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排斥综述

点赞:17171 浏览:795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金融排斥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最早在发达国家得到重视,2007年我国金融学者对此问题开始关注.本文立足于国内学术界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分析并评价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分别对研究层面的演进和研究方法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内金融排斥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金融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 :金融排斥 金融怎么写作 政策支持

金融排斥也称金融排除,虽然其定义至今尚未统一,但一般被界定为:人们在获取和/或使用主流市场金融怎么写作和产品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国学术界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田霖和武巍(2005)引入,但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直到2007年,逐渐展开了对该问题的探讨.笔者对现有的国内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分别对研究层面的演进和方法上的变迁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研究层面从宏观到中观进而演变到微观

(一)普遍认可在我国存在着较严重的金融排斥,而各地区排斥程度有所不同

徐哲(2008)从条件排斥等六个方面定性地分析了我国金融排斥的现象及其产生机理.徐少君(2008)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对我国金融排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强调了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空间过程和空间交互作用”,同时指出各地区金融排除的空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体现出了相对较低的金融排除空间集聚状态,而中西部广大地区却陷入了金融排除的高集聚区.王修华(2009)认为我国存在地区间金融排斥明显、金融排斥与地理分布及经济发展程度联系密切的特点.王伟(2011)在对2008年金融排除度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31个省(市)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金融排除,其中54.8%的省份遭受了严重的金融排除,仅有9.7%的省份金融排除度较低.金融排斥现象虽然最早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现,但目前来看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该问题更为普遍,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金融排斥问题则更为凸显.但是由于在质量指标方面没有形成标准,所以测算结果无法统一.

(二)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地区金融排斥较严重,我国金融排斥应当农村先行

王志军(2007)指出,由于1998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在经营战略与行为方面做出了调整,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相似度检测主体缺位、机构数量锐减的局面,导致大部分农村居民被排斥在主流金融怎么写作体系之外.许圣道(2008)通过在河南进行实地调研,提出在我国金融的地理排斥广泛存在,受到排斥农户和企业在接近当地金融资源时存在障碍,更为严重的甚至已经在部分地区特别是低收入农村形成了“金融空洞”.何德旭(2008)基于金融排斥理论,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取向选择入手,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内在成因进行了剖析.许圣道、田霖(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金融排斥的因素中,农户储蓄、农民的金融相关知识、农村地区政府规制情况和乡镇企业增加值对金融排斥有显著影响.王修华(2009)也认为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排斥问题,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怎么写作水平不令人满意,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实现.谭露(2010)从农村金融机构的行为层面,引入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探求农村金融排斥产生的深层原因,主要是较高的显易成本和畸高的隐易费.殷薇婕(2010)提出金融排斥造成农村金融供求失衡,指出小额信贷制度是解决农村金融排斥的适宜途径.高湛(2010)提出通过非正规金融的相对优势来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通过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联结实现优势互补,以此来解决非正规金融发展带来的问题,进而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排斥问题.高沛星(2011)采用变异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指数从0.91跨度到0.39,区域差异明显;他同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深入分析了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孟飞(2011)认为在解决金融排斥的路径选择中,合作金融组织是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核心.虽然以上学者都对农村金融排斥现状进行了分析,但由于根深蒂固的社会经济缺陷,使得改善措施缺乏实际操作性.

(三)二元经济体制背景下,以城乡统筹的视角研究金融排斥逐渐引起重视

田霖(2008)认为目前我国关于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受到城乡金融地域系统的长期割裂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联系,以及由此造成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及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在我国金融排斥的研究中需要突破城乡金融系统割裂的分析思路,并构建我国各地区城乡金融排斥二元性相对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1978-2009年数据,分析城乡金融排斥的动态波动情况和未来演变趋势,城乡金融地域系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二元性的削弱应充分发挥城市的扩散效应,并推进农村金融的加速度发展.李建伟等(2011)从金融排斥的视角针对山东省烟台市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情况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认为农村金融排斥导致了烟台城乡地区金融资源分配存在失衡,而且农村资金的不足、城乡金融的割裂和巨大差异限制了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又引起城乡贫富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实现区域的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目前,国内金融排斥研究中涉及微观层面的文献不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是徐少君、金雪军(2009)以浙江省农村地区为例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户受金融排斥的影响.之后也有个别学者尝试对微观主体遭受的金融排斥展开研究.隋艳颖、马晓河(2011)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鄂尔多斯市两地农牧户实证分析了农牧户受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王修华(2012)基于我国微观调查数据对农户信贷排斥内在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及检验.

