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演变特点

点赞:20581 浏览:9386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基础地理课程改革也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广大地理教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实际上,自从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的“舆地”课程作为中国设课的学校地理教育以来,这一百多年间地理基础教育始终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之中.进入新世纪,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编制成功,是我国基础地理课程改革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新的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六大教学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建立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新课程标准的六大理念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在他指导下的新的初中地理课程,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显著亮点.


1.内容选择的精炼性

新《课标》在教学内容上有了较大的简化,如:世界地理学习的大洲,由原来的7个减少为至少一个、13个地区减少为至少5个、国家数目由原来的22个减少为至少5个;地球地图中,减少知识重复和学习总量,一些常识性内容不列入基本要求.

2.课程内容的设计的实用性

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演变特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新课标》提出的两大新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社会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利于学生在应对未来挑战中把握更多的主动权,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知识内化和素质提高.新《课标》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如:新《课标》将“乡土地理”确定为必学内容,其范围是指学生学校所在的地区的生活环境,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新《初中地理课标》引进了现代信息技术,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新技术成果应用.

3.地理课程的开放性

以往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完全依赖于教科书,造成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在教学形式上,片面地依靠于课堂教学,忽略了地理教育的“生活化”的特点,破坏了学生与生活环境之间的亲和力.新《课标》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三部分:一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的等;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电子地图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等.这三部分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书本世界与师生生活世界有效地联系起来,将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使课程资源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此外,课程内容选择也更具有了灵活性,如区域地理学习中,新《课标》只规定各层次区域的最小个数,不规定选择那些区域,地区由原来的13个区域减少至5个区域;国家由原来的15个减少至5个,这5个地区或国家可以自行选择;大洲的学习也是如此.

4.课程的难度降低

以往的《教学大纲》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出发,教材内容繁、难、偏、旧,如地球、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重头戏,这部分人只要求多,难点集中,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使初次接触地理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这种安排不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学习的要求.我从事地理教学近十年,多数学生认为地理难学,难度大,仅次于物理,精简课程内容,降低难度是势所必然.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降低了难度要求,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素质全面养成提供空间.如:在地球、地图这一部分删去了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地形剖面图等内容;世界地理中海洋与陆地、世界气候中,删除了海底地形、地形形成、气压和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等较难的内容;此外,删除了时区和日界线等问题.

5.课程内容的人文性

地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智能,更重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习地理要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其中,事理、人理与人文教育有关.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除区位、政策和自然条件外,思想观念僵化、人口素质较低是重要原因.我国传统的基础地理教育重自然、轻人文,重知识、轻技能,重实在知识、轻思想观念.现在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拥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区域观、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应该培养尊重他人,能与人合作,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公民.教育的结果应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新《课标》要求,世界地理中的居民单元增加了聚落;地区单元增加了旅游业和文化习俗;国家中增加了民俗等(能举例).同时,提高了人地关系综合性,大洲增加了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地区增了河流与城市分布,国家增加了资源与环境问题.

6.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特点

针对学校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步伐的弊端,国内外课程改革中,就注重把现代最新科学成果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尽量缩小课程内容同现代科学成果的差距.如:新课本中引进了现代信息技术,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新技术成果运用,增加电子地图,遥感成像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此外,新课程注重国际关系,关注国内外形势发展,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增强民族情感,树立国际合作的价值观和全球意识.如地区内容增加了国际合作、区域性国际组织等,大洲增加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增加了国际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