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生态与信贷资源优化配置

点赞:6051 浏览:207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以龙岩市为个案研究对象,对欠发达区域的市域、县域、农村三个层次的金融生态与信贷资源配置进行了调查,认真思考了两者之间在地域因素、产业结构及信用环境方面的影响,最后提出在市域实行“两项政策”并举、在县域实行“两个体系”创新、在农村实行“四个渠道”整合与拓展“四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金融生态;银行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6-0062-03

一、基本特征

(一)市域:政府的产业投资冲动与信贷资源满负荷运营相矛盾

1.政府投资冲动不可估量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同时也加重了金融机构的满负荷运营状况.

近年来,龙岩市政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环境推动”重要举措,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如:“三个一百”、项目带动战略、“10+3”产业政策和标准厂房建设,等等,这些无疑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和增强区域竞争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到这些领域.2001―2005年,龙岩市国内生产总值从22761亿元增长至38523亿元,财政收入从2614亿元增长至5975亿元,而贷款也从11501亿元增长至21102亿元,贷款年均增长1524%,可以说,在金融部门全力助推经济增长的同时,满负荷的经营状况没有明显改善.

2.满负荷运营的信贷资源主要投向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调查显示,电力业、采矿业、房地产业、交通业和批发业为2005年贷款增量最多的前五大行业,分别新增贷款9亿元、497亿元、293亿元、256亿元、078亿元,共计2025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166%.2005年贷款增量位居前10名的企业,贷款增量全部在5000万元以上,共计增加贷款272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307%.

(二)县域:民间资金急剧外流与信贷怎么写作的弱化现象相矛盾

1.投资渠道不畅导致欠发达县域资金外流问题突出.调查发现,近年来,由于民间投资渠道不畅,导致欠发达区域的民间资本急剧外流.以武平县为例,2001―2005年,武平县各项存款年平均增长1453个百分点,分别比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各项贷款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了511个、803个和808个百分点,而存贷比却年平均下降了282个百分点,这进一步说明了县域信贷资金在逐年外流.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基础较差,金融生存空间狭窄.从2005年末武平县第一、二、三产业的绝对值来分析,三个产业的结构比为3327∶3293∶3379,说明该县产业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不突出.二是金融的企业环境不宽松.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佳,国企改革滞后,而为数不多的优质客户却在不断流失,如烟草、电信等企业已改变筹资方式,不再向当地商业银行直接贷款,银行贷款选择余地缩小.三是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战略,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颈”问题更为突出.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大多实行向大城市集中、大企业集中,由此,进一步加剧了欠发达县域的资金外流.

2.信贷资源配置区域非均衡化现象进一步弱化了贫困区域的金融怎么写作.

2005年度龙岩市中心城市(新罗区)的贷款增量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16%,而其他六县市仅占384%,贷款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的格局没有明显改变.信贷资源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市,一方面加大了中心城市信贷资源的满负荷运营状况,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使产业风险转化为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使其他六县市的信贷资金急剧流向中心城市,进一步影响了其他六县市的信贷资源配置.

(三)农村:农村市场资金需求与信贷资源的配置“缺位”相矛盾

1.农村资金市场急需大量的资金支持.调查发现,多年来农村的资金流向总趋势是:“补血”的渠道狭窄、数量少,“抽血”的渠道多、数量大,农民始终处于“贫血”状态,此种现象,成为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颈”问题.

2.农村信贷资源配置“缺位”.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金融机构逐步退出农村市场直至退出县级市场.2005年样本县市各乡镇的网点数比2001年减少24个,基本上是商业银行撤并的营业网点,欠发达乡镇,甚至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致使留存的市场空间无法得到及时补充或开发.二是乡镇之间信贷资源配置极不平衡,在2001年末,发达乡镇的存款是欠发达乡镇的141倍,贷款是1188倍;而2005年末,发达乡镇的存款与欠发达乡镇的存款之比仍高达103倍,贷款为939倍,这还不算扣除撤并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等因素在内.三是乡镇企业和农户对信贷的依赖程度高,“三农”金融怎么写作问题突出.龙岩市属边远山区,农村工业基础薄弱,农民基本上从事传统的种养业,粗放经营,自我筹资、自我投入能力低,对信贷依赖程度较高.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市场后,出现了农村信用社独撑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可“一社”毕竟难支“三农”.


二、影响分析

(一)地域因素方面

1.金融生态层次结构的区域不均衡,导致民间资金急剧外流.一是由于金融生态层次结构的区域不均衡,农村资金倒流回城市的现象突出.二是区域经济环境较差、投资渠道缺乏,加剧民间资金急剧外流.如武平县越来越多的人到江西创业,初步估计,近两年带走的资金超过上亿元.

