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保护与公允价值计量

点赞:28090 浏览:1310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刘谷金(1967-),女,湖南湘乡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和研究.E-mail:lgj8675@sohu.

胡振国(1980-),男,湖南长沙人,博士,主要从事产权会计与公允价值研究.

摘 要 :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产权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由于没有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缺乏制度环境支撑等原因,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产权保护的有效性受到较大限制.为增强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产权保护功能,一方面,需建立以概念为起点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并以此指导制定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另一方面,在考虑我国现阶段相关制度环境基础上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增强准则的自执行能力.

关 键 词 :产权保护;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制定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12-0122-05

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准则体系)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其变化之一就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体现了产权保护的重要思想.然而,现实中某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公允价值对产权保护的有效性的发挥,如,缺乏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制度环境支撑严重不足等等.为有效发挥准则体系的产权保护功能,一方面需建立以概念为起点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并以此指导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制定;另一方面需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的制度环境,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自执行能力.

一、公允价值全面引入会计准则体系是产权保护理念的重要体现

1.公允价值在初始计量中的运用使会计信息对产权的界定更明晰

公允价值在初始计量中的运用是指资产取得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中,独立产权主体进行的是两束或者多束权利交换,且这些权利价值相等,即遵循等价交换规则.会计需要对这种等价的权利交换进行公允反映,以实现其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功能.因此,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初始计量成本,更能实现初始确认计量对产权的清晰界定.准则初始计量中产权保护理念主要体现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

2.后续计量中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能更及时公允反映产权的变动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可以实现对企业产权结构和关系及资产价值的动态调整,更好地维护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准则体系中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生物资产等领域,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

二、公允价值运用缺陷弱化了会计准则体系的产权保护功能

1.基本准则对待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双重标准

我国的“基本准则”虽然规定了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与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其它计量属性并存选择的标准,但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要求首先考虑采用历史成本而“谨慎使用”公允价值,只有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使用,这与IASC《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不同.在基本准则的统御下,具体准则中计量属性的选择严格贯彻了这一原则,前述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资产等具体准则中均明确规定公允价值必须能够“可靠计量”.这种对公允价值“谨慎使用”的规定,其实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并非投资者产权保护的更优选择.实质上,基本准则在对计量属性的规定中以历史成本作为更优选择的检测定为前提,这显然不甚合理.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要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等两项.然而,根据基本准则其他方面的规定来看,这两项信息质量的要求地位却非同等重要,如作为计量属性判断标准时几乎仅以可靠性作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基本准则在此问题上显得前后逻辑不一致,从而导致了计量属性选择的不合理.基本准则实际运用双重评价标准对待历史成本和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其它计量属性.一般来说,可靠性(如实反映性)由三个部分组成: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完整性.在很多情况下,在反映真实世界的经济现象方面公允价值往往比历史成本更如实、更客观;相对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更中立、更完整、更便于验证.但基本准则事先规定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而无需考虑其可靠性,显然是采用双重判断标准区别对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双重标准的重要危害就在于由此产生的计量属性选择及会计信息将导致中立性的缺乏.

2.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缺陷与产权保护:“短板效应”

按照“短板效应”理论,一个水桶最低的那块木板决定了其盛水的高度,而不论水桶本身有多高.在产权保护理念下,准则体系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缺陷却显然成了短板效应理论中那块木桶中最短的 “木板”,产权保护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不能认为准则体系对投资者产权的保护达到了满意的效果.从我国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定基本上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范,相对而言较为一致,但却明显缺少对非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规定.

3.制度环境与产权保护:“马太效应”

会计准则所处的法律制度环境也是公允价值产权保护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会计准则是产权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会计准则保护产权的效果受到非会计产权法律制度的制约[1].产权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非会计层面产权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和会计准则、制度的自执行能力共同保证了公允价值相关规则的产权保护效果.公允价值对于产权保护的作用发挥程度与非会计的产权法律制度体系的质量成正相关,即,相关产权法律制度体系的质量越高,运行效果越好,公允价值计量越能发挥产权保护之功效.在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中的贡献就越大;反之则反.当前,公允价值保护产权的效果受到了我国不完善的投资者法律制度环境的严重制约.迄今为止,我国投资者起诉上市公司受到诸多限制,如,投资者一般只能以虚检测陈述起诉上市公司,最高法院曾专门发通知,暂不受理涉证券民事赔偿案件.栾天虹认为,中国投资者法律保护状况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在很大程度上,空有法律形式,很难得到有效的执行[2].“宽松”的产权法律制度环境加上“不痛不痒”的惩罚,使大股东或经营者有强烈动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公允价值产权保护的“马太效应”,正是指公允价值相关规则与非会计的产权法律制度之间的这种关系. 三、基于产权保护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


新准则体系中分散、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大大降低了公允价值的产权保护功能.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分散于不同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进行整合、规范、统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制定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适应我国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高质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应用指南是投资者产权保护的必然要求.

