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问题

点赞:30857 浏览:1440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181-02

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摘 要 从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出发,详细的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 键 词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

一、公允价值发展概述

1844年英国在股份公司法案中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了规范,即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必须是“真实的和公允的”,但是该法案只是提到了“公允”,更没有对公允价值给予定义.直到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次在第4号会计原则中对公允价值给出了定义.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了严重的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其直接诱因是美国多家储蓄及房屋贷款机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编制的财务报表反映出企业仍具有强大的经营能力,而实际上其中有两千多家企业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导致这些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最终迫使联邦政府从破产的金融机构处接管了约1600亿美元的不良房贷资产.这次危机使得以历史计量模式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的缺陷暴露无疑,导致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惨遭投资者诟病;上世纪80年代也是美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阶段,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就是收益和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不是已经发生的交易,而是一种尚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此时公允价值才为人们普遍接受.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20世界90年始,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对收益的确定在观念上也发生了转变,会计重心由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转移到了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即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这就使传统的历史计量模式开始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变,此后,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也开始升温.2006年前,FASB接连推出了几十项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大部分都分散在相关的准则中,没有形成专门的、独立的公允价值准则.2006年9月,FASB发布的《AS157―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计量当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自愿购写或出售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并将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层为存在活跃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报价;2.第二层为有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可观察到的市价;3.第三层为既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报价也没有活跃市场的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而需要借助于主观判断和市场检测设建立的估值模型来判断,也就是说首先看资产和负债的能否在第一项中获得,如果不能应逐步向第二层、第三层下移并作出判断.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首先反映的是现行市价,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公平交易的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考验

2000-2004年间美联储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直降到l%,利率的下降带来了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在利益的驱使下,次贷金融衍生产品种类不断创新,规模也不断扩大.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间又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快速下跌,导致房贷违约率显著上升,以次贷为基础的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大幅下挫.实际上,从2007年初次贷相关类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大都由于信贷萎缩变成了不具备活跃性的市场.依据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这些次贷衍生品的公允价值的标准已经从第一层降到了第三层,那就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获取公允价值.但是,审计师和会计师基于谨慎性原则,坚持用市价(公允价值)对其计量.致使大量持有次贷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不得不按照市场来确定自己手中产品的价值,并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来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而这些天文数字的“账面损失”又使投资者产生了恐慌情绪,从而大量的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迫使金融机构降低次贷衍生品的风险暴露,进一步减记资产,使金融机构的股票继续下滑.导致恐慌性抛售行为陷入恶性循环状态,一些并未卷入次贷衍生品市场或者次贷衍生品持有量甚微的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一体化程度使金融市场表现出强烈的全球化特征,这就强化了金融动荡的传导效应,最终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

(一)公允价值会计无助于化解金融危机.在公允价值概述中提到,公允价值计量得到青睐是因为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爆发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人们认为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的引入能够防范和化解此类风险和危机,但是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本次金融危机的表现来看,其不但不能化解金融危机,而且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在上次危机中,历史计量模式起到了粉饰会计报表掩盖危机的副作用,也是上次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而公允价值计量虽然不是本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但是对金融危机的纵深发展起到了推动效应,这也是由于公允价值的顺周期作用导致的.

(二)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丧失.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本质就是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公平交易的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在一个较为理性的公平交易的环境下,以现行市价为主的计价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环境公允价值才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客观价值,而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市场处于非理性和无序的状态,即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作用失效的情况下,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根本就不能反映其客观价值,如果直接套用第一层次来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会严重背离其真实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也就失去效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也丧失殆尽.

四、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举措

(一)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活跃市场情况下采用市场价值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无可非议;公允价值计量遭到理论界和实务界诟病的主要是非活跃市场状态下的计量问题.基于此,2009年4月,FASB在《第157-3号公告》中对非活跃市场下,如何借助于估值技术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作出了规范.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了两方面的改变,一是在金融机构提供市场不具备流动性、不正常证明的前提下,允许其用其他合理的估算方法来确定资产的价值.这样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资产价值公允性的提高.二是如果金融机构认为自己持有的资产不是用来做交易投机,而是等到资产到期后才出售,这部分资产那就不需要根据“非暂时性损失”原则来进行减记.按照这一规定,在市场处于非理性下跌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以将自己的部分资产认定为未到期资产,并根据持有这些资产的时间长短来进行价值评估,避免了极端环境下资产的巨额减记.同时,2009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完善了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特别是对非活跃市场的判断条件以及公允价值的估值前提、估值技术的应用、估值技术的输入值都进行了具体的规范.

(二)强化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力度.正常状态下,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公允价值作为财务报表中的主要计量属性,以客观的交易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毋庸置疑能提高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需要.在经济状况比较好和市场繁荣时,金融资产的市场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反映的公司资产负债表无疑会增加公司的资产,损益表中反映的是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增加,这就有可能存在资产和盈利泡沫;反之,在极端环境下,比如这次次贷危机,衍生品市值处于非理性的急剧下跌状态,非理性的市场反映的“公允价值”本来就不存在“公允性”了,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是资产的巨额减记,而在损益表中反映的是收益的大幅下滑,在放大损失的同时,也暴露了资产和收益的泡沫.金融资产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如果借助于市场检测设建立的估值模型来判断从而取得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显然也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不具备可靠性的信息当然也就失去了相关性,这样的会计信息不仅对投资来说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而且还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有必要增加历史成本信息.企业可以在附注的“重要会计政策说明”中,利用“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这一项目,将资产负债表日的金融资产按上一年年末资产负债表日的取得时的初始成本(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藉以消除非理性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不利影响.具体披露时,可利用数字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以列表形式将金融资产按几种不同的计量属性(报告期公允价值、上期公允价值或初始成本)进行计量,对金融资产价值的构成或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详细的披露,并将不同计量属性下的金融资产进行比较,为投资者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全面的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