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传承与

点赞:4470 浏览:145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围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针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失,提出打破专业门户观念,降低学科“门槛”,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对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的教学重新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界定,以培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契机,扩展并深化艺术素质教育教学的内涵,提倡艺术素质教育必须重文化、重传统、重艺术创新.


关 键 词 :公共艺术;教学改革;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31-04

一、公共艺术课程发展现状

普通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一般都开设《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限选课.根据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非艺术专业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选课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开设一定的艺术任选课程,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对于高校老师来说,完成2个学分30个学时左右的教学工作量,也就是每周3学时的教学任务,3堂课准备充分的话可以洋洋洒洒、毫无咯噔地一气呵成,从美术名作欣赏到音乐作品内涵剖析,能使每堂课的内容都非常充实.对于大学生来说,似乎从小学到高中就没有少受过诸如《美术鉴赏》和《音乐鉴赏》此类的艺术熏陶,选课学生往往选了这些课程,觉得又是老生常谈,缺乏兴趣,不选的话,2个艺术公选课学分拿不到.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数量众多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赏析课程,但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去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部分艺术课程的开设局限于现有的课程资源.

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既要考虑全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选课的学习兴趣,还要能满专业及其它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交叉学习,更要立足于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所以,开发一些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多了解发生在身边的、通俗易懂的、而且饶有兴趣的文史知识,对进一步开阔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改善学生文理知识吸收不均衡的现象,都有积极的作用.为此,我们新推出近20门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并先后编写出版了《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丛书》美术卷、设计卷、动画卷各10部、共计30部公共选修课教材,其中《中国民居艺术赏析》教材被评为精品教材,《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在2011年被批准精品课程建设.

中国民居艺术赏析是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面向全校非艺术类专业开设的艺术类公选课程,是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及社会对艺术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根据相关专业及非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开设的选修课程.其目的是打破过去单一型的专业意识,降低门槛,把一些专业基础课开发出来作为相关专业甚至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可选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改变设计专业和相关专业纯设计观念指导专业课程教学的这一不合理现状,形成一个既注重创新设计训练,又重视传统人文艺术思维拓展培养相结合的平衡框架.对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的教学重新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界定,把它纳入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的范围,扩展并深化艺术素质教育教学的内涵,充实大学生艺术教育重文化、重传统、重艺术创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换言之,就是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使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教学成为相关专业和非艺术类专业教学的真正后盾,培养能胜任设计方面的整体策划、创意构思,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建筑造型艺术鉴赏能力等综合艺术素质方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公共艺术课程改革探索

师资队伍改革:刚开始把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开发成公共艺术课程时,只确定1位主讲教师,通过课程建设立项后,才组建了一支老中青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主要依据教师专业所长和研究方向来确定,项目组确定2名在中国古代建筑史方面具有2年以上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做主讲教师,其中领衔的教师在古民居方面研究已近10年,配备2名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实践指导,还配备具有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教师作整个课程建设过程跟踪辅导,并通过聘请社会上知名度较高的园林古建工程师兼任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建设顾问.体现出各尽所长“优势互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老中青“传帮带”的队伍结构优势,在真正意义上成立该课程建设项目组,形成一支稳定合理的艺术公选课程师资队伍.稳定的师资和良好的教学秩序,使该课程建设稳步发展,通过几轮学生的教学尝试和课后回访,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老师讲课生动形象,所讲内容几乎全为亲身经历,偶尔还有实践老师来指导平时的课堂练习,经老师课堂上图文并茂、音画俱全地全立体讲解后,回头再看一看已经被遗忘很久的老家的老房子、旧街巷竟是那么的亲切和美妙,对古民居的造型、结构也能认识其大概来,选修这门课程实在太有意义了.通过几轮学生升到大三、大四后的学业情况调查和毕业以后踏上社会工作业绩情况验证,该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倡学生兴趣学习、立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注重学生综合艺术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得到社会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在全校学生中得到很好的回响,学生选课人数达到全校最高.

