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语篇的举证

点赞:2593 浏览:81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科学语篇中的证据手段如感知觉证据、引证、演绎、归纳等具有特定的认知编码规律,在科技语篇建构中有着积极的功能和作用,它们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与世界、语言与认知、语言与人及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基于言据性理论深入考察科学语篇中的证据手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背后的意识、认知等方面的运作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认识科学语篇写作中证据手段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关 键 词 :证据手段:言据性;科学语篇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1-0082-03

一、理论框架

本文拟采用语言学的言据性(evidentiality)理论为研究框架.言据性是一个语言学范畴,取之“言之有据”之义,主要指语言运用者对信息的来源及其可靠程度在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反映说话人对所述命题信息的来源及其可靠程度与语言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言据性在语言中的表达形式称为言据性成分(evidentials).对言据性的研究,正如Chafe和Nichols所指出的,可以揭示自然认识(natural epistemology)的规律.更多地了解人们的认知规律与语言规则之间的关系.Willett提出的研究框架包含四类言据性类型:

第一,感知觉证据(experience),表示源于人的各种感官而得到的证据,如:

(1)l feel something crawling upon my leg.

第二,引证(hearsay),指说话人通过语言从其他人那里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如引用或转述原作或原作者的观点.如:

(2)Craik and Tuiving(Expefiment,1975)suggested that等

第三,归纳(inducfion),即基于已有的材料进行理性概括过程,如:

(3)It must be a spider.

第四,演绎(deduction),建立在某种已有的检测设而进一步推理的过程,如:

(4)Adults presumably are capable of purely logical thoughts.

根据科学语篇的特点以及具体语言分析的可操作性,我们将主要参考Willett的分析框架,从上述四个维度进行分析,重点关注证据手段在特定语境中的主要功能.

二、科学语篇中证据手段的类别和功能

(一)感、知觉证据

科学语篇中的举证常常与观察和实验有关.在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传统视阈中,观察和实验被认为是为各门科学提供了第一原理,人们可以从观察上升到关于世界的一般原理.科学哲学家Ian Hacking认为,知识最终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之上的,由此而得到的感、知觉经验可以成为把握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和根基.

感、知觉经验对科学命题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判断命题为真或为检测的证据就是经验或现象.卡尔纳普等认为,感知觉经验所予的是原初经验,具有认识上的先在性,能够作为建构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从知识发生和进化的角度看,感知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进入世界的重要通道.能够在我们所感到的世界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之间建立认识的桥梁.在一定意义上,没有与世界的感知接触,也就不存在对象的进入和知识构造的发生.如果一个命题可以依据经验判据或与经验判据相关联才能够得到真值判定,那么它就是基于事实的真,是一个“事实真理”.即金岳霖所说的经验事实,它是认识主体对某一特殊对象的实际情况的直接感知的结果.科学家玻恩坚定地认为,科学仅仅承认能够用观察和实验加以证实的依赖关系.

科学语篇写作的语言实践反映出了科学活动中基于感、知觉的观察和实验的特点.在科学语篇中,感知觉证据主要表现为观察实验中的现象、数据、结果等.据Kelly和Bazerman对科学语篇语料的研究,科学论文中实验/观察部分的句子数量可占论文句子总数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包括确定具体特征、提供相关证据、描述分析过程等.由此可以推断科学语篇中感知觉证据出现的频率较高.语篇中感知觉证据的大量使用,不难感受到逻辑经验主义的命题的证据就是经验或现象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验/观察部分中的语句大量使用所谓研究型动词(research verbs),即强调科学研究所特有的实验解释手段的动词如observe,show,indicate,demonstrate等,如下例:

(5)As already observed by others,TI was found to be

上述句子往往产生出一种效果,就是通过对物质世界活动的强调显示研究的实验科学性质.一方面,表明该发现是“合理地建立于观察者感觉之上”,是允许作为证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新的论断的非个人性品质,其背后,则意味了更大的解释柔性,可以弱化研究者言语解读的主观性,从而有助于作者与陈述命题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帮助作者树立客观、冷静的形象,这正是科学研究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二)引证

科学语篇写作中的引证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成果的引用,这是科学语篇中广泛使用的论证手段之一.Goldman等社会认识论者认为,知识未必完全是对外部实在的表达,而且还可以是一种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主体间的信念.这种信念的获得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主体间相互交流的产物.依据这种观点,知识是一种社会构建物,知识的产生主要来自群体而非个人.因此,知识的证据并非完全来自认知者的直接经验,还可以来自他人的可以信赖的陈述,如专家、权威的见解,学校的教育等.在当今的科学研究专业化、团体化时代,不仅普通人的知识依赖于权威的知识,就是专家、权威们的知识也是建立在对别的专家、权威的专门知识的依赖之上.Strawson指出,人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共识:我们的知识的大部分、也许是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倾听或阅读别人所说、所写的东西.毫无疑问,人们把这些东西(虽然不是全部)当做真实的知识加以接受. 引证还是一个语篇、话语身份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得以建构的资源.在Kristeva看来,文本不仅是一个语言学现象,还是一个意义生产过程,一个受到社会历史语境限制和关联的话语过程.现有文本与社会/历史的文本具有内在的关联,“将历史/社会插入到文本之中”,就是把过去的东西——已有的文本——改造成现在的东西,从而将社会,历史因素纳入文本视野之中.一个文本的意义不完全是文本本身所赋予的,还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通过引用旧文本.新的文本可以获得知识方面的合法性,从而建立起自身话语身份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在科学论文的引证实践中,引证者往往意在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阐释或构建的基础或起点,以便有利于将个人的新论断置于学术共同体知识的连续统之中,从而彰显出个体研究在该领域的意义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语篇中的引证可视为研究者构建著作者自我或学术人身份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研究者得到学术共同体认可和接受所提供的一个互文保障(intertextual warrantsl.

