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科学实践

点赞:24073 浏览:1088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克思和谐自然观认为人类在自身发展中,要自觉保持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保持人类生生不息.“两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现实使命使然,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实现,是自觉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两个和解命题的科学实践.

关 键 词 :“两型”社会;和谐;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05-03

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全球各国面对的共同焦点之一,中国为应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承受压力,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两型”社会建设道路符合马克思和谐自然观思想,是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使命,是马克思两个和解命题的科学实践.

一、马克思和谐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和谐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 个体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命物质是由非生命物质发展变化而来的,人和人类世界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结果,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恩格斯认为人“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2].马克思从客观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提出人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物质属性.人在生物学上的特性包括人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生理需要等等说明人本身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3] 因此,恩格斯也指出:“人们必须牢牢地记住:人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2] 马克思从人类发展自然史,人类和自然关系中,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依赖于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不能脱离自然界而活,必须依赖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1]一方面,构成人的机体的生命物质来自自然界,人体内的各种元素来自自然界;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资源来自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资源.另一方面,人类的发展、生生不息必需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生态系统而生存.可见,对人类而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不管是作为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的人,生存和发展均离不开作为其“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意识能动性.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不是消极的适应,而是积极的改造.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 人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即“人化”自然的过程中,人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主体,能够从自然界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还改变着自然界,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物种,原来没有的新东西.人在异化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界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3] 因此自然界与人类一起构成了内在关联的生态系统,在这个互相关联的系统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依赖自然生存发展,自然在人类的改造中改变摸样,成为异化的自然.“人与自然是否协调和谐的生态文明状况是影响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因素和重要变量.”[4] 人类只有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才能和谐共生,才能生生不息.因此维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现实要求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突破资源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不仅生产着必须的生活资料,而且还要进行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都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离开这些资源,人类无法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无法生存下去.

但是由于人类在进行生产资料生产中,违背自然规律,过渡的开采和滥发滥用资源,从而造成了资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者再生周期比较长,出现资源再生危机.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中的粗放和效率低下,也造成了资源浪费,这一切,破坏了人类生存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产生了资源问题.

从资源禀赋上看,中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人均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从资源需求来看,十八大之后,面向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必然造成人均资源消费增长较快和资源结构快速变化,资源需求总量将稳定上升,因而经济发展中对资源需求的压力必然加大;从资源供给来看,经济建设中资源缺口依然巨大,对外能源依存和资源进口逐年增加.显然,要缓解经济持续发展和资源短缺瓶颈制约,节约资源,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

人类依赖自然生存,改造自然创造新世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异化自然的历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极大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样也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飓风洪水等超恶劣天气频发.恩格斯曾公开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这就是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2 万亿,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二个经济大国.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世纪生态环境呈现复合性环境污染现状,从陆地到近海,地表到地下,单一污染到复合污染.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日益剧增,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缓解生态压力的现实需要.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但主要依靠传统优势,低劳动成本,低含量科技水平应用以及一定程度对资源粗放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承受.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产业升级阶段,资源需求急剧增加,对外依存提高,阻碍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同时中国环境问题现状严峻,经济成本抬高使中国经济“悲惨式增长”.中国的消费形势也出现了向“大量消费、大量生产、大量废弃”模式的升级和转型.这是绝大部分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也是人类社会应该吸取的深刻教训.因此,如何在消费升级和转型的初期,汲取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及早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现阶段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随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实现中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科学实践

理论分析的最终落脚点往往是对现实的考察.现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中,“两型”社会指出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发展,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善待自然资源和环境,这是对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是中国自觉完善科学发展,防止和消除工业文明中可能出现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克服和抵制潜在的或已显示的资源、环境问题,发展生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有益尝试.

(一) “两型”社会是自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

“两型”社会指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科学含义明确指出,人们在利用、使用自然资源中,以节约、高效率的方式进行生产.环境友好型社会指出人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们通过在利用自然资源、使用自然资源以及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中,力求最大化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自觉和谐自然、亲近自然.它体现了人们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觉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5]但是“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质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6].“两型”社会建设就是通过资源节约和创设友好环境,适应自然环境,在实现人与自然交换中,达到发展目的,实践人类发展的目的与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统一.

(二) “两型”社会是不断创造的人化自然

“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是生态文明.就是学习生态系统的智慧,建设一种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稳定性强、物种多样性丰富、个体之间、组织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共处、对自身环境和外部环境起到稳定作用的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分解再循环系统.“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出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统一性的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人造生态系统,人造的新自然,也即人类、资源、环境、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圈.中国建设“两型”社会,正是人类意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基本要素,妥善解决人类发展与破环自然环境的关系,解决人与人、利益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人们自觉改善环境,自然界也会反作用人们,人们善待自然,自然会善待人们.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现着人类利用自然,创设人工自然的思想,希望通过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运动结果,也包含着人类即将创设人类、自然和谐生态的理念.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两个和解”命题的自觉实践

当前全球各国都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开发掠夺导致人与自然相处失衡的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人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所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即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生产目的、消费方式、技术模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7] 因此解决生态危机,马克思提出两大变革的历史任务:“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理想和解.”[8]“两型”社会建设是自觉改变生产发展方式、技术手段和消费理念,树立新的生产发展价值观: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两型”社会建设正是顺应人与自然发展规律,创设新的人化自然,主动进行人与自然和解实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在新世纪的一大重要发展举措和伟大建设实践,它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和具体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在当代的自觉运用和发展,是指导中国当前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思想,是重建新型科学发展经济模式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科学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然界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