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货币金融变革成效

点赞:10784 浏览:456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华民国前期系指在七七事变前得到各国承认的 “北京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北洋政府存在共计十四年,其内阁像走马灯似地共换了三十二任,每任不足半年.但在货币金融变革中,改组整顿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展民族资本银行和钱庄,开办信托公司和交易所,规范国币抑制滥发军票私钞均有所建树.国民政府前期实际统治只有十年光景,曾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货币金融体系.如“废两改圆”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推行法币的金汇兑本位制改革是成功的.虽然经历曲曲折折,但可以说是顺应了世界币制现状.

关 键 词 :体系;银行;货币;民国前期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148-04

中国使用货币历史悠久,在商代就使用了贝币.但自秦汉至清末两千多年来,“天圆地方”形式的铜钱,始终为本位货币,占主导地位.辛亥革命后称为中华民国前期,系指在七七事变前得到各国承认的中华民国这两代政府,即在北京建立了五色旗为国旗,“卿云”为国歌,被国共两党革命历史学家蔑称“北洋政府”和北伐成功以后在南京建立,解放战争胜利后又被推翻的国民政府.由于受帝国主义者入侵的外部的冲击和内部改革派、革命派势力的瓦解,曾经在货币金融制度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本文仅就改革的条件、过程和效果进行阐明.

民国初年的货币改革是在清末货币金融改革基础上进行的.清代末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提出一些“新政”,如办学堂、废科举,禁止置写奴婢等.在货币金融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原来钱银复本位制中,铜钱显出许多不便.一贯钱的重量即可约达八斤重,但只相当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所以,更贵重的银,发展银本位制成为必然趋势.清道光年间,台湾仿制流通的“寿星银饼”;咸丰年间,上海商人铸造银币;铸造饷银.光绪十三年,清政府在广东设局铸造“光绪元宝”.因上有团龙图案,俗称“龙洋”.宣统二年,颁布了《币制则例》,明确银币为本位币.铜质“制钱”逐步废止.仿银元形状的新铜币(俗称铜板、铜子),名副其实地为辅币.发行的铜辅币有当制钱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等数种(当十文者的铜币等于百分之一元),作为银元的找零用.以银元为主币、铜元为辅币的货币系统,经这次货币改革,基本较完善地建立起来.清政府“新政”,还建立了相适应的近代金融机构.1897年盛宣怀发起的中国通商银行率先成立.1905年国家银行“户部银行”在北京设立(后改称“大清银行”),承领银、铜铸币、写作技巧部库等特权、发行纸币银元票.1908年交通银行成立.这与“废科举,立学堂”的教育改革一样,是成功的.但改革为时已晚,推翻满清的革命势力已经形成,难以挽回清王朝的倒台.

一、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存在共计十四年,其内阁下像走马灯似地共换了三十二任,每任不足半年.其入阁人员包括还是很广的,有梁启超等进步党人,国民党人和不少专家学者、实业家.如蔡元培、张謇、黄炎培、王宠惠、王正廷、顾维钧等.此时期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趁此,北京政府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民族经济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军阀之间的割据混战,削弱了政府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北洋政府的币制改革是在清末传统的铜钱和银两复本位制及新式银行开始建立基础上进行的,对货币金融做了些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改革.

(一)改组整顿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清银行停业清理.1912年2月5日,经其商股申请,北洋新政府批准,中国银行在上海原大清银行的旧址开业.设总行于北京,在上海的中国银行改为分行.北洋政府规定中国银行为国家银行,写作技巧国库,募集和偿还公债,发行钞票,铸造和发行国币.交通银行1914年修改章程,增加股本金1 000万两,继续经理轮船、铁路、电业、邮政的收支,并取得写作技巧金库、经付公债本息、代收税款、发行钞票等权利,成为事实上的国家银行.

(二)发展民族资本银行和钱庄

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银行有了快速发展.1912—1927年,全国新设民间银行186家,平均每年11.6家.一些著名的银行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主要有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新托储蓄银行(以上为南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以上为北四行);中国通商银行、四明银行、中国国货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以上为小四行).随着大量资金涌入上海,为钱庄增添了资金力量,钱庄又趋于稳定,并进而发展.到1926年,上海钱庄增加到87家.资本额和盈利都有增长.