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建设初期主要是通过对各高校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做好前期调查,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在国内其他高校中作为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开设并不多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具有“独到性”和“原创性”.根据社会对设计人才艺术素养高低要求的实际情况及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情况确定课程结构体系、知识点多少、能力点深浅、教学难易程度控制等.探索出一套既适合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又适应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艺术素养要求目标,初步构建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自身的特色体系.以通俗易懂、兴趣为先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其课时量约占总课时量的2/3;以课堂实践练习(课外动手实践作业和外出实践环节不包括在内)为辅,约占总课时量的1/3.课程建设期间允许课程体系不断调整,直至合理为止.课程内容体系设计采用“滑动式”做法,即在教学大纲里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性地讲解,完全根据当时课堂情况决定所讲内容,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学生不喜欢的可以一带而过,学生喜欢的做重点讲解,尽可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生动的、经典的内容展开讲解和讨论.外出实践考察也是如此,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学生依据兴趣点确定1到2个去处后完成外出实践考察,这种师生间的彼此相互尊重,使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教”与“学”真正形成互动,课堂氛围始终非常活跃. 另外,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建设之初应先对各地民居建筑的素材进行挑选和整理,然后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经过反复论证和筛选,尽量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重新组织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和备课教案,建设完整的教学课件,课件图片资料90%由项目组成员亲自去现场采集整理,其“真实性”、“生动性”及“趣味性”恐怕是其它课程所不及的,且以“勤讲多看”和“精讲多练”替代以往单方“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教学条件改革:本课程的教材也是一大亮点.《中国民居艺术赏析》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丛书》设计卷之中唯一的一本编著教材,由课题组主讲教师独立编著于2010年,东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四轮使用下来效果良好.教材中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典型民居都有比较全面和详细的介绍,尤其对民居的规划布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建筑结构、造型、装饰、材料、技术、工艺及艺术特色、建造习俗等都有深入浅出的剖析,是作者几年来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成果积累,其中很多内容都是根据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整理而成.教材中大量丰富的现场图片也是作者近几年去各地考察所拍摄.全书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对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设计修养有很大帮助.可作为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建筑学、动画等专业的专业拓展类课程用教材,也可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和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用教材.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辅导书主要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以及本世纪初出版的由本课题组主讲教师主编的《建筑装饰简史》,两本教材都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内容虽然有点老,但《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权威著作,对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很大帮助,而《建筑装饰简史》教材通俗易懂,目前仍然是比较适合的教辅参考书.

另外还提供一些课外学习的书籍资料、电子图书、理论刊物等,并准备在天空教室上进行列示.同时还提供网上学习的资源(相关网站),让学生可以方便地找到网上学习的相关资源、教学资料、练习内容等.学校还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及场地等.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有限的4学时外出实践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能为本课程提供外出现场考察资源的有常州青果巷传统民居、常州焦溪古镇民居、常州南杨桥古街民居等.此外还有近年来新落成的博物馆和规划馆,都可以作为学生外出实践教学基地.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民居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开设《国画鉴赏》、《书法鉴赏》、《戏剧鉴赏》时,都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国粹”,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又有谁重视过就在身边代代相传的民居呢?我们儿时玩“积木”,可从来不玩“斗拱”,以致于我们对身边的传统建筑屋顶造型、木构架体系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培养审美情趣了.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主要是针对当代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民居等传统文化认识上的严重缺失而开设的.

“传承”是对几千年传统文化提升为“精华”后的继承.中国传统建筑从产生到成熟,其发展演变自成体系,从周代出现建筑等级制度到宋代形成建筑理论著作《营造法式》、以及清代工部颁布《工程做法》.我们无法把几千年的建筑文化统统灌输给学生,但一定能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学生中广泛传播.当学生厌倦国画、书法、戏剧这些选修课时,民居艺术恰似一股清醒剂,把学生带进全然不同于其它文化的民居建筑艺术的历史长河.

“创新”是打破原有的专业门户观念,放低学科“门槛”,普及推广民居艺术知识,交叉融入全新的综合艺术观念.如动画、建筑学、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工商管理等专业,他们多多少少都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传统建筑历史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能给他们在未来从事编写剧本、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项目时提供有益的帮助.

“创新”也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探究各地区民居建筑历史演变的文化成因,提高对古街巷、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意识,人人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出谋划策者,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保护古民居的行列里来.据最近一项文物保护专家的调查,就安徽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上饶市婺源县三地原有自然古村落约3500多个,古民居约13400多幢,20年间被文物贩子跟踪、拆迁、贩卖而毁掉的古民居据说可以凑一个宏村大小的村落.

