6.5%、8.5%、6.0%.

(二)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有效运转带来世界整体福利的增进

1 过去八年来的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的特征.全球增长――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这八年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接近3%;2003-2007年这五年的世界平均经济增长超过3.5%.低通胀――2001-2007年的全球经济的平均通胀水平维持在4%以下.世界重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都较低:德国,的平均通胀率1.72%,美国的平均通胀率2.69%,英国的平均通胀率1.69%,中国的平均通胀率1.86%,只有俄国的通胀率因为体制性因素达到14%.低失业率水平――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日本为4.67%,美国为5.19%,德国达到8.76%(因为保障制度问题,已属较低).

2 国家间收入差距缩小,大量人口脱贫.经济全球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体现在国家之间和异国内部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存在争议,但是参与全球化的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是缩小了的,大量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参与全球化生产,迅速积累经济实力,国内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大量的人口通过垒球生产体系,也获得从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化的机会,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工业化的比率,增加了国民收入.即使在国家之内,收入差距的大小不足以说明全球化的贡献,因为人们的绝对收入水平因为经济全球化而得到提升.因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总体福利.全球化参与程度低的是非洲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落后.

3 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相对成功得益于实践与理论的深厚积累.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相对有效运转得益于数百年的现代国际贸易的实践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深厚积累和不断发展,经济学的鼻祖们像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们对国际贸易已经做出全面阐述,之后的学者像赫柯歇尔、俄林,最近的克鲁格曼等因为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成果已经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滞后于全球化的整体进程

国际金融的流动性因为受到制度性障碍和客观现实的约束,会在某些领域堆积泡沫形成悬河又类似孤岛,威胁实体经济的安全,不妨称之为孤岛效应.

(一)成因

1 虚拟经济本身的滞后性.人类的贸易,从物物交易开始,后来有了货币相似度检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诞生是有先后顺序.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贸易的产物,人类对二者之间的认识也是有时间先后和程度上的差异.二战之后,1972年布雷斯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收支平衡.1973年开始实施浮动汇率机制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汇率的形成机制.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尚处于发展中,认识与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人们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粗浅认识导致国际金融货币制度的粗糙与不健全,最终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难以适应由技术突破和制度变革带来的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2 制度安排的不完备.第一,各国金融货币制度的不同一性.各国存在不同的汇率制度(管理浮动、自由浮动,订住浮动、单一浮动、联合浮动)、不同的资本项目开放、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不同的财政健康状况.导致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巨大难度;第二,浮动汇率制的问题.汇率作为一种国际比价,它的波动太大涉及全球范围和跨国界的资源调整,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成本太高.政府对汇率的干预一方面是稳定汇率市场,调整过度波动,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获取贸易利益.第三,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机构的问题,国际贸易体系的运转良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的成功.而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缺乏这样的多边组织.IMF作为全球货币政策协调机构,其资金来源于成员的认缴份额,在金融稳定已经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情况下,IMF却采取了类似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第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问题.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存在特里芬难题,储备货币为主权货币,在提供流动性和保持货币价值方面存在不同一性.欧元的问题是,作为超主权货币,在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情况下,欧元难以发挥关键作用.第五,国际金融监管的缺失.金融领域通常被看作私人部门,然而金融部门的影响却是全世界的,理念上的差异导致监管的缺失.

3 世界经济的不平等.全球化对缩小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有贡献,但是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发展差距,经济实力极其不对等,资金实力的不对等、人才经验的不对等、科技实力的不对等、信息手段的不对等.同贸易体系可以充分利用禀赋差异来促进福利增进的逻辑不同,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运转需要更平等的世界,包括人才、经验、制度、财富之间的更大平等,而不平等会形成国际间流动性的流转不畅,好比水流在高低不平的河床,很容易导致国际流动性的淤积、溢出或不足.从这个角度讲,现代国际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是国家间收入不平等,这只能依靠全球化的发展来解决.

4 其他技术层面的因素也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如,国际投资组合中的“家乡偏好”问题.很多研究表明,“家乡偏好”会导致资产配置组合中,本国的资产会占据更高的比例,从而导致国内金融泡沫.非贸易品的问题,非贸易品的存在会使国内的利率政策与国际汇率变动产生复杂的关系,等等.

(二)滞后性的表现

国际金融货币制度体系的不完备极易形成国际流动性的悬河、堰塞湖,国际流动性很容易在某个领域,形成淤积,堆积泡沫.因为国际资金的流动缺乏有效的渠道和监管.

