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地区非均衡金融体系的

点赞:4287 浏览:119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应用非均衡理论分析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金融体系的非均衡现状及其诸多原因,然后根据我国农村金融非均衡实际,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均衡化的根本之路:在政策性金融体系配合下,商业性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发展.

关 键 词 :农村金融体系;非均衡;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1-0038-05

非均衡是指与整个系统表现出的广义的均衡相对的一个概念.农村金融属农村经济范畴,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系统是农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主要是指在农村地区把农民以及乡村企业作为主要怎么写作对象的各类金融机构、各项金融业务以及相关规定的总称.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的非均衡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计划与市场混合型的经济体制下,经济的非均衡状态更为典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其他各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建设又落后于城镇金融体系,其非均衡特征也更加突出.[1]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非均衡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非均衡状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供求关系的非均衡,主要表现为信贷资金缺口大;其次是金融资源在空间配置的非均衡,主要由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所导致;最后是金融体系内部结构的非均衡,主要包括正规市场与非正规市场之间的结构、金融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失衡.

(一)信贷供求的非均衡

农户和农村企业是既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农村金融需求的主题.且它们对资金的需求也是农村金融需求中的最主要部分,而农村金融的供给则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来实现.

1.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不同类型的农户和农村企业所表现出的金融需求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以及要求也是不一致的.表1简单列出了不同类型的农户和农村企业资金需求的满足状况和原因分析.

①本表温饱型农户、市场型农户、大型农业集团的内容由参考资料整理而得.

2.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大量外流,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使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如2005年信用社存差数额已高达8924.75亿元,农村信用社处理存差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把它转存于银行以获取利差,这就间接地导致了农村资金流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如表2).

即使是在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业贷款中,面向广大农户的农业贷款额占总发放贷款额的比重甚至不及50%.以2005年为例,全国各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额为24,339.89亿元,而其中的农业贷款额为10,897.29亿元,占全年总贷款余额的44.8%.由此可见农村资金的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信贷资金长期供不应求,并且已经达到了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系统不能自我修复的可能的程度了.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这种供求不均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长此以往,必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1.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支持的差异.总体来看,我国当前地区间经济发展是非均衡的,农村经济区域也存在着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划分,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发展比较滞后.而且,从动态的角度看,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种趋势不仅不能够改善农村金融的非均衡现状,而且有可能使之恶化.

从金融机构的设置看,东部金融怎么写作机构的区域布局相对比较完善,农村商业金融也较发达,各类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也较为充分.比如,中资银行中,5家大银行和12家中型商业银行的总部全部设在东部,中型银行分支机构主要在东部;外资银行机构中,14家外资法人机构全部在东部,189家外资银行分行中177家在东部.在中部粮食主产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较为突出,但金融支农的效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至于中西部落后地区,为大多数居民和农村企业提供金融怎么写作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2]

从东、中、西各地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与东、中、西各地信用社贷款额占总贷款额的比重比较来看,东、中、西各地金融支持是很不协调的(如表3所示).以2005年为例,东、中、西各地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大概都为三分之一,而东、中、西各地总贷款额占总贷款额的比重分别为56.7%、28.4%、14.9%.平均每人贷款额东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西部还不到全国的一半.

2.城乡间金融机构数量、从业人员数量、贷款业务等方面的差异.从城乡的角度来看,城乡间的金融资源分布也是极不均衡的.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并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农村的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局面.就城乡金融机构的人员构成情况比较来看,2005年银行企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总共28,067个,总的从业人员2,322,855人,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达到了27,101个,但是其从业人员却只有627,141人,从业人员比重与法人机构比重严重不协调.就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怎么写作的主要金融机构,所提供贷款业务仅占全国业务总量的9%至10%左右,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所获得的金融怎么写作非常有限.

