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点赞:26221 浏览:1203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职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应充分体现其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特征.本文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的目标和思想,并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有改观.

【关 键 词 】课程体系;重构;计算机专业

目前,计算机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及其相关人才的广泛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打破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框框和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而课程体系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应该将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软件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更新慢,不能及时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从而教学内容跟不上软件的发展,知识陈旧,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2)课程孤立,内容体系有待重新建立.课程设置站在课程的角度而不是专业的角度,因课设课,一方面导致课程设置松散,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凑,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认知度低,不能触类旁通;另一方面,课程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聊.

(3)课程学习周期长,学生遗忘快.学生通过好几个学期的学习,才能够清晰专业体系,基本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学习周期长,时间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快速理解课程体系,熟能生巧更是无从谈起.

(4)应用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虽然目前很多院校加大了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很多时候都不能真正落实,真正留给学生来动手实践、亲自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

(5)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目标.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规划的习惯.通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快速全面了解计算机应用及其对应的课程体系,对专业有清晰的认识,避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增加学习动力;课程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成果展示等教学形式,刺激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阶段性学习成就感.②形成一套“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课程体系.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1)校企合作,构建实用性课程体系.通过走进计算机行业和企业,多方面了解计算机的应用和计算机人才对应的专业能力,然后将工作流程课程化,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设计.以技能为核心,突显“实用”.课程注重训练学生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完成什么实际任务,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掌握够用的、实用的理论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以学情和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点,课程模块化、阶梯化.将课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就是一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3)项目必备专业知识学习分布在多门课程中,每门课程每个章节都以案例为主线,案例大都来自于对阶段性项目的分解,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学习情境,将教学情境作为载体,将知识融于情境,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形象,对知识的应用更得心应手.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实践

根据前文所述的课程重构目标和思路将学生校内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课程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学月制或学期制来完成.

第一阶段课程属于专业基础学习.本阶段全面系统的提取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最基础、最实用的知识,带领学生学习计算机原理,理解计算机的全部运行过程,并具备基本技能.最后安排4周的集中项目实训,来强化所有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对专业体系有了清晰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自学提高和后期的深入学习.本阶段每门课程都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和完成任务,确保每个人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第二阶段课程属于专业能力提升阶段.本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Excel的应用、数据库和网页制作最后通过一个4周集中实训完成各种综合项目.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实用性.

第三阶段课程属于专业强化学习和拓展阶段.本阶段主要学习、巩固、强化前两阶段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了解一些新技术.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计算机专业技术更新快,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紧紧的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并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合理规划课程建设与改革,制定出符合学情的实用性课程体系,为培养出符合软件及其相关行业规格的应用型人才提供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