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科学本色,促进深度学习

点赞:4824 浏览:159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进入新课程改革后,科学课上各种新理念、新方法也不断出现,但无疑,一堂没有科学味的科学课是无法称得上是一节好课的.但目前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又不得不让人思考:在科学课上该怎样真正地体现科学本色,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

一、让科学探究更科学

1.注重学生的质疑

科学在质疑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质疑问题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质疑意识,无疑是探究活动的催化剂.教师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资源,不断引导学生向看到的现象质疑,向原有的知识经验质疑,向自己或同学实验现象和结论质疑.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会更强烈,质疑情趣会更浓,探究热情会更高涨.

如在教学《燃烧与灭火》时课,教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烧不破的手帕”,引导学生面对这一现象提出科学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身质疑,互相质疑,质疑老师,质疑同伴,如老师可以引导“你认为他的实验有问题吗?”“他这样真的可以吗?”,学生质疑“你凭什么这样认为?”“他的操作过程有什么问题”等等.这样,教师让学生的质疑贯穿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不断地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探究尝试,在探索中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体现科学本色,促进深度学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注重问题的删选

科学探究问题必须是值得研究的科学真问题.所谓真问题,就是指该问题具备未知性,学生的确不知道答案,并且该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必须是科学知识,而不是其他方面的知识.同时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针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答案的获取必须必须经历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而不是通过“看一眼”、“试一下”就能得到的.

如教学三年级苏教版《纸》时,学生对实验桌上的纸提了三个问题:“桌上有几张纸?”、“哪些纸是红色的?”、“哪种纸最牢?”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很显然,问题一是个数学问题,不是我们科学问题;问题二虽是个科学问题,但其获取答案的过程过于简单——只要看一看就能解答,所以不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问题三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观察研究,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经过课堂上一次次分析,学生必将掌握分析删选问题的方法.

因此,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且要通过追问等方式,把学生提出的非科学问题转化成科学问题,将肤浅的科学问题转化成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将无法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等等.

3.注重探究的理性

理性是科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真正的科学探究必须是一个引导学生展开理性思考的过程.

当今科学课堂学生在动手探究前缺乏理性思考是导致整个科学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科学探究前,老师要舍得花费了时间对研究计划进行指导、调控、完善,力争做到“百密而无一疏”;在探究活动时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合作技巧;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质疑不同小组探究方法的差异,关注成功与未成功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经历多元体验、积累多元经验的探究活动.学生只有在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才能发展科学思维.


二、让语言散发科学味

1.注重科学描述

描述是科学观察的要素之一,没有描述的观察只是感官的刺激而无思维的加工,不利于他们严密的逻辑思维的锻炼.科学描述语言要求真实、准确、翔实,一般学生的描述往往用词会随意,并描述时往往带上自己的想象,所以教师在师生研讨中要掌握好介入的时机,注重学生表述科学现象时的客观准确,注重对科学概念的提炼.

如兰本达教授在授课《蜗牛》时,就时时引领孩子们用客观语言来表述:生:它先吃一个角,再慢慢往里深入,吃东西时,先左右看看,周围有没有敌人? 兰:它怎么知道有没有敌人? 生:用触角碰.生:桌上挺凉的,它可能怕冷,我在桌上磨它,它才出来,放在桌上它就又缩回去了.兰:你怎么知道它怕冷?“怕”是描写人的,蜗牛也会“怕”吗?生:我想蜗牛可能是"感觉"到冷了. 兰:我们进行科学观察和描述动物时,不要把描写人的词汇用到动物身上,不应用“怕”,要科学地客观地来描述动物的动作.

由此可见,科学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如实描述出来,也就是要求学生说出“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经常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因此,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教师要辨别出学生回答的是“是什么”还是“为什么”的问题,不断引导学生用严谨的语言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注重用词规范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科学课堂上更是如此.比如吃≠尝,吃指把食物吃下去,为的是消化,而尝更多的是在嘴巴里咀嚼,细细品尝其中的甘甜苦味或是味道变化,带有研究的成分.科学课堂中类似的词语还有:看≠观察、烧≠加热、写≠记录、吸铁石≠磁铁、烧杯≠刻度杯、泥土≠土壤、水≠液体、石头≠岩石、药匙≠塑料小勺子、温度计≠水温计、味道≠气味、度≠摄氏度、身体≠躯干、嘴巴≠口腔、溶化(融化)≠溶解、浮≠上浮≠漂浮、速度越来越快≠速度变化越来越快等因此,科学课堂需要老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并引导,让实验现象与科学概念的描述更科学,更符合逻辑.

我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家刘默耕先生曾说:“学科学就要根据科学的本性来办事.”如果在课堂上能根据科学的本性来教学,努力让课堂散发出浓郁的科学味,那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为孩子终身幸福奠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