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点赞:5609 浏览:205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降低了企业会计报告中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良好发展.本文采用2010~2012年三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对盈余管理进行定量分析,求出我国上市公司应计利润,利用应计利润总额模型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并提出了规范盈余管理的治理建议.

【关 键 词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行为规范

一、引言

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即使是在西方社会严厉的法制监管下都不能杜绝盈余管理的产生,在我国也同样.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其中一部分是属于会计法规、准则查重行为,另一部分则是盈余管理所致.会计查重属于违法行为,而盈余管理则是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的利润操纵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一方面会计准则能够从根本上对盈余管理进行防范;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完善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一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操作会计数据.所以防止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造成一部分隐性的会计信息失真,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近三十年间发展起来的实证会计研究课题,受到了各国会计界学者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美国的会计学者斯考特(Scoot)在其名著《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体现.即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必然会选择能够使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政策.这个定义不仅指出了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误导企业利益相关人或者是谋求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指出了盈余管理的手段——调节账面盈余和构造交易事项来操控利润.

(二)盈余管理动因

1.契约动因.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是典型的写作技巧契约关系.这种写作技巧情况之下,管理层的报酬常常会受到企业盈利情况的影响.管理当局往往在法律和会计法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各种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通过控制和采用适当的编报方式,以达到管理层报酬最大化的目的.当企业的实际盈余低于目标盈余时经理人无法得到奖金;当企业的实际盈余超过目标盈余时,经理人可以获得规定的奖金等,超额越多奖金报酬也就越多.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盈余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资本市场动因.资本市场是获取资金的重要场所,但进入资本市场,公司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条件,而盈余指标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限制性条件,为达到上市和增发股票的条件,企业一般都要进行盈余管理.例如,证监会明文规定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的上市公司将失去配股资格;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停牌等.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获得上市的资格本来就要付出较大努力,自然会尽可能保有上市资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盈余管理对财务信息进行美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一)实证模型的选择

本文采用了应计利润总额法模型来对我国现有的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

在权责发生制中,应计利润由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产生的净流量所得,它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指标[3].应计利润变动幅度越大,说明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即对利润的操纵越严重.

样本选取了自2010至2012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的公司年度报表数据,并进行了以下筛选:

第一,只选取了A股.

第二,选取的均为正常上市的企业.

第三,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公司,因为金融保险行业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科目的设置比较特殊因此予以剔除.

第四,剔除09年之后上市的上市公司,因为应计利润的比较需要上一年度的数据进行核算,将新上市公司纳入样本会导致数据不完全.

第五,剔除总资产为零及数据不完全的公司.

最后得到了210家样本公司,数据来源于Resset数据库.相关数据的统计均通过Excel2003软件所得.

(二)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1.样本选择行业.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对制造业进行二级分类,共划为9个二级分类,分别为电子(C0);纺织、服装、皮毛(C1);机械、设备、仪表(C2);金属、非金属(C3);木材、家具();石油、化学、塑胶、塑料(C5);食品、饮料(C6);医药、生物制品(C7);造纸、印刷(C8).

2.行业数据分析.根据上市企业近三年的公司年报中的利润表,利用表中的利润指标“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产生的净额”得到应计利润.

表1 10-11年行业参数结果比较

表2 11-12年行业参数结果比较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在10-11年期间制造业的应计利润普遍由负转正,随着金融危机的好转,企业的盈利相较于2009年有所增加.在11-12年期间盈利状况继续保持,也说明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

通过对均值比较可以看出,10-11年和11-12年应计利润均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其中以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科技行业变动的幅度非常大.在电子产业,木材家具产业,医药生物制品产业存在着正向盈余管理行为,而其余产业则存着负向盈余管理.

通过对标准偏差的比较可以看出,标准偏差的变动幅度也较大(除木材家具行业变动幅度小以外),和均值变动的趋势相同,尤其在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也说明了制造业的上市企业存在着较深程度的盈余管理.随着11-12年经济的快速复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预测,为年度后期盈余的大幅度增长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以上各表的分析,由年度的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我们从总体上都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的行为,且管理程度较高,普遍都在1以上,有的行业年度之间的变动程度都高达15.46.同时也能看出由于企业调高或者调低利润所致,盈余管理有正向和负向之分.不管是哪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或企业利益.

四、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建议

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层而言,可以带来正面的效应.但是由于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管理层可能利用自身信息优势采用盈余管理对利润数据进行操控,误导投资者来错误判断投资风险和收益,从而获取自身的最大收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盈余管理进行必要的规范.其主要有:


(一)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法规准则

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的一般标准,并不能够针对每一企业的每一业务事项都作出明确的指导,这也给企业提供了机会进行盈余管理企业的经济行为也日趋多样化,会计准则要具有足够的可选择空间,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如减少会计准则中模糊性概念,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界定模糊,出现了因划分为不同类别金融资产而造成会计数据明显差异的现象,为此可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划分为一类,从而避免企业利用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盈余管理.

(二)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及相关政策

由于我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的上市、配股、停牌等事项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企业的利润大小和增长速度起着至关作用.为了满足上市的条件,这促使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因此只有更加完善上市公司上市、配股的衡量条件,避免指标过于单一(尤其是利润指标)使得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管理部门要从多方面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从根本上消除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管力度,尤其要对企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加大盈余管理的成本.

(三)重视在职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正确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给企业所带来的后果.特别要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到盈余管理和会计查重的不同意义和后果.对于操纵会计利润和提供虚检测会计信息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要严格依法惩处.企业除了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还要加强对管理层和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对经济业务处理时做到实事求是,避免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

(四)提高审计的对立性,加强外部监督

通过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虚检测信息,提高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其中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真正做到独立,才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应当加强审计准则的建设,加强审计独立性,同时注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道德素质,自觉抵制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审计行为.另一方面,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对于不遵守信息披露规定、不披露或避重就轻误导投资者的上市公司要加大处罚力度,使其无法通过违法信息披露制度来谋取非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