“创新”更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诉求,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造就高雅的艺术审美情操、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该课程紧紧围绕相关专业和非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这些专业的特点通过课程知识点、能力点展开.课程教学内容除了主要以提高学生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注重传统民居等人文艺术思维的拓展与开发,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建筑综合艺术素养,了解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在形成、积淀过程中有自身的独特体系和今后朝横向、纵向进一步拓展的契机所在等展开,从而使中国传统民居等综合艺术素养能力的培养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和有效的环节.该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适当安排外出实践,针对性地选择1到2处本地区的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总时数为30学时,其中大部分为课堂理论授课,外出实践环节4学时,利用课余和检测期进行.基本内容包括:理论讲授(1)绪论、(2)江苏民居、(3)浙江民居、(4)徽州民居、(5)山西晋中民居、(6)福建武夷山民居;外出实践环节(1)常州青果巷考察、(2)常州焦溪古镇考察、(3)常州南杨桥古街考察.

由于教学内容是针对全校各专业各年级的本科生,学习水平和艺术修养参差不齐,如何在传承与创新方面走出一条自己的新路来将是这次课程建设的关键.故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保留以理论授课为主,同时也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做到“勤讲多看”和“精讲多练”辅以“全场互动”.“勤讲多看”就是通过讲解、分析和启发等多种讲课方式,充分利用大量丰富的民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民居这种独特的建筑体系;“精讲多练”就是只讲典型地区的民居个案,对许多实例可以举一反三,一带而过,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或自主学习;“全场互动”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另外,为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尝试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个体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 方法一:强调课堂语言表述“生动有趣”,演示文稿及板书“图文并茂”.讲课内容上应结合当地的名人趣事来衬托民居的演变过程,演示文稿宜采用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

方法二:多媒体案例教学使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晰的观看和评价实例,许多现有的光盘和网络视频资源在课堂上播放能加深学生的记忆.网络还能及时批改平时作业和进行评价、辅导,经过多种方法手段的教、学、看、练等一系列环节的互动,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程的内容.这是尝试多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所带来的全新效果.

方法三:利用不同阶段所授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口头表述能力,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营造课堂学术辩论的氛围.

方法四: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水平不同,课堂作业和平时作业采取古民居速写、古民居图片临摹、古民居图片拷贝等多种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表现,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陶冶审美情趣,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技能.

方法五:外出实践环节则采用教师带领学生融入自然和人文环境,身临古街巷、古村落现场面对面交流,通过速写、拍摄照片、记录名人逸事等方法采集原始资料,学生完成的考察调研成果可以分组讨论集中讲评,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理论和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是理论教学为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辅助,形成重理论兼顾实践的教学统一体.通过一阶段的课堂理论教学,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再穿插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增强感性认识.授课内容中重点突出本地区民居讲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考察和调研,可以把现场拍摄的图片和收集的素材进行归纳和整理,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完成外出调研报告.通过1到2次外出实践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自身的阅历,还巩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提高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吸收能力.例如在讲解绪论时,通过讲解学习内容和研究范围展开讲解传统古建筑的结构特色、民居的发展演变等;在讲解各地民居的具体内容时,深入浅出地结合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造型特征等来讲解;并采用大量的第一手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巩固对传统古民居比较完整的认识,在今后的外出实践过程中能够自由灵活地运用学过的各种理论知识.对今后许多专业理论、技巧的学习与艺术素质教育相结合后,能够迎刃而解.

其次,重视外出实践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1到2处考察地点,使学生在实践考察中对理论知识运用自如.教师带领学生在考察现场面对面交流,学生外出收集的素材可以分组讨论,教师集中讲评,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在每次理论讲授后,要求学生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如收集各地民居素材,并根据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学习水平差异,专门设计比较简单而又能学到技能的需动手完成的临摹或拷贝绘图作业,从而加深对各地民居的认识.

五、结束语

由于本课程在综合艺术理论素养方面的学习对各专业强调专业学习都有支撑作用,所以,只有不断加强艺术理论素养能力的锻炼,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才能培养出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当代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从后续教学中所反馈的信息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建设的思路符合社会的需求,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加大对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的建设力度,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在多次召开的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讨会以及用人单位的座谈会上都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学生所具有的艺术理论知识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项目名称:中国民居艺术赏析,(项目编号:J1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