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的相关性

点赞:5807 浏览:190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章摘 要 】

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宏观金融风险有所降低.制度环境的逐渐改善以及法律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强,不仅将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运转的不利影响削弱,而且可以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关 键 词 】

金融自由化;宏观金融风险;金融危机

0 引言

在自由主义重新风行的时期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前进的脚步,因此,我们应重视金融;深化并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逐步实融自由化以促进经济增长.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踏上了金融改革的道路,逐渐进行金融体系的金融自由化革新.通过研究大量的案例发现,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快了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革新的步伐过大,也为很多国家的经济带来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法制不够完善的国家来说风险更甚.

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逐渐趋于频繁,并且传染性也极强.对于金融自由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也逐渐被国际所关注.

我国的金融自由化和改革开放是共同前进的.国有银行逐渐商业化,各类股份制的商业银行逐渐增加,利率自由化等等现象都表明了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在稳步推进,所获得的成绩也是非常明显的.可是由于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金融深化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自主权不断提升、金融活动也不断进行对外开放,这些过程都会加大金融的不稳定性,因此对于我国宏观金融的发展会带来各种风险.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大致有银行债务累积的金融风险、外资导致的金融风险、虚拟化金融风险以及国债风险.

1.金融风险需要改进的空间有哪些?

1.1因为变量的间断性,危机自身的低概率也判断了自变量的弱变异性,所以需要大的样本空间,没有办法进行单个国家的研究.

1.2由于世界各地的金融自由化的时间,渐渐发觉对于处在转型阶段的国家而言,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金融风险也不只是危机的发生,而是通过不断的累积发生的,是具有潜伏期和发生期的,而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只发生期而已.由于金融风险指数化度量的持续进步,也造成了对于很多国家时序的分析变成了可能.

1.3因为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条款制度都不相同,这些“不相同”非常有可能造成对特定国家分析结果的实效.而对于我国金融风险所突出的问题,应当就制度原因给予更多的关注.

2.金融自由化与预算约束的软化

我们发融自由化促进金融脆弱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里,银行以及相应的金融机构具备了较大的冒险倾向.其问题主要在于:银行和相应的金融机构为何在自由化进程里会加大它的冒险倾向?可以先通过银行及其相关的金融机构的特点着手,观察可否寻找到其加大冒险倾向的微观机制.以银行为首,将银行看做借者的集中和贷者的集中.哪怕是当今被广泛认可的资本金制度也只可以超出8%,这里面还包含了不超过4%的附加资本.由此可见,银行是具有高负债经营主体的代表.通过委托――写作技巧理论,银行透过经营的过程,成为存款人的写作技巧人,会以自身的利益为主,而并非完全以存款人的利益为主.高负债的特点,让银行可以将高风险的经营利润占为己有,从而将经营的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移到存款人或者透过最后的贷款人转移到最终纳税人身上.所以,在当今的有限责任制形式的银行法体系里,破产是运用所有者投入的经营资产为限度的.银行可以通过上述行为将经营成本的一部分移交出去.这是具有代表意义的预算软约束的状态.通过预算约束的软化角度来看,这样的管理方式的放松代表了国家对于银行预算约束软化行为在控制力度上的降低.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银行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所以,就金融自由化的过程而言,预算约束的软化就一定会出现加剧的情形.也可以称之为,同金融自由化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银行的控制力的下降,促成了银行对于金融机构风险程度加大的基本原因.通过实证检验可以发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的脆弱性是以微灌为基础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对于预算的约束软化控制采取放松的形式,依旧无法阻止金融自由化的全球化.

3.金融自由化逻辑结论的选择

因为通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面对金融自由化造成的预算约束软化行为造成的金融风险的加剧.因此,对于金融自由化在时间上的安排,是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进行探讨金融自由化的利益时,可以认为金融自由化的优点是面对实质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

4.金融自由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的测度

4.1 金融自由化指数的构建

以相关的研究数据为基础,通过手机相关事件及评价对其采取查缺补漏的形式进行修改.对于已具备的数据没有产生变化或者变化绩效的状况,运用分值形式进行累加.通过以上方式,在不失去已具备的研究数据为基础,加大了可能被忽略的事件,最后通过分类累加的方式获得我国金融自由化集成的量化表.然后通过集成量化表所反射出来的金融自由化革新值进行分析,并且透过系数矩阵获取两个主要成分.

