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风格的科学

点赞:32133 浏览:1534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巴赫音乐创作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内容上体现为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对情感的升华,形式上表现为对复调形式的全面总结和创新.全文阐述介绍巴赫的生平及艺术成就,阐述人文精神在巴赫音乐的影响,探究巴赫音乐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关 键 词 :巴赫 音乐 人文精神

1.前言

人文精神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诞生在德国图林根州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当时欧洲经历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在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呈现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并直接导致德国产生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创造众赞歌这种音乐体裁众赞歌的旋律采用民间曲调歌词用德语代替拉丁语,打破了天主教会对宗教音乐的垄断增强德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因此富于人文精神众赞歌后来成为巴赫创作音乐的源泉,在他所写的宗教音乐作品中,以众赞歌为基础,着重表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平民思想而在他所写的世俗音乐作品中,也表现了德国市民阶层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

2.巴赫的人生轨迹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

17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上空被那浓烟迷雾覆盖着.这是一个窒息人性的阴森世界.大小公侯、僧侣和神甫们为了争权夺利,利用新教和旧教的分歧,分成两个阵营,各自勾结外国势力,在本国的国土上烧杀抢掠,从1618年起一直打到1648年.持续了30年之久的这场残酷的战争使德国人口减去1/3,城市萧条,土地荒芜,矿山损坏,工商业衰退.统治者用棍棒和鞭子维持他们的专治统治.自由农民犹如白乌鸦一样稀少.这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巴赫这个家族注定要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在近两百年的时间中,巴赫家族出现了许多位音乐家.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孩子的父亲是镇乐队的指挥.在塞巴斯蒂安出生以前,巴赫家族已在图林根生息繁衍了五代人.从他的祖父一始,整个家族就以音乐为主要职业,真可谓是音乐世家.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在父亲的教导下,他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还在他就学的当地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巴赫虽说没有像后来的莫扎特那样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却也在平实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

巴赫风格的科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巴赫10岁时便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由于家庭和经济的原因,巴赫没能像亨德尔那样去接受大学教育,在15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在三年多艰苦的求学历程中,巴赫广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营养,亲自拜访了附近的一些音乐名师,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18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地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任管风琴师,创作也以宗教音乐为主.随着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随之声名鹊起,成为了一名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15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也许正因为如此,画像上的巴赫总是眯着眼睛),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26小节处嘎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地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9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可以说,随着巴赫的逝世,音乐的巴罗克时代也就结束了.

3.巴赫的性格标签

3.1 宗教虔诚者

巴赫是路德教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会音乐的创作.他深受路德派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在他的性格标签上,虔诚的宗教性是需要提到的第一个性格特点.在他的一生中,虔诚的宗教性首先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上,他认为音乐是神性的表达,而自己的音乐才华不过是上帝的恩赐,所以他将自己的音乐天赋悉数奉献给了世人.无论是作为管风琴师、乐师还是后来的乐长,巴赫在每个职位上都勤勤恳恳地工作,不遗余力地奉献. 其次,他一生着力将宗教元素植根于音乐作品中,用作曲技巧、作品内容来解读、歌颂、传播《圣经》,而这点也是受到马丁路德的影响.马丁·路德本人十分喜爱音乐,也懂得音乐,在宗教的改革上成功地利用音乐赢得了信徒.他曾创作出许多以简洁配乐而成的曲调,加入欲传达的语言,一般称为众赞歌,又名圣咏合唱.

3.2 勤奋的音乐追求者

巴赫用他一生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音乐无尽的热爱,除了他幼年时期接受父亲和哥哥安排的音乐教育外,几乎一生中所获得的音乐技巧和才华都是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努力换来的.

晚年时代,巴赫仍笔耕不辍,他开始总结一生的艺术成果,那本没有完成的《赋格的艺术》无疑是对位法变化最多、最复杂、最伟大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他一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对自己的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并不在意这些曲子能否被演奏,而只是为了延续炉火纯青的对位技巧的命脉.这部作品以理论为目的,完成了其思维中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在到内省的过程.