1.建立以概念为起点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投资者产权保护的技术保障

对于公允价值概念和计量等问题,国际上存在着广泛的争论.IASB在FASB发布AS157《公允价值计量》后,于2009年5月也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目的在于增强不同准则之间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和简化会计准则体系.2011年,FASB和IASB共同发布IFRS 13《公允价值计量》.FASB和IASB定义公允价值都是基于“脱手”(exit price),并要求以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等估价技术估计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基于脱手的公允价值,与资产等会计要素的“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特征保持了一致,也更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告目标的要求.但成本法是以入账为基础的,这就导致了以脱手为基础的公允价值定义与基于入账的成本法之间的不一致.

国际上对于公允价值定义和方法之间不一致的争论至少表明,公允价值的概念极为重要,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首要问题.深入研究公允价值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之间的关系,建立并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制定高质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应用指南的基础与前提.

(1)公允价值概念内涵、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的起点

公允价值作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从资产中收到或因负债转移而支付的”,至少包含以下四层意思:第一,以脱手,即从资产中收到或因负债转移而支付的为目标,而不是以取得资产而支付或承担负债而收到的为目标.第二,“有序”.即被计量资产或负债所处市场或相关市场在计量日之前就已存在并公开交易,其中的交易活动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是惯例性、经常发生的.第三,作为交易主体的“市场参与者”是独立的,与报告主体没有关联关系,相互之间有充分的了解,且具有能力并自愿参与交易.第四,参考市场[3].由于报告主体可能可以同时进入不同的市场中进行交易,在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需要对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交易市场进行选择[4].由此可见,公允价值概念的内涵不单纯是一个定义问题,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计量方法问题,因此它也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的重要一环.

产权保护与公允价值计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法律制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公允价值概念外延:概念内涵与计量方法之间的桥梁

公允价值概念外延是联系公允价值定义(内涵)与计量方法的桥梁和相似度检测,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是这种桥梁和相似度检测作用的体现.通过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内涵的揭示,公允价值的定义反映了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但是,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尚需对公允价值概念的外延进行研究,以构建逻辑严密的且与公允价值概念内涵相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

①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差异较大.公允价值具有重要价值量度功能,而历史成本不具备这一功能;在相关性方面,公允价值初始在确认计量和后续确认计量的相关性均高于历史成本.

②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存在着一致性,但也存在某些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公允价值是比现行成本更适当的计量.两者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行成本基于特定个体期望,其对资产怎么写作潜力或生产能力的“最经济的”重置或再生产成本与市场期望存在很大差异.第二,现行成本不是收到价值的计量,而是基于入账,它只是计量日取得一项资产所花费的金额的计量,这与历史成本一致.

③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实务中,现行市价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即现行市价可以被认为就是公允价值,除非有相反的确凿证据表明现行市价不符合公允价值的概念特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AC 5中现行市价实际上是公允价值的前身,而FASB早期的公允价值定义与现行市价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④公允价值与可变现价值.可变现价值与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不同,它是以脱手为基础对资产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与可变现价值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某项资产的可变现价值不是通过与企业中其他资产相互组合协同发挥作用来实现,而是通过单独销售而实现的.第二,可变现价值可以是现在的,也可以是将来某个时点的,是未折现的或等价物.可变现价值不能笼统地等同于公允价值,因为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但也有些项目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如短期应收应付项目,其公允价值近似于可变现价值.