(三)开办信托公司和交易所

1921年上海信托公司设立,同年5—7月,上海成立了12家信托公司,资本总额8 100万元,其中绍兴帮钱庄发起组织的信托公司影响最大,它开办于1921年,资本初定为1 000万元,先收四分之一,1923年改为实收股本300万元.证券交易活动,早在19世纪后半期就在外商间进行.1914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次年5月,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实施细则》,于是华商证券交易所开始申请和成立.1919年初,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正式开业的证券交易所.1920年7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幕.1921年5月,专以证券为交易标物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成立并开业,它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前身.由于交易所盈利颇丰,于是,各种交易所纷纷成立,一时间形成了一个争设交易所的热潮.

(四)规范国币发行

当时财政部1913年4月新订的《中国银行则例》规定,该行享有写作技巧国库、经理和募集公债、特准发行钞票、铸造银币等权力,事实上已具有国家银行的性质.为了保持银圆信誉,1914年在颁币《国币条例》的同时,设立币制局铸发新银币.新银币每枚重7钱2分,成色为银九铜一,币面镌有袁世凯头像和年份,币背为嘉禾纹饰和“壹圆”字样,俗称“袁大头”.成色和重量能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发行之后,商民欢迎,通行无阻,取代了前清龙洋的地位,逐渐成为流通的唯一主币.《国币条例》规定银辅币为半圆(5角)、2角、1角三种.统一成色为银七铜三,给予整理.由造币厂铸造,专归中、交两行负责.1916年中、交两行开始发行,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和欢迎,辅币乃得以流通于市面.中国银行发行有印明“兑付国币”字样的钞票.银圆钞票有壹圆、伍圆、拾圆、贰拾圆各种.其中一些商业银行,如浙江兴业、四明银行等,也都继续发行有信誉的兑换券. (五)抑制地方军阀滥发货币

除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发行钞票外,各地方银行及官银钱号仍与清末一样,皆继续发行各种纸币.袁世凯称帝而引发护国战争,蔡锷在云南公开发行“半开”银圆;富滇银行发行印有“金马碧鸡”图样的纸币.广东省军政府,为了应付当时的财政支出,除向港商借到40万圆外,军政府印发通用银票1 900万圆.1915年北洋政府公布《取缔纸币条例》,禁止新设的金融机构发行纸币.由于地方军阀割据,无法施行,收效甚微.接着各地方势力互相争斗,使全国陷入了连年内战之中.各路军阀为筹措军饷,在没有任何储备保证金的情况下滥发军票,战争失败后一跑了之,所发军票顷刻间成为一堆废纸.

二、国民政府前期

经过北伐战争,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到卢沟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前期实际统治只有十年光景,中间还不断发生内战和“九一八”和“一二九”等多次对日的局部战争.但在货币金融改革仍然做了些有益的工作.1936年中国经济状况颇为良好.国民政府仅投资于钢铁厂等重工业项目的资金即多达1 000万元.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与1935年相比,水泥增加26.2%,火柴增加18.8%,电力增加8.7%,棉纱增加2.9%,农产品净值也有一定幅度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为252.98亿元,粮食产量为1.5亿吨,棉花产量为84.9万吨,均为历史最高当年水平.粤汉铁路和陇海铁路连云港至宝鸡段全线通车,中国铁路的大“十”字干架形成,财政收支空前良好,全年财政总收入达19.73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收支平衡,略有结余.金融业有所建树.

(一)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货币金融体系

国民政府当政后,虽然有意支持民族资本的发展,但由其政治利益决定,从控制金融业开始,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其主要形式是设立和控制“四行二局”.1928年11月1日,完全由政府投资和控制的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资本总额2 000万圆,由国库一次拨足.国民政府分别于1928年1月改订条例,把中国银行改为专门的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改为发展国内实业银行,并通过拨资和增加官股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两行的控制.1935年国民政府把两年前成立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农业专业银行负责经营农村经济.除此之外,政府还成立了邮政储金汇业总局,邮政储金及邮政汇兑业务;创设信托局作为中国唯一的国营信托机关,负责信托、储蓄、采办、保险、保管等业务.至此,国民政府建立起了国家金融机构“四行二局”作为管理全国金融的机关.银行初步具有了领导中国金融业的实力,逐步收回了外国银行在华外汇统治权,从而显示出它有面对严重困难、稳定外汇的能力.在这个时期银行业出现繁荣景象,重要的银行有大四行(、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北四行(中南、大陆、金城、盐业)、南四行(浙江实业、上海储蓄、浙江兴业、新托)、小四行(通商、四明、国货、中国实业).

