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

点赞:23002 浏览:1055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新型元素活跃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更好地整合成为教师探讨的主题.但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处于初级阶段,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和实施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误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有效地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创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新型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促进教育的发展.的确,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像一股清泉,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我们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多种信息元素的增添丰富了课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操作能力.然而,根据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认识的偏差和实践上的误区.以下我就根据我在教学方面的实践,通过几个案例,浅谈一下在实施课程整合中存在的误区,希望与同仁共同探讨.

误区一:运用信息技术就是好课,不用就不是好课

案例1.在一次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充分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手里敲着鼓点,脚下踏着正步,嘴里还不时地喊着节奏.用稍加夸张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形象地呈现了一段历史.整个课程极度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但在课后的点评中,就因为没有运用信息技术,而被笼统地定性为失败的课程.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怎么写作于教学课程中,确实给我们的课程带来了亮点.例如,在生物课中讲到血液的循环、肺的呼吸时,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直观地、准确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更不能一概而论,有信息技术参与的课一定就是优秀的课,没有的就一定是失败的课.例如,化学实验课,虽然运用多媒体同样能够把实验的过程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但无法弥补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时的逼真性、互动性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因人而异,有些教师不用信息技术就能把一节课上得很好.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各学科特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实现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

误区二:运用信息技术代替了传统教学

案例2.在一节数学课上,讲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把所有的内容展示在幻灯片上,包括解方程组的整个过程以及课堂导学案上的练习题的答案.整个课程成为幻灯片的切换课,教师和学生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运用了信息技术,但只不过把教案和书上的内容搬到了屏幕上,这和照本宣科有什么区别呢?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程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信心技术固然有它的优点,省时又省力,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是这样的效果未必好.常言道:欲速则不达.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炼,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同时,它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记忆、消化吸收的时间.所以,电脑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辅助于教学,用于优化教学过程,它不能代替课本和板书,更不能当做新时代教学的“放映机”.

误区三:花样太多,偏离实用的价值

案例3.在一节英语课上,教师在课件中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通过艺术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Flash等来让学生熟记单词的含义.学生在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课件里眼花缭乱,不亦乐乎.结果,教师花了很长的时间制作的课件,学生的收获却不容乐观.

对于学生来说,图文并茂的信息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采用过多的多媒体技术,反而使得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疲劳.学生看得多了,听得多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少了.这样不但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遏制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此外,琳琅满目的信息元素,也使得教学目标边缘化,教学的重点也凸显不出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只要我们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从教师本身信息素养出发,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入手,集思广益,创新应用,就能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