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

点赞:32883 浏览:1552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就农村信用社如 何采取有效措施,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 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 键 词 ] 减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1-0161-03

[作者简介] 徐永祥,《老区建设》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区域经济、扶贫开发.(江西 南昌 330077)

在过去的两年中,为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减轻农民负担,与地方财政都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在于减免农业税.据统计,因农业税的减免,仅2005年就减少了农民负担 220亿元,人均28元人民币;另外一个重要措施是对农民种粮每亩平均补贴10元人民币.这些措施都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而与财政百亿级的增加投入相比,农村资金正以千亿级的速度通过金融机构向城市、向沿海地区输出.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每年1.2万多亿的邮政储蓄存款的1/3是从县以下的农村来的,而农村信用社则是通过多存少贷的方式,从农村抽出资金.2005年11月,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余额3.2万亿,存贷差高达上万亿,农村每年的资金流出应该至少在3000亿以上.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末,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506.5亿元,比年初增加83.8亿元,净增额居江西省各金融机构首位;各项贷款余额353.6亿元,比年初增加72.2亿元,同比多增8.3亿元.而存贷款差却存在152.9亿元的缺口,加上邮政储汇局等金融存款“抽水机”作用,农村资金流失了农村存款的60%以上.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农村农民的全部纯收入也仅为2.2万亿元,农村、农业资金缺血可见一斑.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从1993年起的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基于这一改革取向,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在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非但没能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相反也紧随其后收缩农村金融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的约束下都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据调查,1995-2004年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1.27%下降到3.1%.农村信用社则由于资金实力和怎么写作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银行、信用社能提供的贷款只占农村贷款客观需求量的30%以下.为此,有70%以上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有的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

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

具体表现在:

1.农村金融怎么写作功能整体弱化.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怎么写作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而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不能见光,只能在“地下”活动.

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怎么写作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怎么写作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机构设置较单一,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部门对防范和打击、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借贷为“三农”怎么写作重视不够.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继续延伸,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怎么写作出现了“真空”,问题十分突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怎么写作于城市工业化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

3.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的本来面目,无法解决困扰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四大难题,结果很可能是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这四大难题分别是:

(1)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参考,农村放款人通常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2)抵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这些物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

(3)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利率上限的限制).

(4)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而竞争性金融体系将民间金融排斥在体制之外,无法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特性,间接助长了“潜行于地下”的农村灰色金融(合理不合法,对社会有益)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尤其当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紧密结合时,情况尤其危险,随时都可能向黑色金融(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转化.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干扰,更深层次地说,是对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

1994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合作金融、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并存的格局,但现实中存在着相当的不稳定性.第一,真正为“三农”怎么写作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足,缺乏“组织基础”.我国的“三农”主要在县以下地区,但金融改革的特点是“重城市、轻农村”,不仅工、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销一些农村基层网点,并且农业银行也撤销了大批营业所,就是农村信用社本身,在与农业银行脱钩后也处于“摇摆不定”的改革之中,“合作制”改革并未到位.第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不良资产占比过高.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近4万个,人均资产只有200多万元,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半,但人均年度费用较高.即使按资产年收益率2%(全国金融机构1999年度资产收益率仅为1%)计算,还是全行业亏损.第三,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制度实施以及事实上存在的“农村金融歧视”,农村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缺乏,使金融创新产品供给匮乏,农民享受不到现代金融的便利.2003年启动的改革,在明晰产权的同时,政府把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限下放给省级政府,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各省市均毫无例外地选择了成立省级联社(银行类机构)的体制.实际上从下而上的股权性控制异化成为了从上对下的行政性控制,县级联社失去应有的对省级联社机构的建立在权益基础上的控制权,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成为“地方准国有企业”.但是,地方作用的加强和对农村信用社支配影响力的扩大后,可能在农村信用社与政府之间形成一种刚性依赖,农村信用社(非国有产权)依靠国家信用生存,享受政府的隐性担保并不断获得廉价的再贷款支持,使得国有金融产权边界以看不见方式在农村领域进一步扩张.不但可能将我国长期存在的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隐性担保转移成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隐性担保,农村信用社产生了对经营失败后可依赖省级政府解救的预期,进而增大了道德风险,而且削弱了农村信用社通过明晰产权所建立起来的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控制农村信用社、控制金融资源提供了机遇.尽管改革设计者的本意不在强化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但是现有改革方案执行的结果却存在强化政府干预和控制的可能.农村信用社依然受到政府或银行监管当局过多的干预,社员(股东)大会的权利被削弱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被剥夺,失去了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三、对加强构建农村新型金融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一五”期间,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进一步延续了2004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三农”问题的解决被各级政府摆到了优先位置,作为怎么写作“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1.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责无旁贷.国务院《2005年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这一意见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意味着国家考虑了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后农村合作金融将留下真空,强调伴随新的农民互助组织的兴起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调整,以适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合作制金融组织的制度支持.这标志着国家在探索发展合作制金融上不再单独依靠农村信用社进行,而是要采取重新引导农民的措施来发展合作金融.

2.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分类进行.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应按股份制原则将其改造为标准的商业银行,并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村信用社应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其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的本来面目.在恢复合作制的改革中,最关键的是产权制度改革要彻底.在兼顾中国国情,考虑地方具体情况的同时,合作制改革必须坚持标准的合作制原则,即一人一票、管理、合作互助、非盈利性、社区化怎么写作.要按“农民入股,由入股社员管理,主要为入股农民怎么写作”的要求,体现合作制的特性,信用社所有权归广大入股农民,“三会”切实发挥自身作用,从组织制度上保障农民获得对信用社的实际控制能力,以此为契机建立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的产权制度.在政策上给予农村信用社更大的支持;在税收上应得到比商业银行更优惠的待遇;在利率的确定方面应有相对于商业银行更大的浮动空间;积极支持并协助其建立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人民银行可以采取一次性补助到位的办法,既能使其轻装上阵,又能防止其将自身的经营损失继续转移到政府头上.

3.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是基础.农村信用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一是“多予”,就是要积极扩大“三农”贷款的总量.农村信用社要努力扩大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确保每年新增“三农”贷款的比例不低于70%,不断扩大贷款的覆盖面,充分满足农民合理的资金需求,力争每一个农户做到“耕者有其钱”.二是“少取”,就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负就是增收.对用于“三农”的贷款,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适当控制利率浮动的幅度,尽可能给农民以利率优惠,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做到让利于农,反哺于农.三是“放活”,就是要灵活放贷,方便农民贷款.要灵活确定“三农”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尽量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要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方便农民贷款;要加强“三农”贷款的风险控制,确保“三农”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促进“三农”贷款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农村信用社通过改革,真正办成由社员入股,管理,主要为社员怎么写作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更好地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在做好小规模农业贷款的零售业务同时,有效满足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大额资金需求,成为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变目前只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的单一格局,完善怎么写作功能,扩大支农领域,如农业园区建设贷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贷款等,体现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银行要改变目前现状,贴近于农村和农民,继续发挥支持农业的传统优势,在做好扶贫贷款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以及“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等农业生产经济体的投入力度,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金融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