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新理念

点赞:10412 浏览:445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教材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因素,本文从“巧设问题,激发兴趣”“角色互换,信任学生”“学法指导,注重效率”“勇于探索,树立榜样”等几个角度对其进行探索.

关 键 词 :初中科学 新理念 探索

第一次接触到华师大版初中科学这本教科书时,笔者就深深地体会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该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在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基础,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动”起来这个主题.以下是笔者在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保障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原因,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所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针对大气压的存在,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如何将整个剥了皮的鸡蛋放入瓶口小于鸡蛋的酸奶瓶中?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鸡蛋大瓶口小,那么整个鸡蛋是不可能放进去的.这种“违反常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角色互换,信任学生

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只能扮演“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向的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学得痛苦.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教材中“钢铁生锈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本来钢铁生锈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钢铁生锈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并不清楚.我把钢铁置于不同环境下的生锈情况这个实验作为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进行,并让学生认真做好记录,同时还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干燥的地方和潮湿的地方谁先生锈、放在塑料袋里和暴露在空气中谁先生锈、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等.每个学生都很积极很有兴趣,这样就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再如在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我给同学们补充了“鸡蛋壳游泳”的实验.将一个鸡蛋壳放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可以看到鸡蛋壳先下沉,一会儿又上浮,到液面时又下沉,如此重复.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看到哪些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为此:第一,请提出自己的检测设;第二,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写明实验步骤;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验证提出的检测设;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四是此探究活动既复习了二氧化碳检验的方法,也得知了鸡蛋壳的化学成分,同时为今后学习《物体的沉浮条件》作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三、学法指导,注重效率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我们经常在说,而且我们也在这样做.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鸡蛋壳游泳”的实验时,我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检测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新理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中科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又如,在学习物质性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燃烧中的化学现象和气体密度的知识,学习作出科学检测说和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我向学生提出如下一个问题: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点燃以后,用透明塑料罩罩在蜡烛上,问哪一支蜡烛先熄灭.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反应热烈.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紧接着我问有没有学生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只见有几个学生举起手来,说:“高的蜡烛先熄灭.”话音未落,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就争论起来,于是我借此成立“高灭组”和“低灭组”.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们开始实验.结果是高的蜡烛先熄灭了.绝大多数低灭组的学生对实验结果感到十分惊讶,为什么我们的判断错了接下来展开讨论,低灭组的学生说,蜡烛燃烧需要氧气,而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助燃的性质,由此我们只能得到低的蜡烛先灭的结论.错在哪里呢关键的问题在于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然后我引导学生阅读密度表,看清表上的说明,发现表上注明了温度条件.通过讨论,学生们了解了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比周围空气的温度要高许多,得出二氧化碳气体上升.由此,学生们得到了统一认识.这个案例体现了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能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做自己学习真正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四、勇于探索,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言行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烙印,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出勇于探索,要多思、多问.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例如,七年级科学下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如二氧化锰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过快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但带出的水汽较多,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看不到复燃现象,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能放出氧气的结论.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紧接着我问那用什么方法收集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提出两种方法:一是用排水法收集;二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紧接着我又提问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呢?学生们又开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同学举手说用排水法比较好,可以除去反应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收集到的气体较纯净.这个回答使我感触颇深,可见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可随处闪光.最后,我表明自己的观点,支持这位同学的方法,因为这样做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了,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丰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