3.3 音乐血脉的传承者

巴赫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音乐造诣,与巴氏家族几代人在音乐上的努力和积淀是分不开的.在巴赫之前,音乐在巴氏家族已传承了100多年,他的祖辈就出现过许多音乐家,他的孩子也有好几个走上音乐之路.法伊特·巴赫约逝于1577年,以烤面包为业,但是对音乐狂热的喜爱,促使他在工作中还时常抱着一把琉特琴,和着磨轮的节奏来弹奏,就这样天天以音乐为伴,充分享受着音乐带来的乐趣,可以说,他是距今可考证的巴赫家族的第一个业余“音乐家”.克里斯托夫·巴赫是塞巴斯蒂安的祖父,他已经在魏玛公爵府中担任管家、园丁,也是宫廷管弦乐队的成员,他算得上是巴赫家族中能依靠音乐维持生计的第一人.到了约翰·安布罗西乌斯,他是塞巴斯蒂安的父亲,他的音乐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充,他本身会拉小提琴和吹奏小号,他负责爱森纳赫镇上的乐队,也同时为镇上的节庆活动谱写音乐.这时候,巴赫家族的音乐家在演奏音乐的同时,逐渐开始显露出在音乐创作领域的才华.

4.音乐中的人文精神体现

4.1 巴赫是平凡人生的典范

巴赫的人生是平凡的.同为巴洛克三杰,维瓦尔第是威尼斯乐派的领袖和当地的骄傲,而与巴赫早期经历相同的亨德尔可谓当时乐坛的常青树,在德、意、英三国都取得了成功.而巴赫只是一位普通的宫廷乐长或备受质疑的教堂乐长.巴赫正是在默默无闻、年复一日、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创造了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财富.生时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这正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巴赫的人生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典范,如同巴赫对自己唯一的评价:“我工作努力.”

肖复兴的《小溪巴赫》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配读文章.在肖复兴的文章中,通过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表达了对巴赫平凡而又伟大的赞美.但是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重点仍在文学方面,品味语言,学习将人物与意象融合的写作手法.在大学阶段重读巴赫,在日益浮躁的社会中重新学习巴赫像小溪一样的平凡,这个典范的影响会更深刻.

4.2 巴赫的音乐是平凡人生的反映

虽然巴赫这类教化人的典范并不少见,但是巴赫这个角色有着无人可比的优势.巴赫靠的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后人撰写的事迹,而是用音乐——世界通行的语言,沟通心灵的桥梁.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蕴,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气息.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巴赫借宗教音乐抒发了对人类痛苦的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并且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

其实,这种现实生活并不是那个时代德国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时代所有民族生活中的共性,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走出校园就已经感受到当今社会的复杂和竞争的残酷,有些甚至已经卷入其中.单就人性而言,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巴赫所在环境下的人并无差别.所以,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巴赫那些当年为礼拜的需要而写给“神”的作品,并转而作为自己今天释放压力的心灵解药.

4.3 巴赫的音乐是直达心灵的

巴赫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写有“谨以此献给上帝”.所以,巴赫在他的作品的处理上都体现出虔诚的宗教思想.正如音乐评论家W.G·维克特所说,“巴赫带给人类的是音乐家所能传达的最纯真、最高尚、最丰富的宗教启示.”然而在巴赫的音乐中,“上帝”拥有的不是死板的威严而是人性之爱.这种人文关怀就像阳光一样,毫不吝啬地将温暖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予人们希望与永恒的信念.正如作曲家叶小纲所认为的,“巴赫的音乐激发了人们的无数想象与叛逆精神,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体会到了心灵宏大的无边无际.”而音乐这种形式又让巴赫超越了某一种宗教或语言的束缚.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说:“巴赫的音乐有很多旋律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比如谦逊、愿望不要成为、喜爱但不一定占有.这都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总之,巴赫的音乐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音乐形式的关系,是他终生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崇尚真理,崇拜英雄是他创作的起点,追求自由、改变命运是他创作的灵魂,亲近生活,感恩自然是他创作的乐园.在其短暂、传奇的一生中,巴赫对艺术的热爱和炽烈情感,永远被人们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