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点赞:22959 浏览:1055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职的课程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其不但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而且还要包括素质教育体系,使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

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教育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通过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系统.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怎么写作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的课程模式和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

1.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课程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

高职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主要表现在教育领导部门、办学机构的各类文件中仍大量使用诸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科本位课程中经常使用而能力本位课程中不存在的概念;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

2.学生基础差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造成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他们在入学后都表现出学习基础差、接受知识速度慢、对教学课程兴趣不高等问题.这样的情况给高职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

3.课程改革尚未与时俱进

我国课程改革起步比较晚,又没有现成的标准借鉴.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为主的特征.

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职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

作为高职改革核心的高职课程改革,必须摒弃一切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以现代职教理论为导向,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为主的特性,进行课程模式的彻底改革.在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扎实推进改革,与时俱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发展之路.

融“教、学、做”为一体深化课程改革,首先应明确毕业生在企业专门岗位上能做什么和怎么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组成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研究课程目标及任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由就业岗位来设计,即设计“岗位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岗位,共同深入细致研讨该岗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形成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

1.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

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而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首先需要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符合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课程岗位目标、知识、任务和能力,科学设计学习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为课程的设计思路,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2.制定灵活性教学计划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计划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计划要随着市场需要而改变.要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能力.

3.加强“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能规划改革方案、开发教学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企业岗位一线的教学团队,是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要以“校企合一、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为目标,核心是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项目实训教师.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课程改革方案,必须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重要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外,要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专业课程所涉及工作的内容成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合作型”和“顶岗实习型”两种类型.

5.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

突出课程教学改革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还应冲破学习团队成绩评价的一贯性,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是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评价学生成绩和能力应实行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专兼双考”评分机制.职业性成绩评定由专任教师把握,实践性成绩评定由教师把握,在专教师双考评机制下正确评判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6.校企合作背景下,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职业转换加速.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能力.企业的工种正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工作已经不是一种简单技能的表现,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内容要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列与组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通过不断整合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这个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职教育的目标从面向岗位(群)扩展到面向职业生涯.因此,高职教育不仅是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有适应职业快速变化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实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态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高职课程教育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与发展性的特点,课程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关系,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与发展学生职业认知的悟性、职业技能的协调性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发展向丰富内涵转变的重要阶段,构建与职业需求有效接轨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只要我们积极地去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长效机制,就会使课程成为高职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柔性接口,实现职业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使用之间完美契合.高职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课程改革理念、目标、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估、教材及课程实施条件)、课程改革的组织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进行,以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是企业眼中的教育,因为反映着企业的需求;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因为需要企业的参与;是企业心中的教育,因为企业的满意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对接等现象.本文就是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通过高职课程的改革,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