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金融的架构

点赞:3912 浏览:124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发挥金融支农作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金融调控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而且更应该放眼于城乡产业分工这一大的环境下,只有促进城乡产业分工优化,才能真正有助于实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即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关 键 词 :新农村;产业规划;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92(2008)09-0047-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一环.由于财政支农作用的有限性,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不可替代,它将在解决农民收入、生存环境、农业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应遵循的目标

(一)即期目标

1.扩大农村金融怎么写作面,降低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大型银行从农村地区大量撤出,农信社偏向于非农产业,造成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在得不到正规金融满足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非正规金融由于有其一套内部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对解决农村地区资金不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弥补正规金融不足的同时,由于其固有的非正规性缺陷,决定了其长期内将潜在巨大的风险,以至于对农村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短期内扩大正规金融对农村地区的怎么写作面,将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尤其是地下金融的蔓延势头,维护农村地区社会的稳定.

2.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生存环境.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老化、不完备有着密切的关系.短期内,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养殖业、渔业、林果业等产业,就要增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如兴修水利、加固堤防、改造村级公路等;为改善居住环境,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改善力度,建立健全各种生活设施.在这一进程中,则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介入,金融的介入将大大加速农村生产和生存环境的改善.

(二)长期目标

1.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改观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限制了农业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转移,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机械化程度加深,耕地减少等因素,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已成为我国农村人口解决生计的首选手段,农村成为廉价劳动力的蓄水池.从目前情况看,农村已无过多剩余劳动力(农村地区主要为老人、妇女、儿童),大部分青壮年都已外出打工谋生,但这只是形式上的迁移,而非身份上的改变.长久来看,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既存在历史的必然性,又有经济发展上的规律性.而如何确保迁出人口安居乐业,除了政府介入外,金融业为迁出人口提供有效的金融怎么写作(如提供住房信贷、创业资金、保险等)将对稳定迁出人口、防止回流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金融业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改观二元结构方面存在着客观必要性和可行性.

2.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的剪刀差侵蚀了农业利润,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尤其是种粮积极性,谷贱伤农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积极实行粮食收购保护价是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举措,而在这期间,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对各级储备粮库的购销资金的支持将有利于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另一方面,金融业对各地农业龙头企业资金的持久支持,将有力于巩固“企业+农户”等模式的长久经营,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3.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达到这一要求,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经过长久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一方面,要通过普及农业科技,提高投入产出率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要推动生活设施更新换代,改善生活质量.因此,金融业支持农户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以发展养殖业、渔业、林果业等高收益生产活动(相对于粮食生产)将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而对农民增加消费信贷则将极大地促进农民生活设施的改观,从而大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短期设想――积极解决目前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资金回流机制,遏制资金外流态势

资金外流既有机构设置上的问题,又有机构权限问题,因此一方面鼓励各种投资主体成立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并明确设立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对本地金融支持的各项考核指标,一方面鼓励各全国性金融机构对尚存的农村分支机构适当扩大贷款权限,增加对农村金融的怎么写作品种,提高金融怎么写作水平.

(二)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启动

在促进农村生产活动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从供给方面,一是要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地区的消费信贷品种,建立科学的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评价体系,有效控制农村消费信贷风险,二是要出台各种鼓励农村消费信贷的优惠政策,三是鼓励尚未开展农村消费信贷的银行积极开展对农消费信贷.从需求方面,一是通过支持农业生产来增加农民收入,以此增强消费信贷的收入基础,二是深入宣传消费信贷理念,提高农民对消费信贷的认知度,三是通过适当延长贷款年限、放宽贷款条件等措施增加农民对较高消费层次产品的信贷需求.

(三)努力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在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方面,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内部即机构内部入手,对于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二者由于长期以来承担了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角色,导致不良贷款比率较高,因此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贷款质量的同时,目前应更多地采取剥离、资产证券化等形式降低账面不良率;对于农村信用社,由于其不良资产已经得到央行票据置换,因此今后的重点将是督促其改善经营管理,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累积;同时,各机构要在存量上下功夫,加大力度、采取各种措施盘活沉淀的不良贷款.外部即要改善金融机构的外部环境,一是要减少地方政府过多干预,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提高农民守信意识,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以保证农业贷款安全.

(四)合理调控利率水平

虽然对农户贷款的利率低于民间借贷,但是较高的利率依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利率是否是对农民的剥削、抑制农民借贷需求、增加农民负担等等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以覆盖风险成本设定利率的原则固然重要,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过于机械,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信社过多地将自身的经营不善等成本因素加入到了利率设定中,从而人为地抬高了贷款利率水平,因此风险定价模式掩盖了高利率非公平性.因此,合理调控贷款利率将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建议一方面要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对降低利率水平的机构提供适当优惠政策予以鼓励.