(三)演绎

在科学论证中,一个论题的客观性不仅体现在论题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陈述,还可以表达一种人们应该去做什么或怎样做的规范.基于某种理论(预设)进行推理而获得结论.这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就是演绎.演绎是对预设的加工和推理.也就是说演绎得到的知识是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之上的,一般要求在预设中要提及相关的证据.逻辑学家Keenan说,许多语句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条件或语言环境,为了使说出来的话让人听懂,就必须满足这些条件,这些条件自然叫做语句的预设.科学哲学家Sintonen指出,在科学解释中,预设起着关键作用,预设作为检测说或资料背景知识的组成部分,是问题中的确定的和已知的无需探索的部分,是对命题的含义的一种不言自明的设定,是问题和答案的桥梁.据莫里斯对预设的研究,预设一般可分为两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指的是从语名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值角度来考察和定义预设,其逻辑表达式为:如果P在语义上预设Q,当且仅当P为真时,Q为真,并且当P为检测时,Q也为真.此时预设的意义在于.为了使一个语句为真或为检测,它必须是真的.因此,语义预设是一种有意义上的联系,并且是狭义意义上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命题和它的预设命题必须要有相关关系;并且,只有当问题的预设是真的,问题才可能有直接回答.例如:

(6)if there is no electricity,the puter doesn’t work.

由于这类预设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符合自然规律或事理,这种检测设条件容易为话语双方所认可,演绎出的结论自然也容易为双方所接受,因而在科学语篇中被经常使用.

语用预设则是人们从命题或语句的使用维护来考察或定义的预设.斯塔纳克认为,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身所设想或相信的.这类检测设表示的不是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只是说话人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对事物作出的主观化的推断,表现为说话人以自身特有的“实据”为基础推知主句事态的认知过程.例如:

(7)If we assume that the weight is correct,this suggests that等

在说话人看来,相对于预设P来说,他并不需要真正地认为P是真的,相反,为了交谈的目的,可以认为这个预设是真的,且检测定受话人与他一样认为这个预设为真.在此时的交际中,人们主要不是以陈述与事件的相符作为判据,而更多的是看话语双方对事件背后的理据是否有共同的理解.

莱科夫把预设看作关于语境的某种检测设:当说话者用一句话当作一个语言行为的时候,他总是作出关于语境的某种检测设.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psychological construet),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受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检测定中的一组.Givon更是直指语境为被解读的他人的心理,是关于他人心理的心理表征.鉴于此,说话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顾及交际对象的心理模式,其结果,就是说话人把听话人的心理当成自己的心理,不断对其进行在线建构,由此得以预见对方的行为,提高话语的适应价值.事实上,在科学语篇的演绎过程中.作者总是倾向于寻求自己和读者双方可能共有的某种检测设基础,使该检测设条件能够得到对方认可和接受,其结果就可能会促进交际双方的积极认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科学语篇的举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四)归纳

在科学论证中,对事实或现象的解释构成了另一重要科学认识方法一归纳.归纳是从经验开始并上升至知识的实现过程.人们为了认识事物,要依赖感觉经验来熟悉事物,感觉、经验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但是,感知觉不能揭示事物的性质、原因、存在根据和发展的必然性,只有在感觉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借助理性思维,才能从个别深入到一般层次形成知识.由于这种思维“合理地建立于推理人的感觉之上”,并由推理人用推断形式表述出来,那么该证据应该具有可采性.上述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处理过程,就是思维中对个别现象的归纳过程.培根明确指出,科学理论发现的模式,就是用来证明和发现一切公理的逐级上升的归纳程序.事实上,归纳推理可以使人类的个体经验变成有意义的东西,研究者正是通过推理语言的具体使用过程,对个体获得的经验进行定义,为科学共同体提供看待世界的新的视角,从而可能对特定研究范畴的现实意义进行维护、修正或发展.

归纳作为人类推理的一种形式.具有相应的客观基础,这就是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无个别即无一般.另一方面,一般与个别又紧密相联,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因此,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概括,就可能从中归纳出潜藏于这些个别之中的某种共性,形成关于该类个别事实的某种一般性原理,这是符合认识的规律的,是人类利用已知探索未知的一种基础能力.

虽然有人质疑,认为由归纳证实得到的理论仅仅具有概率性或或然性真理.理由是任何理论都应包含普遍的命题,而在归纳中证实它们的证据却是有限的.然而,不可否认,理论的普遍性来源于这个理论所反映的客观规律的普遍性,来源于人类实践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只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在相同的实践中,必定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例如,要证实“有巨大杀伤力”,人们无需要投掷所有的,只需投掷一、两枚,通过观察其造成的可怕后果就足以得出结论.由此观之,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归纳关系之所以是一种必然,是因为这个必然,并非单纯表示确凿程度的概念.而且还可以是一个与推论相联系的概念.

归纳的上述特性体现在科学语篇中言据性的语言编码上面.语篇中的归纳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常见的有must,must he,evident(lv),obviousoy)等,在汉语中有“一定”、“显然”等,这些词语多属于语言中有关情态的部分.Willett认为,言据性的语义范围主要指的是情态,因为信息来源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间接的方式表明对信息的认知态度.Palmer指出,情态可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为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看法.表达说话人对一个情境出现的可能性的判断.所以,在归纳语境中,对情态的选择实际上带有使用者对命题的倾向和态度,从本质上说是使用者的一种主观态度的表达,其结果,可以影响、引导或改变他人的观点和态度.由此可见,科学语篇归纳过程时使用情态语词的过程.既有基于观察、实验基础之上的客观依据,又不乏具有一定的人的主观因素.


责任编辑 文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