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

点赞:21171 浏览:948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各方面环境的变化都将给会计学科和会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要求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高的综合素质、超强的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就是目前检验会计专业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程度以及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最好标准.

一、《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分析

(一)会计制度设计的概念与任务、会计制度设计就是根据国家有关会计法律法规,采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对会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应采用的程序和方法、应达到的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作为会计工作的指导规范,是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学问,会计制度设计是设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科学概括,并已发展成为会计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系统地规划和拟定各项会计制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会计制度设计的任务宏观上包括:制定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需要的会计准则体系;设计示范性行业会计制度.微观上包括:明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责任;设计科学的会计指标体系;设计科学适用的会计核算制度;设计系统、严密的监控制度.从会计制度设计的概念及任务中不难看出这门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重要程度.其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规范、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应用文写作等多项内容.这门课能充分体现会计专业学生组织能力、架构能力和协调能力.其突出特点是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整合与提升.

(二)《会计制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教学大纲.会计制度设计教学大纲过于空泛,不利于教师理解和操作.对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明确;重点和难点不突出;教学内容不充实.(2)教学内容.会计制度设计教学内容简单,理论内容比例过大,实践教学缺位,没有体现“设计”的理念.对理论内容缺乏必要的分层,即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这四个层次划分模糊,(3)教学方式.95%的教师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及实践空间少,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探讨.(4)教材建设.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自上世纪80年设以来,就教材而言,全国没有比较规范、统一的版本,教材匮乏,教材内容枯燥乏味,且教材缺乏必要的案例、即使有几个简单的案例也缺乏可操作性,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5)课型设计.课型设计单一,基本上采取课堂讲授式(理论层面).(6)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多采用粉笔加黑板,少数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课件制作多是“拉洋片”或把板书搬到屏幕,缺乏生气,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类是在背景设计上,或在播放形式上下工夫,过于花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教学内容和效果.(7)教学目标.许多学校将这门课程设计为选修课,使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目标模糊.教师讲完这门课不知道自己到底教会了学生什么,学生学完这门课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哪些能力的提高,对实际工作依然是表层了解,根本不会“设计”.(8)考试方式.会计制度设计考试方式、考试题型单一,没有按该课程的特点进行设计,缺乏深度.与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相悖,与会计专业设计这门课的初衷柑悖.上述问题都与课型设计有关.如果课型设计科学、合理、适用、新颖,就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课型的改变,其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考试形式等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课型设计问题.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会计制度设计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课型设计

(一)课型设计的意义 课型就是课程教学的基本形态,具体讲课型是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课型设计的研究应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基点.规范“课”的形态,丰富“课”的种类.通过教师的正确“导入”,带动学生进入“设计”的境界,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课型设计要达到“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境界.通过对课型设计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各种类型的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二)“三位一体”的课型设计模式根据《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可将课型分为课堂讲授(理论层面)、案例讨论(实践层面)、自主探究(研究层面)三种类型.

课堂讲授一般应占全部课时的30%.课堂讲授是以教师“讲”为主要手段,以学生“听”为基础,充分利用上课时间集中帮助学生学习教材新知识的课型.该课型能使学生迅速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主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是其他课型的基础.(1)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2)教学过程结构:备课――讲课――接受――反馈.(3)要求:教师讲授内容应体现该课程的中心思想,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要给体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相关专业的知识.此外,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学方法改革目的是跳出“师本”框子,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地、能动地把握知识并学会应用、思考、创新,实现能力、素质的飞跃.提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应着重讲解本课程涉及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讨论课一般应占全部课的60%.案例讨论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理解与分析及在集体中共同讨论,使其置身在其位,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商讨,教学相长,求得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型.此课型能使《会计制度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有利于集思广益,澄清认识,能够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实际案例的认知、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和创造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调动学生的所有知识和潜能来解决问题,大大缩短了教学和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校时就具备了适应未来工作必要的心理准备、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提升了对实务操作的掌控能力,增加工作实践的体验,是课堂讲授课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双向延伸.(1)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对案例进行解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2)教学过程结构: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学生认知、理解案例――讨论案例――总结观点――教师点评.(3)要求:上课前教师要深入实际,做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案例;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全员参与、主动参与的氛围,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引导、启发学生对案例提出正确的观点.讨论后,教师要作好总结,学生也要总结自己的收获,提高认识水平.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课堂能力,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案例讨论效果很好,关键在于其程序的设计,在这一程序运行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

自主探究课一般应占全部课时的10%.自主探究课型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能力,更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从发展的角度看,没有什么教学目标比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为重要.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认知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悟性”.达到自主、独立、高效的学习境界.这种课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自教、互教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在自教的交互式认知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落实创新行为,从而培养创新品质.(1)教学方法: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自学、自教、自评、师评想结合.(2)教学过程结构:教师提出热点问题――提出参考书目――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点评.(3)要求:教师对《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学科的知识等都有很深的了解,应给学生提出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建设性建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注意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


(编辑 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