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点赞:10942 浏览:452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通过对高职院校《环境规划》课程体系内容和问题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 键 词 :环境规划;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26-02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通过《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相关技术,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具备独立地开展具体建设项目的环境规划工作的能力.但该课程现行的教学模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少且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与国家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不相适应,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环境规划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要求.而社会对环境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从而出现了环境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环境规划》课程的实用性很强,可教材编排的理论知识多而实际例子少,如果仅仅按照教材的内容而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将会是十分单调和枯燥的,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这门课程实用性强的特点,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之中,教学就会凸显特色,学生也会因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提高兴趣.因此,在国家人才培养主体思想的指引下,结合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契机,《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课程体系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环境规划》课程的授课课时为68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讲述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方法、各要素环境规划等,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2.2目前存在的问题.(1)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不够,如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规划项目中存在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2)教学方式仍以课堂注入式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出来.(3)教学的手段比较落后,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规划实例的图片、资料,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4)电子课件建设还没有形成系统化,不利于学生对环保新科技、新知识的认识,同时不利于老师对该课程发展趋势的认识.(5)学生的信息摄入量太少.

3.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与预期目标

3.1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本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增加《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训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具体思路为:将《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由陈喜红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环境规划》(2010年出版).理论教学中,我们将实际案例和实践经验贯穿始终,结合对实际项目的分析,强化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学生对理论知识易于消化吸收.该课程理论教学的大框架是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和技术方法,纯粹的理论较多,因此除了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我们结合该课程在实际操作中的特点,重点讲解如何编写环境规划大纲和报告书,然后细解其中的各个专题如何展开、相关规划工作如何进行.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此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环境规划仿真项目分为五阶段进行,安排如下:第一阶段: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第二阶段:资料分析,整理;第三阶段:编制环境规划大纲,开大纲评审会,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大纲并推优;第四阶段:根据推优的环境规划大纲编写报告书;第五阶段:报告书评审,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报告书,完成实践环节.

高职《环境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2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在规划项目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4.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4.1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我们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两大模块:①理论讲授:课时为48学时,主要介绍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及城镇环境规划.②项目实践:课时为20学时,在学生的理论学习后,指导学生分组参加环境规划项目实践,编制仿真项目的环境规划大纲和报告书,通过实训掌握环境规划的工作技能.

4.2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4.2.1突出“少、精、实”有机结合的理论.针对《环境规划》课程教材编写理论性强的特点,对其基础性知识,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但不是完全照本宣科,同时结合规划项目的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或阅读有关的参考书.不能让学生养成依赖老师、依赖教材的习惯,要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根据环境规划发展迅速的特点,要求课程的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4.2.2增设专题与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除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增设专题与讨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讨论和课堂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将讨论的主题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选出优秀的科技报告在课堂上展示并接受老师和全体学生的提问.这种从原来的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4.2.3积极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完善《环境规划》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配合具体的规划实例,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实际工作的了解.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软件,解决师生交流的时空矛盾.

4.2.4发挥教师的关键性作用.任何改革都要人去实施,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都是关键性因素.因此,社会的发展对我们《环境规划》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多要求.一方面教师应该多进行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既提高了个人能力,又可丰富课堂内容,增加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帮助学生制订正确的学习计划,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各种信息.学生可以多渠道地获取各种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5.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5.1教研教改过程中各个方面与旧的教学方法比较所取得的成效.在理论教学环节中,结合实践经验和实际例子进行理论教学,加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同时教学的内容也更加具体、更加浅显易懂;在实训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环境规划工作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来,切实做到学有所用.

5.2对课程及教材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学生实践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老师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疑惑,也同步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达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提出,也为我们即将要编写的环境规划教材提供有利的依据.

5.3对教学手法及手段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次教学改革,让我们认识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要积极因材施教、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从实际工作出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努力采取各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4为《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模式.通过此次教学改革,使所教学生在学会基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真正掌握环境规划这门技术,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能够独立地开展具体规划项目的环境规划工作;能顺利完成《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任务,强化该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使学生充分地熟悉环境规划大纲及报告书编写的整个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具体规划项目的环境规划大纲和报告书的编写工作;该课程改革立足实践教学,给《环境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模式,可以为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提供参考和依据.

6.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涉及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管理机制及环境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在环境规划课程教学上的改革仅仅是一个开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更多地吸取国内外的教学经验与成果,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