此外,民族资本银行的得到继续发展,从1928—1936年,全国新设民族资本银行128家,中途停业23家,实存105家.银行资本十年增长了1.1倍,存放款业务也有很大的增长.金融界以此为契机,拓宽业务,引入科学体制,并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加快了金融业的现代化步伐.

(二)银两制度“废两改圆”

北洋政府时期,虽然颁布了《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制,银圆也逐渐趋向统一,但银两制度并没有废除,银两银圆并行流通的局面没有改变,给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带来很大不便. 1933年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圆令》,3月8日,又发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为圆,重量为26.6971克,成色为银88%、铜12%,即含纯银23.493448克,重量之公差不得逾万分之三,成色的公差不得超过千分之三,银本位币的铸造权专属造币厂.造币厂从3月起开始铸新银圆.新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头像,背面为帆船图案.4月5日,财政部又发布《废两改圆布告》,规定在全国实行废两改圆.废两改圆废除了落后的银两制度,对于商品交换、全国统一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全国统一的货币流通市场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这项改革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所谓银两(纹银),实际上是一种记账单位,并非在市面上真有银两作为货币在流通.不过由于中国使用银两有悠久的历史,而银圆是在清中叶以后,才大量自国外输入的(最初有西班牙银圆与墨西哥鹰洋,后来有英国的香港银圆与法国的安南银圆,等等).因其质量形式标准化,使用方便,流通日广.民国以后,早已成为市场上通用的本位货币.无论国家预算、赋税收入、薪工支付,概以银圆计算.只有个别单位(如海关)仍以银两记账,实际收付,亦折合为银圆.而银两的平色不一,计算方法复杂,虽然上海、汉口等地都产生了标准计算单位,如上海的九八规圆、汉口的洋例、北京的京公砝平、天津的行平,等等.但仍无补于全国性银两制度的统一,而且银两与银圆两种币制并存,形成一种复本位制度,对发展经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废两改圆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推行法币的金汇兑本位制改革

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1929年10月,世界经济危机开始席卷全球长达四年之久.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解脱经济危机,从1932年开始,英、美、日等国相继放弃了金本位,货币不断贬值.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也叫做虚金本位制.本国并不铸造、流通金币,而与其他施行金本位制的货币保持一定的比价.当时中国仍是实行银本位的主要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造成大量白银外流.国内银根吃紧,购写力下降,挤兑银元,货币基础动摇.1935年5月,英国派经济代表团帮助国民政府策划币制改革.同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了施行新货币制度和白银国有化命令.规定以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支付,概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银,白银收归国有.并规定法币的汇率为一元等于英磅一先令二便士半.从此,中国货币改革为金汇兑本位制,放弃银本位制.法币与英磅发生了固定的比例关系.美国也不甘心.采取停止收购白银的手段,压低银价.迫使中国政府于1936年与美国又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同时规定法币100元可兑换29.75美元,使法币又与美元汇价发生固定关系. 根据世界各国货币,由金本位制改革为金汇兑本位制的趋势,中国放弃银元流通,推行法币,大方向是对的.控制了白银外流.在七七事变以前,中国货币还是稳定的.物价平稳,经济好转,市场繁荣.但是,这次币制改革,不同于上一次.上一次是由民间开始,逐步由政府,而且时间较长.这次是由政府主办,时间短.特别是帝国主义国家插手,使币制改革更带有半殖民地色彩,受其控制.有人戏称为“外汇本位制”.

民国前期货币金融变革成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货币金融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抗日战争开始以来,生产力受到很大的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政府加重了军费的开支.因为法币是虚金本位制并不能用纸币向银行兑取一定数量的银两,是国家强制下,才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只是代替金银的符号.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的困难,就很容易的加大货币发行量,货币量超过商品量,很容易贬值,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民政府统治区在1940年以前,通货膨胀还不十分激烈,物价上涨也比较缓和.从1940年下半年起,货币信用危机程度加深,通货膨胀进入严重阶段.抗战胜利时,法币发行指数为战前的500倍.随后,内战加剧,更促使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抗日战争前3.17亿倍.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境内存在着六个政权.在国统区、解放区外,敌占区还有满洲、汪伪、华北、蒙疆四个伪政权,都是执行着法币制度.在战争状态,都难抑制通货膨胀.只有全国解放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逐步使纸币的发行量,相当或接近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解决了货币的信誉问题.说明“纸币本位制”在社会安定状态下是可采用的.说明法币制度改革,虽然经历曲曲折折,但可以说是顺应了世界币制现状.

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 陈春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

[6] 贺水金.论国民政府的法币政策[J].档案与史学,1999,(6).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