1 国际金融危机频频爆发.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还记忆犹新.之前的危机也频频,1987年美国发生黑色星期一事件,股票市场罕见暴跌,跌幅超过22%;1989年的美国储贷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2 资产虚高.国内的资本资产虚涨.美国的房地产从2000年以后,出现全面快速上涨.到2005年初的四年累计涨幅已经高达50%以上,此前50多年,美国的平均房价涨幅却仅为6%左右.2007年以来,国际石油和其他大宗物品出现泡沫.泡沫的破灭带来了溃坝效应,严重冲击世界实体经济,最严重的这次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二战以来的发达国家最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3 大宗物品的暴涨暴跌.国际原油的从2007年初开始,由55美金左右一直涨到2008年 7月份的150美金左右,涨幅高达254%.继而又从最高峰直线跳水,到2009年初已经跌到40美金以下.国际市场的大宗物品的同样经历暴涨暴跌的经历,大批的套保资金损失惨重.

(三)为什么本次危机从美国爆发

美国的GDP占世界的20%左右,国际贸易总量稳居世界之首,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能力都具有全球影响力.2007年,美国的进口量达到2020.4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1162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美国主导了全球化的进程,互联网科技,大规模的制造业、怎么写作业外包.自由贸易、比较成本的经济理念.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大股东.也就说,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地位,参与程度最深,受全球化影响的程度最深,全球化的制度与进程产生结构性矛盾时,受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金融海啸的策源地是主导全球化的美国,正说明了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化发展的危机,是全球化成长过程的危机.

四、对策

 (一)发展全球化、加强全球化研究

1 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全球化来解凑.国际危机要通过遏制全球化发展来解决,是本末倒置.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就是这样一种开历史倒车的举动.目前的交通通讯条件、信息科技水平已不可能使人们回到闭关锁国的小国寡民时代.贸易保护主义以短暂的国内利益,损害本国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国际社会的福利而得不偿失.因此,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当前和今后促进世界经济体系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当然,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危机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的加快也是全球化的作用,因此更需强调发展健康的全球化.

2 加强对全球化及其影响的全面研究.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对各国经济与政策制定产生深刻变化.随着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以前的理论基础已经发生动摇.研究的进展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研究还停留在国内经济和开放经济的研究阶段,而没有一个全球生产的研究视角.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对经济学研究中的技术、偏好、政府政策规则和各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产生深刻影响,而这些设定在理论研究中已经数十年没有变化.一个最方便可行也是最必要的开始是,研究全球化给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预算约束带来的变化.

(二)加强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

1 正确认识金融活动的公共性.金融部门是私人部门,但是各国对金融系统的大规模注资表明,金融活动具有强大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鲜明特征,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因而金融稳定是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全球金融稳定,是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的挑战,就像气候一样的全球公共物品,需要世界各国合力提供.

2 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对冲基金、衍生工具实行全面地监管,对国际大宗物品的波动予以重要关注.但是不要夸大监管的威力、低估市场的修正作用.

3 促进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根据贸易规模,来确定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等贸易大国和其他世界重要经济体的货币.甚至可以先期研究探讨成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可能性.

4 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政策磋商机制.国际贸易和WTO的经验表明,一个稳定的协商机制在主导世界经济秩序方面会发挥突出作用.G20峰会临时扮演了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商会议.但是国际金融货币领域依然缺乏一个稳定的政策措施机制、机构和固定场所.

5 加强双边、地区多边、国际多边的货币政策协调.首先,要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根据经济实力和贸易份额提升发展中国家决策权,甚至借鉴联合国其他经济组织的经验,使之能够更多发挥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作用.其次,加强双边的货币政策协调,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相互影响较大的经济体之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再次,发挥地区金融货币政策协调机构的作用,可以在当前的区域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增设货币政策协调机购,如东盟、拉美经济联盟等重要区域性发展中国家机构.发挥各地区发展银行的作用.

(三)促进世界平衡发展

一个平衡的国内经济是中等收入居民占大多数的经济,同样一个平衡的世界经济是中等收入国家占大多数的世界.然而长期以来,世界格局是少数富国和大多数穷国并存的世界,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成功,以及中、印、俄、巴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正朝着中等收入国家的方向迈进,这是全球化带来的一个积极变化.

援助不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在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交往时,往往患得患失,进退失据.常常在贸易与投资中附加政治条件,要求落后国家先要政治进步,后而发展经济.实际上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并不是所谓西方式政治体制就会导致经济发展,西方式的援助会导致这些国家匆忙的改革不能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现实状况,经济得不到发展,政治更加腐败,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动荡进一步把经济拖入泥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中国式的经验会证明,首先从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口,经济发展带动民智开化,促进政治进步,密切国际联系,社会结构趋于稳定,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圈.因此讲,经济发展会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二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单纯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傲慢与偏见,漠视这种关系,一意孤行的结果.

(四)加快我国参与金融全球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平衡的全球化是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双重全球化,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然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却只有4%,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我国的国际贸易与吸引外资规模不相匹配.中国是世界的重要成员,像金融稳定这样的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国的责任与权利都应该有与国际地位、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承担与接受.

参与程度要与我国的国际金融经验、人才储备、国内经济实力匹配.具体措施包括,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快人民币的可兑换进程;为人民币成为国际性货币做好准备;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化科学化进程;审慎合理探讨资本项目开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