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的观察、倾听策略

点赞:5815 浏览:209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课程改革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的深入,就科学课堂而言,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用创新的思维来对待课堂教学成了每位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就科学课堂中创新策略中最基础的方面——创新培养孩子的观察、倾听能力,谈谈自己的理解

关 键 词 :小学科学; 观察; 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78-001

一、孩子动手参与,奠定观察、倾听的基础

孩子的学习过程有其特殊性,在科学观察、倾听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现象作为孩子的原有认知铺垫,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陷入观察、倾听的随意性中,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或是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能自己准确的呈现科学现象,从而明确观察、倾听的对象,进一步体会出观察、倾听的目的和要求.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如果没有明确观察、倾听的目的,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小孩子把注意力停留在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上,从而不断地敲打、拨弄着鼓、尺等物,课堂上是一片喧哗和嘈杂之声音,本课的观察、倾听目的——声音产生的原因却无人注意.而如果是准确呈现现象,明确观察、倾听的目的性,课堂上便会是另外一种现象,先让孩子自己制造声音,初步感受声音的产生,进一步再提供鼓,小瓶,直尺并配给泡沫小球或是黄豆,提出要求重点观察、倾听当物体发声时上面的泡沫小球或是黄豆有什么现象发生,孩子在准确呈现这个实验现象后,会很自然联想到物体本身有的变化与物体发声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大胆的检测设:物体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为后面的学习指明研究的方向和目的.有了亲身的体验,就为以后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设计问题,引领观察、倾听的动力

问题设计的如果不合理,没有一定的梯度,而是过分的简单,就不容易抓住孩子的思维,孩子会感到“没意思”而不积极思考,失去听课的兴趣.要尽可能的减少“对不对?”“是吗?”的习惯性的口头语,当然有时作为一种对孩子接受程度的反馈和了解还是可以的.比如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我们这样问,“光滑的表面,摩擦力大吗”,孩子就会不检测思索地喊大或不大,如果换一个问法:“如何判定这个物块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呢?”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在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二单元《校园里的植物》时,让孩子重点观察、倾听校园里的树木.树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有粗细、高矮、颜色等,不论观察、倾听什么,都要求孩子充分发挥各种感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小孩子的观察、倾听不能做到全面有效,看了树的形状忘了树的高矮,摸了树的树皮干忘了观察树的颜色;而且在观察、倾听感官的运用上,也往往专注于一种最多是两种,没能做到各种感官的共同体验.基于小孩子不能系统的观察、倾听这个特点,在实际观察、倾听之前,就要让他们明确,我们的观察、倾听是有系统性的,那如何让孩子明白呢,我们不妨设计这样有层次的问题:1.我们的校园里哪里的树木最多?2.这些树木都有什么特点?3.根据孩子的描述教师适当加以总结和提升,形成观察、倾听表格,里面包括比较树木的粗细、高矮、颜色等内容,经过实际考察前的合理的问题铺垫,孩子就能利用手中的表格去观察、倾听,就能弥补他们认识的不足,系统的引导他们观察、倾听,比较全面的认识事物.在合理的问题引领下,孩子不光有了创新的基础,更有了创新的动力.

三、深入剖析现象,深化观察、倾听的思维

让孩子的观察、倾听逐渐深入,让孩子充分思考后再比较.如让孩子区别不同植物的果实,可将其剖开,让孩子直接看到其中的差异.观察、倾听到中间含有种子和没有种子的区别.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了解一些外形相似物体.例如狗和羊、狼,虽然外形相似,但其中有许多不同之处,各自有其特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准确地辨认辨别.为了使孩子能深入观察、倾听,教师课堂上应多引导孩子进行比较相似事物的观察、倾听.

科学课堂的观察、倾听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孩子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小孩子由于认识能力在不断发展之中,在观察、倾听事物时容易停留于表面现象,而缺乏细微之处的观察、倾听.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一课时,用谜语导入,“同学们都猜过谜语,今天我们就来猜一猜,注意观察、倾听哦.”在谜语的引领下,孩子觉得很接近自己的生活,开始仔细观察、倾听,随着观察、倾听的深入,孩子的发现也越来越多,从而引入探究活动中,深入剖析现象,得出重要结论.

四、讲究实事求是,体现观察、倾听的客观性

科学研究讲求实事求是,记录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改或人为地编造数据.当然小孩子的科学课堂教育也要强调这一点,如果实验观察、倾听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改进后重新再做,直到成功为止.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包发霉了》一课中,课前布置孩子们每天观察不同物体的发霉情况,在课堂上我问:“你想了解霉菌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吗?”引导孩子设计实验进行课后观察、倾听.大多数孩子们很仔细地每天进行观察、倾听,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但也有部分孩子,自以为对发霉这种现象很熟悉,便没有做这个实验,在课堂的交流中,他们光凭自己的经验,说出发霉和天气热有关,便再也没有其他想法了,然后我耐心引导,并和他们一起做这个实验,在经过一个礼拜的观察、倾听后,根据观察、倾听记录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了霉菌生长跟潮湿、温度、空气、光照等条件有关的科学结论.这些孩子不禁感慨,原来有这么多的因素啊,看来不能只靠经验想象了,避免了观察、倾听的盲从性.


在课堂上创造性的运用不同的策略,能不断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从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精神价值等方面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