4.2 宏观金融风险指数的构建

宏观意义的金融风险,指的是整体金融行业存有的风险,其属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一,是金融制度面临的风险,来自于宏观经济和金融体制本身的某种结构性及周期性的缺陷、不稳定,这样的风险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产生金融危机.所以,要通过经济及金融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的风险进行分析.

但凡可以影响金融脆弱性的原因都会透过某些经济金融变量来体现出来,所以金融风险可以通过一些经济金融指标来衡量.通过宏观金融风险的缘由和意义,将金融脆弱性及宏观经济原因都归入到测度指标内,而且还可以用其分出金融体系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两大类,通过全球相关指标体系的进一步时间,选取出同金融体系的稳固性密切相连的经济金融指标.

为了获得宏观金融风险的总指标,要在某种虚拟的条件下把各分指标进行标准化界定,通过映射的方法采取标准化处理的方式.并且对于标准化后产生的指标指数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过系数矩阵的方式将主要成分的表达式带入到各类指标指数的数值当中,分别通过方差的贡献值为权重加权平均就可以获取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的总指标. 4.3 制度的变量

政策风险局作为世界上权衡各个国家的金融、经济、政治的权威机构之一,通过每个月出台的《国际各国风险投资指南》,在通过由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数据进行各种风险指数的计算.文章通过对我国代表性的三个制度原因进行分析.虽然这些风险指数源于国际的风险测评机构,可是却是最为可观的通过可以运用的信息执行分析而获取的,并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具有高度认可的方式,所以,运用这个指数来权衡我国相关的制度环境是具备了一定的准确度的.

5.金融自由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随着相关制度环境的持续改善,加上我国金融自由化的渐进性及可逆性运行,这个现象充分证明了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脚步非常稳固,也非常具有成效.再将法律与秩序、官僚的质量以及腐败等制度的内在原因进行研究,发现融入前两个因素之后,金融风险与金融自由化的长期变换都是通过负值转变为正值的,所有的制度通过变量后都是负值,并且通过整体观察发现,绝对值均比金融自由化的系数值大许多.这也恰恰证明了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可以减弱金融自由化为金融风险造成恶劣影响,并且系数大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因素所发生的效果不容小觑.

并且,法律和秩序、官僚质量的系数产生的绝对值要大于腐败,也就是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下,对于经济的稳定作用而言,要远远优越于腐败的因素.从含义上来看,腐败属于以公谋私.

因为我国法律执行的强度不断上升,官僚质量的不断提高,金融自由化对于金融风险的负面作用不断降低.所以,提升制度环境的质量,尤其是官僚质量及强化法律和秩序的实施力度,才可以合理的将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系统运转的负面影响进行削弱,免除了金融风险的聚集和金融危机的产生.

6.结束语

透过相关的指标,本文可以证明我国金融自由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的指数序列同历史状况吻合地较好,具备了很好的解释能力.透过进一步检验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呈长期负相关.由于我国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宏观金融风险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长久以来,制度环境在不断的改善中降低了金融自由化对于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所以只有嵌入本国的制度之中,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才不会导致宏观风险的累积,进而将金融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加快经济的稳固发展.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优良表现也得益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积聚而发生的危险,一定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才可以推进金融革新的进步,一定要将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内嵌于本国的制度之中.

纵观我国金融革新的方针,对于一些策略着实令人担忧.对于我国经济当前的发展趋势而言,并没有明确表示我国处于或者正在朝着创新期迈进,在这样的时期,如果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速度过于快速,就可能会造成为经济金融的进步付出不必要代价的风险.目前,很多人以为我国正处在金融自由化的最好的阶段.实际上,这样的观点还需要同我国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对创新的发展方式进行进一步调研,进而可以更加谨慎的得出结论.当然,我国当前究竟是不是处在金融自由化的最佳阶段,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依赖于对我国当前所处创新阶段的准确分析.

金融自由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的相关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风险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参考文献】

[1]潘晓文.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2]陈嫣嫣.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