对我国农村地区非均衡金融体系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金融体系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非均衡

1.金融市场与民间金融市场的非均衡发展.个别地区民间金融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过了金融,这是中国金融体系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中国金融二元化格局所造成的影响之一.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以信贷为主,近年来,农户家庭贷款一半以上的份额来源于民间金融市场,民间金融机构成为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金融怎么写作单一化.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银行业务体系.信用社业务类型的单一化,其负债业务主要依赖存款,存款的多少很难由金融机构确定,因此,资金来源过分的依赖存款,必将导致信用社的运营具有很大被动性.信用社经营业务单一化无法分摊经营风险,当面对经营中不可避免的不良贷款业务时,信用社缺少应有的消化风险能力.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对于资金结算等中间业务的需求必将逐渐增加,单一性的信贷业务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二、我国农村金融非均衡状况的原因分析

目前,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不强、商业性金融急剧收缩、合作性金融未能完全按其宗旨怎么写作、邮政储蓄“坐享利差”、农村金融资源有限等是导致我国农村地区信贷供求非均衡、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及金融市场结构非均衡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强

设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初衷是为农业这一效益低、风险大的弱势产业提供支持和保护.其职能具有鲜明的非商业性,即政策性、财政性和弥补性.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主要业务是为农产品购销提供短期资金,但在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国家对农业政策性运行范围也限制过死,缺乏弹性和分类对待的灵活性,对产后的流通环节投量过大,而对产前产中环节发放贷款过少.据资料表明,目前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高达85.3%,而各类开发性贷款仅占8.9%.这种贷款结构导致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资金得不到满足.[3]

(二)商业性金融急剧收缩

中国农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之后,其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为此,在选择农村客户时,遵循的是开发综合效益高、比较优势大、竞争力强的基本原则.而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投资回报率低、市场反映滞后和风险大,被视为高风险行业.这些因素影响了农业银行涉足农业和农村的积极性.由于农业银行商业资本天然的逐利性和避险性,以及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政策压力,大幅度的收缩基层网点和农业信贷资金.农业银行经营网点及资金分布本来就严重不均衡,在收缩了大量的中西部乡(镇)网点后,将经营重心和信贷资金向城市及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倾斜,从而导致大量农业资金净流出.

(三)合作性金融未能完全按其宗旨怎么写作

作为建国后最早成立的金融机构之一,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曲折,留有较重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在管理上脱钩后由人民银行行使其主管权,其运行是在政府隐形担保下的运作,仍然依靠的是国家信用,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仍然难以摆脱.同时,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在资产规模、怎么写作内容、方式和手段上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多种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另一方面每年通过缴纳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购写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也引起大量资金流出农村.[4]

(四)邮政储蓄“坐享利差”

在1986年,农村地区一个重要金融机构――邮政储蓄(现邮政储蓄银行)诞生.邮政系统通过行政安排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经营原则是只存不贷,从乡镇农村每年抽取约2300亿元的资金,转存央行,坐享存贷利差高达2.35%,这一违背经济常规的经营行为严重干扰了农村的金融秩序,加剧了农业资金的“农外转移”.由此可见,邮政储蓄是造成农村资金流失的主要机构之一,这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非均衡配置的一项重要因素.

(五)农村金融资源有限

一个均衡的农村金融体系必须有充足的金融资源可以配置,从而可以达到与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互匹配.现实的情况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不均衡.农村金融资源的有限性主要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中融资渠道在不断的减少,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农村资金总量在减少,农村财力的弱化挤占了有限的农村金融资源.融资渠道在不断的减少主要表现在,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加速推进,其县乡分支机构陆续退出;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分支机构也只设到县一级.信用社也在有选择地退出“亏本”的乡镇,向县城或城郊转移阵地,导致有些偏远落后的乡镇成了金融“真空”地带.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主要是指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保险、担保以及证券机构则基本不存在.农村金融体制中的资金总量是伴随着机构迅速减少而减少.

三、我国农村金融均衡发展的对策

金融体系均衡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通过市场来配置各种金融资源,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也脱离不了这一根本性策略.然而,农村经济的现状决定了纯粹市场化的发展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需求,落后的经济状况注定了政策性扶持策略要在整体的发展策略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只有通过必要的政策性保护,才能有效避免“回波效应”(注:冈纳缪尔达尔(Gurmar Myrdal,1974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了著名的“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所谓的“回波效应”是指经济活动正在扩张的地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所造成金融资源非均衡配置状况的恶化,使农村落后地区获得急需的发展资金.同时,要明晰政策性机构与商业性机构的业务范畴,确保农村金融体系的均衡化发展.

