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

点赞:10262 浏览:433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一国的货币政策是本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经济的极为重要的佐证,本文通过研究他国自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为我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做出比对,此举是对我国宏观调控方向的把握提出建议亦是为了解在现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本国的货币政策能否契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并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关 键 词 】金融危机货币政策货币有效性

去评价判别货币政策优劣的的重要标准即是货币有效性,货币有效性的界定有以下两方面:从理论方面来看,在一般意义上,货币政策是作为银行为了使货币供给量受到影响继而到达特定目标的手段与措施.从实践方面看来,主要是研究如何让银行选择并且实施恰当的货币政策以确保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综上两方面,当对生产产出以及就业状况等实际的经济变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时,这便可归纳为货币政策在理论上的有效性问题.另外货币政策是否有能力利用其影响力去引导经济的稳定运行以到达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便是可认为货币政策的实践问题.在确定货币有效性的概念后,我们需要关注地即是在金融危机的前后货币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一、危机前的货币政策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货币政策是否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以次贷危机做例,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多数学者的眼光看来,其是由于在整个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当局所采取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我们并不能忽略造成此次危机的另外一个原因,即是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的监管不力.当然若采取从紧的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是否便意味着降低爆发危机的可能性,经过研究答案并不尽然IMF曾经对1980-1994年间爆发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银行危机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论:若以稳定通胀为目的而采取的高利率货币政策反而会是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遏制金融危机的发生能否依靠货币政策的操作

遏制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针对以下方面,当资产(包括不动产)或信贷产生泡沫是否需要用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去戳破这些泡沫,举个例子,当股市涨势过高产生了泡沫即可采用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去回笼一部分股票市场上的资金来戳破股市的泡沫反对央行戳穿泡沫的学者持有的观点是:银行在界定资产或信贷泡沫方面并不擅长,其原因是当值资产上升的原因多种多样,不一定全由基本面因素确定并且因不同因素产生的上涨对通胀预期有不同的意义.另外,任何政策都具有时滞性,就算真正意识到泡沫出现并即将破灭央行所应当做的也不是采取高利率政策而应宽松货币去为泡沫破灭的经济衰退做准备.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当货币当局调控资产时,标准也是难以确定的.反观货币政策调控的支持者,在他们看来“的波动会反映通货膨胀,当通胀过度会是金融体系动荡.所以,货币当局必须对这些现象做出反应,货币政策的目标更应考虑到未来的稳定”.因此,危机爆发后,央行的不作为行为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指责.

其实,货币政策的宽松与否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无必然联系.在多数情况下,长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条件,可是若面对发展中国家脆弱的金融,金融过度自由才更易导致危机爆发.

二、危机后的货币政策

一般,在利率高低方面有两种主张.主张危机后提高利率的学者认为一味指责高利率政策的人们都忽略了低利率所造成的货币贬值,若货币贬值必将会造成国家的负担.为了应对本国企业所承受的外债造成的压力“加息”却是有效的方法.但支持危机后降利率的学者中有人研究了在The Great Depression期间美联储,其所犯的两个错误与货币紧缩有关,另外他们还认为低利率也适用新兴市场国家.其实在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紧缩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取决于所在国的生产弹性差异:当生产要素之间替代弹性收益不减,低利率是有利于经济扩张的;否则高利率就应该得到支持.

三、结论

在纵观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争论之后反观我国,在2007年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在08年时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危机后国内不断明显通胀压力以及地方债务危机,我国自2010年来采取了稳健地货币政策.对比文中提到的在金融危机前中后的货币政策辅助定义货币有效性的定义,看来我国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地货币与财政政策,而由于政策实施上的种种问题,造成了大量的地方债那么为了应对国内产生的矛盾,2011年7月宣布加息,说明宏观经济数据对下半年经济已有明确预期.那么此篇文章便可作为参考,使在评价我国货币政策上有了理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