三、长期框架――建立城乡互动的发展模式

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也并不能紧紧局限于农村地区,它应该放眼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即要将新农村建设放置于整个国民产业发展中综合考虑.本质上讲,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城乡产业再次合理化分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进程,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便应当与城乡产业发展和布局相适应、相配套,只有促进城乡产业分工优化,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改观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合理化分工,一是城乡产业合理化分工,二是在促进城乡产业发展过程中进行金融机构的合理化分工,且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更加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一)城乡产业合理化分工,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条件

从地理上看,我国大致可分为大中城市、小城镇(含县城,下同)、农村地区三个层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要求三个层次在产业布局上要达到合理化分工,达到城乡产业互动.

1郾大中城市以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将比较利润较低的边际产业向小城镇转移.这里我们借用国际投资理论中日本学者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加以解释,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国际投资领域,同时也适用于我国这样城乡差距较大的国家进行产业重新分配.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城市竞争客观上要求大中城市在保留一定的传统行业以稳定就业外,应该以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将比较利润低、比较成本高的边际产业向外转移,而小城镇则成为目前承接这些传统产业的理想场所.

2.小城镇应成为承接大中城市边际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极,奠定吸收农村人口的工业基础.小城镇由于不具备大中城市所具有的人才、环境等优势,因此承接大中城市转移的边际产业(当然排除污染性行业)应该是小城镇发展的一条捷径,同时由于小城镇接近农产品生产地域,因此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根据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模型,具有较高边际生产力的工业部门将持续吸纳农业劳动力,伴随劳动力的转移,二元经济结构将会消除.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除向大中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外,小城镇作为区域“发展极”应该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场所,一方面小城镇生活成本比大中城市低,另一方面由于可以承接大中城市边际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工业基础,增强了吸纳迁移人口的能力.

3.农村地区应确立以农业生产为主、兼顾初级加工的产业方向.农村地区由于远离消费市场,不具有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产业的比较优势,而承接重工业、高能耗产业对生态环境、粮食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林果业等特色产业,同时兼以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行业,将有助于农村地区的产业优化.而这一过程又是建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移出的基础上的,随着小城镇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农村地区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得以整合,达到集约化发展要求,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将得以提升,农村地区将成为农产品生产兼初级加工的生产基地.

(二)金融支持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化分工

1.推动大中城市边际产业向小城镇转移.大中城市的边际产业向小城镇转移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而对这些产业的支持可由农业银行或其他较大银行(主要是工行、建行、中行、交行)予以承接,或直接由这些企业的原开户行予以支持.由于这些银行往往在小城镇设有机构,且资金实力、金融怎么写作较为全面,可以满足转移后的企业对各种金融怎么写作的需求,有助于边际产业转移的顺利完成.在推动边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中,银行业要本着支持和限制两原则,即支持符合小城镇发展、有利于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就业的企业,限制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向小城镇转移的资金支持,降低对小城镇的负面影响.

2.助力小城镇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满足迁移人口金融需求.小城镇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所需资金,可以从两个途径获得,一是商业性金融,二是政策性金融.前者可以由工、农、中、建、农信社等机构给予支持,后者主要以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各机构支持的对象应该以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促进以龙头企业带动小城镇及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面的形成.而为了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供给,商业性金融向迁移人口提供优惠的商业信贷以解决住房、消费等金融需求,将增强小城镇迁移人口的稳定性.

3.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发挥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对于农村地区,金融应从三个方面予以支持.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包括乡村建设、农业生产设施等等.这方面应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为辅.二是种植业等产业发展方面,包括良种的改良、引进,农业生产资料设施等.这方面应以农信社、村镇银行等机构为主.三是贫困人口扶助问题.对于无力提供抵押品的农户或低收入阶层,应该由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社区性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等机构以小额信贷方式给予大力支持.小额信贷资金在短缺时,可以通过农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机构向其批发资金加以解决,必要时由国家直接发行特别债券或央行再贷款方式弥补小额信贷资金不足,同时创新小额信贷方式,努力满足农户和低收入群体的贷款需求.

4.发挥资本、保险、期货等市场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既要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在主板或二板市场上市,又要选择试点农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针对农业抗风险能力低的情况,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事业,积极向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保险怎么写作.积极发挥期货市场作用,一方面鼓励农业生产集约化地区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农业生产风险,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拓展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如生猪、稻米等,最大限度涵盖大宗农产品交易,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的架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