(一)政策性金融的相对独立运行

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内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应该以农村地区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为核心,一切政策性金融业务都应围绕着农发行来进行.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对繁荣农村金融意义重大.

1.切实履行办行宗旨,恢复其业务范围,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在1998 年以前,除履行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的基本职责外,还承担了信贷扶贫、支持农业开发以及支持农业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任务.1998年以后为了解决各级政府的打“白条”问题,保护农民利益以及保障粮棉油的生产供应,基于其当时的资金实力以及业务能力水准,国务院对农发行业务范围做出调整,使农发行的绝大部分信贷资金集中用于粮棉油流通领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几年来,这种举措的效果是显著的,可弊端也日益突显出来.一是农村政策性金融主题缺失.二是不能顺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利于粮棉油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农发行自身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因此,恢复农发行1998年以前的业务范围既为现实所需要,条件也已成熟.[5]

2.拓宽融资渠道,充实资本金.要在充实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基础上,拓宽资金来源.可以利用政府信用将农村邮政储蓄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存款按比例转农业发展银行,壮大其支农实力,改农村资金“抽血”为“供血”的良性循环;可以将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基金、住房公积金等相对具有长期稳定性质的社会契约性储蓄的余额资金纳入政策性投融资体系;要将农发行“写作技巧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职责尽快落实到位,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写作技巧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拨付、结算,通过农发行的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农力度.

(二)商业性金融的市场化道路

农业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经济产业,对信贷业务的需求也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金融需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涌现,对于金融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的均衡化发展即应以满足信贷业务需求为主,同时注重金融业务的多样化,通过市场机制来满足农村商业性金融资源的各种经济需求.

发展商业性金融体系是农村金融体系均衡化的根本之路.在健全农村金融怎么写作的过程中,发展重点不能仅局限于当前的金融需求,更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完善的市场化金融体系比政策性举措更行之有效.

1.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之路.我国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是目前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央行对其利率的管制、业务量的限制、相关法律的不健全等等.农村信用社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经济方面的,又有非经济方面的,各方面彼此交织,相互联系,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才是金融体系均衡发展的根本之路.其次,改革应该是渐进式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稳步前行,农信社的改革措施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结合.农信社当前仍要以满足贷款需求为首要任务,同时注重拓展中间结算业务,最终提升农信社的业务能力.再次,要怎么写作“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由于农业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属于弱势产业,在当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有必要强化农信社的这一宗旨,以避免上面分析到的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进一步向城镇地区流失问题再次出现.

2.商业银行应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由于农业的特殊性质,使之拓展农村市场的积极性不大.但实际上,不能全盘否定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盈利性的可能.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国外金融机构都表示,要从事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而且是有利可图的.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中应在注意盈利性的前提下,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实行区域性差别贷款.

(三)构建农村金融主体多元化体系

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跃入我国农村金融版图,必然会对农村的金融产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带来积极的效应.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实际上将民间借贷和小额信贷组织纳入到了可发展的正规金融体系.只要民间借贷和小额信贷组织符合条件,就可以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样能够减少的发生,有利于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被允许组建的意义是要积极推进金融创新,重点发展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村小企业融资,逐步提高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的覆盖面和满足度,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各项业务和所增加的信贷投入,必将提高农村的金融怎么写作.

虽然首批试点不多,但是随着这些新生事物的成长,会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这样可以缓解东、中、西地区间金融资源的非均衡配置.

四、小结

非均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态,而均衡是发展的理想目标,寻求均衡才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非均衡状况普遍存在于信贷结构、资源配置结构以及市场结构等多方面,均衡化的发展策略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政策性金融的相对独立运行;商业性金融的商业化道路及建立农村地区金融主体多元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