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分析转变

(一)早期的文献多以定性方法进行描述

徐哲(2008)从金融排斥的六个维度分析我国金融排斥的产生原因、不良影响及对策建议.此外何德旭、饶明(2008)从信贷资源配置的角度考察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失衡状况,运用金融排斥性理论,从我国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取向层面,重点从农村金融机构供给的经营取向角度对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成因进行了剖析.龚剑玲、高善生(2009)从金融排除的人文角度出发,针对贫困人群易成为被金融排除的对象这一特点,基于对其金融怎么写作需求特点以及金融怎么写作供给措施方面的分析,提出金融怎么写作创新是解决金融排除、实现普惠金融的先决条件.早期的定性分析更多地是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框架. (二)随着研究的深入定量分析方法成为主流

1.构建指标方面.第一,利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金融排除程度进行测算.徐少君(2008)在地理渗透性、使用效用性及产品接触性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构建了金融排除指标.田霖(2007)首先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了地区金融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金融排除度进行等级划分,为研究差异提供了相对指标.胡宗义等(2012)选取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29个省市区(不包括港澳台、西藏和重庆)的农村金融排斥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

第二,利用金融包容性指数来确定金融排除的相对关系.金融包容性指数(IFI)最早是Mandira Sarma于2008年提出,通常使用多个维度的指标来综合评价金融包容性的程度.王伟等(2011)运用我国2008年的数据计算出包含银行地理渗透、银行怎么写作的可利用性和银行怎么写作的使用程度三个维度的IFI,并以此为基础对金融排除程度进行了比较.李春霄等(2012)将考察维度推展为四个,分别是金融怎么写作的深度、可得度、使用度、可负担度等,以此构建了我国金融排斥指数,并对各地区的金融排斥度进行了数量比较.田杰等(2011)使用我国2006-2009年1728个县(市)的数据,建立金融排除指数(IFE)作为衡量指标,对我国农村金融排除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我国西部地区县(市)农村金融排除相对较高且不均衡,中、东部地区则相对均衡.

第三,采用问卷设计、实地调研及访谈形式,收集第一手数据,使论证更具可靠性和现实意义.徐少君、金雪军(2009)在对浙江省317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户金融排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有23%、72%、41%的农户分别处于储蓄排除、贷款排除、保险排除的状态,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李涛等(2010)使用的数据取自北京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进行的15城市投资者行为调查项目.

2.影响因素分析方面.第一,引入排序选择模型对影响金融排除的因素进行确定.田霖(2007)利用排序选择模型(ODM),确定影响我国金融排除空间差异的影响要素是收入水平、年龄结构、就业、证券市场参与度和金融知识.

第二,建立GMM等面板模型.徐少君(2008)运用SYS-GMM等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影响我国区域金融排除的各因素.指出人均收入、就业比例、交通便利性、执法效率等对于各地区金融排除程度有显著的负作用,而经济增速、存贷利差对金融排除有显著的正作用.胡宗义等(2012)利用系统GMM方法建立了29个省市区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认为前一期金融排斥水平、农村人口总数、农村教育水平、地区地理特征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显著.


第三,构建Logit、Probit、Tobit模型.王伟等(2011)运用Tobit模型回归对影响金融排除程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是人口年龄结构、地理区位特征、人均收入及地区商业文化环境.徐少君等(2009)基于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金融排除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收入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储蓄排除、贷款排除、基本保险排除三类主要的金融排除问题均存在显著的负面作用,而家庭规模的大小则体现出显著为正的影响.王修华、谭开通(2012)建立有序Logit模型对我国农户信贷排斥形成内在机理进行了量化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户主教育水平、余钱处理偏好、家庭收入、是否为村干部、信贷宣传、每万人银行网点数与农户信贷排斥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务农收入的多少、向私人借款的经历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影响.

现有文献评价

纵观现有文献,学者对我国金融排斥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尚未形成系统性、框架性研究成果

首先对基本概念定义未形成统一认识;另外在对金融排斥的衡量指标体系确立方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一方面说明我国学者在对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上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则说明这一问题尚未引起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需要政府的介入.

(二)对产生金融排斥现象的原因缺乏深入研究

目前的研究对金融排斥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较多,而忽略了引起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的研究.金融排斥是社会排斥问题的一个子现象,有其复杂的社会制度背景,只有结合我国实际经济,展开综合性讨论才能从根本上挖掘原因,才能有效缓解.

(三)缺乏针对性、实践指导意义明确的政策建议

大多研究成果有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意义.虽然目前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对我国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结果自成一体,建议难以转化成切实可行的措施,无法为有效解决金融排斥问题提供可行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