2.信贷资源在区域之间配置的非均衡化,进一步影响了贫困区域的资金需求,不利于区域经济整体的和谐与稳健发展.受上级行考核以及短期利益驱动,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营销开发的现象,一是在配置信贷资源的主动权方面,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都是县级受制于省、市,乡镇受制于县级.二是在贷款选择信贷项目储备同样是省大于市、市大于县、县大于乡镇.以上两个因素导致乡级资金上存于县级、而县级资金上存于市级,信贷投放逐步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长此下去,将不利于区域经济整体的和谐与稳健发展.

(二)产业结构方面

1.金融生态对单一经济结构的依存,导致贷款投放行业、企业集中明显.如此,一方面加大了对优质企业、龙头企业的投放力度,另一方面主动收缩或退出低效或无效的信贷市场.压缩与投放之间的竞争加剧,使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加突出,加剧了信贷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

但是,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某类行业或几个大型企业,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和谐与稳健发展,银行总体信贷资产质量容易受制于该行业的行业风险或几个大型企业的经营水平,危及金融生态体系的稳定.

2.受重点行业、优质企业高度集中掌握的资金、信息、技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影响了各层次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银行与企业和个人之间未建立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平台.企业和自然人对银行信贷政策、贷款利率、贷款手续及信贷品种了解不多,在贷款时只能服从银行的安排,自主选择余地小.而银行对客户的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来源、生产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等方面也无法全面掌握,由此,影响了信贷资金的运行效率.

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单一客户,也容易出现银企关系不对等、“客大欺店”等现象,从而出现信贷管理程序简化、贷后管理难落实等问题.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大额的信贷风险会倒逼银行按企业要求盲目增加信贷投入、违规贷款展期,而不是理性地采取资产保全救助措施,破坏了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保护机制,不利于银行自我长期经营发展.


(三)信用环境方面

1.信用环境的好坏加剧了各层次金融生态与信贷资源配置两极分化的现象,导致“富者越富、贫者越贫”.一是政银之间信用问题.在研究解决改制企业债务时,地方政府往往采取“救企业、压银行”的极端做法,过多地考虑职工安置、减轻企业负担,默认或纵容企业逃废银行债权,甚至要求银行减免贷款利息作为减轻企业负担的措施,其后果必然会恶化经济金融环境,扭曲社会信用关系;二是银企之间、银行与农户之间的信用问题.两者之间缺乏深度的信任问题,导致大量的信贷资源加速投向中心城市、重点行业和优质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使区域经济进一步两极分化,导致“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2.金融生态与信贷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化,对区域信用环境的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欠发达区域基层商业银行贷款投向与投量均受上级行的控制,只有推荐权和经办权,信贷投向被迫向重点行业和优质企业集中.而且,贷款审批权限的过度上收容易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后果,贷款的真实性无法完全保证.

三、政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与政策指导,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

一是树立区域经济“大和谐”与“大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有效防范市场过度失衡现象;二是加强产业指导与资金扶持;三是建立有效的信贷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对行业发展状况、产品生命周期、信贷集中度、资产质量等指标的监测,准确把握产业板块的信贷风险度,定期进行信息发布,适时进行政策的预调与微调,最大限度规避产业风险;四是加快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区域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同时辅以配套的惩诫机制,促进金融运行环境的有效改善.

2.实施产业带动,推动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与共同发展.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大区域产业与资源的整合力度,将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城郊及农村梯度转移,依靠城市的工业力量挖掘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厂房等资源优势,搞好分工协作和经济联合,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3.创新金融产品体系,推进信贷资源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

一是在外部政策上运用再贷款和其他激励约束措施,引导信贷资源向县域经济合理回流;在内部管理上,通过银企洽淡会、金融产品展示会、项目推介会、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等多种形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寻找新的信贷投放增长点,优化信贷增量,盘活信贷存量.二是加强对县域金融资源的开发重组,建立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货币信贷管理模式,增加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

4.创新政策扶持体系,打造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平台.

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财力优势和大中型企业的作用,采取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实施集团帮扶、产业帮扶、行业帮扶、科技帮扶、信息帮扶等综合措施,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和加速富裕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共同富裕.二是改变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议市级财政部门每年将预算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增加对贫困区域重点、优质项目的融资贴息,诱导信贷资金向贫困区域的流动.

区域金融生态与信贷资源优化配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信贷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5.整合金融支农怎么写作体系.

一是整合重组金融支农怎么写作组织体系;二是整合协调金融支农政策.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推行农村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和对农业贷款尝试实行财政贴息政策的整合协调,搞好与农业市场对接;三是整合创新金融支农手段.通过创新信用等级评定方法、授权授信管理方法、支农贷款业务流程和建立金融支农信贷担保机制,切实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四是整合拓宽金融支农融资渠道.科学引导县级以下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6.重点支持农村“四化”建设,缩小城乡之间产业发展差距.

一是重点支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基地生产、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作用;二是重点支持推进农村工业化;三是重点支持推进乡村城镇化;积极支持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四是大力推进地方产业特色化、集约化.努力培育出一批小产品、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产业群.

(责任编辑: 周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