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

点赞:8459 浏览:336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的建设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该文就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高职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怎么写作和管理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必须要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培养.

关 键 词 :课程建设 知识 能力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1.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中的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各个专业中备受关注的“终端课程”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这些课程不仅在名称上与以往的课程有区别,在教学内容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将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标准重新组合,将课程的培养能力与职业的岗位能力相对接,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实施环境上尽可能的创造与企业真实环境相接近的实训基地教学环境,采用“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办法,将企业的技师请进学校,或者让学生成为企业的一员,让学生多在工作环境下获得经验性知识.这些方法对于“终端课程”都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取得很好的成效.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怎样实施才会体现专业培养规划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明确与具体的对应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但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表现形式等许多方面不同于“终端课程”,有些内容不能直接体现出企业的岗位能力,所以,现有的教学条件不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进行全方位建设、改革、调整与完善,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为职业的岗位能力起到培养、怎么写作和支撑的作用.


1.2 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

(1)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的区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怎么写作和管理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建设方案;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研究型人才.基于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更侧重于能力的培养.

(2)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社会上普遍有一种说法就是“低分学生进高职”,高职学生确实存在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如果我们不进行课程改革,而是延习高校的“压缩饼干”那么学生势必存在丧失学习兴趣的现象,这也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要想扭转这一现状,一方面学校要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之路.

2.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

课程改革是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学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精湛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

2.1 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在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团队的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寻找适合本课程的职业岗位能力,或者寻找本课程中对岗位能力有支撑作用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团队的教师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使得建设方案更具有企业的真实性.

2.2 提高团队教师的综合能力

团队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⑴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专业实践技能、工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能力,提高关键能力的办法是到高校进修,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引进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以提高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学的辅助能力,但是,这些能力不具备关键能力就无法实现.

3.课程任务的设计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这种教学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也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想缩短与企业岗位能力之间的距离,课程建设必须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选取的课程任务应遵循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使使三种能力有机结合.课程任务的选取要融入职业的要求,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教的活动由多到少,由全局到局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学结合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4.教学资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支撑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为课程建设怎么写作的,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与课程任务相配套的教材建设、教学课件的建设、能力测试、辅助教学资料等方面的内容.教材最好是根据课程任务而编写的自编教材,要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课件要实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难易程度课件要有不同的形式,做到直观、明了,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真正起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能力测试是与教学任务相配套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辅助教学资料包括仿真软件、下载的网络课程、视频、网站的推荐等等,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5.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是课程建设效果的体现

5.1 传统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特点

(1)评价项目片面.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质量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一张试卷定乾坤”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有悖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评价主体单一.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主要是任课教师来完成,“以分数论英雄”,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主观性也较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5.2 教学改革的评价方式

随着“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呈现多样化,考核方式也相应的要呈现多元化,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评价的要求,要将学生、教师、行业专家作为评价的参与者,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质量评价.而评价的原则要由原来的以“知识为本位”转为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评价,还要实现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构建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个人素质为核心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会使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课程建设要遵循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