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培养职场欢迎人才

点赞:18159 浏览:814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创新要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巧妙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适时使用新的语言和软件,着力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致力培养受社会和职场欢迎的创新型人才.

关 键 词 :计算机;教学;创新;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肖林,湖南衡阳技师学院讲师,湖南 衡阳 42110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215―03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受社会和职场欢迎的人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创新计算机教学思维、模式、方法、目标.

一、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

当前,“教师主导”是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模式.教师按自己的意愿组织教学,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将教材内容单向和单一地传授给学生,而较少考虑甚至不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等学习需求,也较少考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中专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教师主导”究其根本是一种“供给主导”,是一种与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脱节的主导.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需求产生供给,需求决定供给,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的生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主导教师的“教”: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它们与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相联系,如Flash制作、网站建设等;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来组织教学,不断发现、了解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计算机学习需求与教师的知识供给的平衡和统一.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强调,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知识传授者”、“主导者”的形象,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到适合他(她)的“水”,即学会学习,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进而获得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决策、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与职场欢迎的创新型人才.

计算机教学培养职场欢迎人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必须指出的是,以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主导是相对的,绝对不是否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等同于“学生主导”,更不是全盘接受所有学生的所有需求,而是其中大多数学生中的合理的、有效的学习需求.

二、巧妙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计算机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计算机教学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的理想选择.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教多少、学生会多少即可,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不仅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任务时,可以采用“黑箱原理”,将计算机知识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把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一般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第一层次是最基本任务,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只要学生能按照样例做出来,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第二层次是提高性任务,教师只给出部分具体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样例,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的创意的作品.这部分的要求实质上是知识的衍生.第三层次是开放性的任务,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这比较适合综合性练习.比如: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分栏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对于这类综合性任务,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网络等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学生可发现“任务”的不同侧面和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任务驱动”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难免就会忽略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这就要求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的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比如OFFICE系列以及WINDOWS的基本操作有许多操作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如先选择,后操作,复制、粘贴等),学生学习了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找出这些共同性及其区别,再尝试让学生去探索使用一些新软件,自己去寻求使用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坚持“变”与“不变”相统一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的计算机语言和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是教会学生掌握目前可称为“先进软件”的使用方法呢,还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新软件”的本领,以至产生改进新软件的设想这是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变”与“不变”的难题.笔者认为,我们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计算机语言和应用软件的变化而“变”,尽量使用新的语言和软件,又要牢固树立“以不变应万变”的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着力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在教会学生掌握文字处理、声音处理的常用方法,了解局域网、广域网、Inter网的作用等计算机常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使学生对现代社 会生活中的数字技术、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相互转化的概念如同对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一样熟悉.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语言,了解程序设计的三种结构,进而了解任何新型的应用软件、新型的软件界面都是由一系列程序模块组成的,激发他们对创造性设计模块的兴趣.了解数据库的构成、作用和查询方法,了解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的设计计算机模型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计算机教学中,要避免对一些应用软件的介绍过于细化,特别是不宜对一些应用软件的细节、程序语言的格式过于强调,更不能把某些专业人员深入运用这些软件时才碰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去“挖掘”探讨,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避免走其他学科题海战术的弯路,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教学的真谛.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受社会和职场欢迎的人才,已成为职教教师的共识和首要任务.教育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计算机教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培养创新能力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是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启发和鼓励他们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的联想和想像,通过上机的验证得以不断的修正与完善,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和保持成就感.创造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给学生讲EXCEL2000时,计算某个单元格的数值可有多种方法,他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不止一种的解决方法,有心算的,有用计算器的,还有用公式、函数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最简便的方法.如此种种,殊途同归,皆大欢喜.

三是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有打字训练、编程训练、软件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活动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组,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确定每组的活动主题如编辑网页、制作动画、编写程序等.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只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给予指点.这样,学生就会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创新能力也随之提高.

四是研究技能的形成规律.创新需要知识、技能的积累,是与学生“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的创新活动过程成为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即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使学生具有持续创新的基本思维与基本技能.为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形成规律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研究.例如: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应研究影响学生技能形成的因素,诸如键盘指法、基本语句及其语法、基本操作、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研究、学法指导、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在这诸多因素中找出学生存在的薄弱点,适时采取主题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法、实践法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增强技能,为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技能基础,进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受社会和职场欢迎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