⑤公允价值与现值.在几乎所有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现值均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而存在,然而,从计量技术角度而言,当现值计量基于市场检测设,且其相关数据来源于有序交易市场时,其计量结果就是公允价值;若基于特定个体检测设,且其相关数据来源于特定企业个体时,其计量结果就是特定个体价值.因此,依据现值技术所依赖的检测设和数据来源不同,现值可以分为以特定个体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

上述比较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公允价值可能表现为短期可变现价值或现行市价.短期可变现价值和现行市价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而且都是基于脱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与公允价值是统一的,应将其作为公允价值的概念外延,并可以据此估计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但以特定个体为计量目标的现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应将其排除在公允价值的概念外延之外.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具有一致性,它是成本法的计量目标且需要从市场获得数据和检测设来源,因此,公允价值概念外延的第二层次应包括现行成本,将其视为公允价值的良好替代. (3)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立

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和方法可以在公允价值概念外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收益法是以适宜的折现率将被计量资产未来剩余寿命期间的预期收益折算成现行价值的一种方法,这与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是一致的.因此,若需计算未来流量的现值且以公允价值为目标,收益法较为适合.市场法是以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为基础,通过调整被评估资产与最近售出类似资产的异同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同样,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现行市价或可变现净值也可以作为市场法的基础,用于估计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5].资产评估中的成本法是以评估日重新生产或重置资产所耗费的成本作为资产估价的依据,因此,计量属性中的现行成本(包括重置成本和再生产成本)与成本法也是一致的.

2.充分考虑制度环境,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自执行能力

公允价值产权保护功能的有效发挥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的完善程度及其执行情况.

当国家司法体系无法对私有产权实施有效保护时,其它制度安排如何替代司法体系来保证私有产权的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4].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执行效果的好坏是由法律执行和其自我执行机制两个层面来保证的.我国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产权法律制度体系均不能为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的有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会计准则中广泛运用的公允价值计量难以实现其保护产权的初衷.充分发挥公允价值产权保护功能的根本途径还在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法律制度环境,但制度环境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自执行能力,即在充分考虑现行法律制度环境的基础上,寻求相应地替代机制.

(1)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允当程序

计量准则制定过程中采用允当程序不仅有利于各产权主体利益的平衡,更有利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自执行能力的增强.首先,制定准则时让尽可能多、尽可能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或其代表积极参与其中,让准则更广泛地代表广大中小投资者等产权主体的利益,避免利益集团对准则制定过程的操控,增强准则的独立性、公平性,进而提高各产权利益主体执行准则的自觉性.其次,鉴于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复杂性,既涉及到会计,还涉及到资产评估、金融等领域,在制定准则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科领域专业人士的不同意见,通过成立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研究组等形式,博采众长,研究开发既与国际趋同又适合我国实际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同时为准则执行提供详尽、完善的应用指南和解释说明,这也有助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有效执行.

(2)建立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制度

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基础,它关系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关系到公允价值的执行能力,更关系到公允价值对产权保护功能的发挥[5].在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同时,还应当借鉴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相关成果,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监控等五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制度,为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自执行能力提供保障,进而充分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产权保护功能.

①公允价值计量的控制环境.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企业自上而下着重强化诚信和道德观念,企业相关员工是内部控制创建、管理和监控的直接当事人,其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建立和完善公允价值内部控制环境过程中,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的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等特点,需特别注重对相关员工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考察[6].

②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尤为重要,有效的风险评估能有效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所需信息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选择的适当性、公允价值计量所依赖的重大检测设等风险可能会影响可靠性目标的实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时,需要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

③公允价值计量的控制活动.估价技术及其所需的信息共同决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程度.不同特征的被计量资产或负债,其所适用的估价技术也不尽相同,因为不同的估价技术有不同的适用环境和条件;在某些情形下,计量公允价值所需的信息可能归属于公允价值层级(fair value hierarchy)的不同层次,对公允价值计量极度重要的最低层次的信息决定着公允价值计量总体上处于公允价值层级中的位置.依据不同的资产负债特征选择合理的估价技术以及获得充分可靠的估价技术所需信息,需要企业通过合理的职责分工、授权控制、业绩评价、信息技术控制等控制活动予以保障.

④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的信息和沟通.信息收集与传递是有效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收集应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并确保其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传递.由于在准则体系中广泛应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信息数据库的创建就势在必行,以实现企业内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⑤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的监控.要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定期进行监控,以确定其是否合理、是否健全和是否有效,并将监控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或者发现的重大缺陷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和领导,以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四、结论

产权保护理念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主要体现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全面引入,然而,尽管已广泛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是未能最大发挥其并对于投资者产权保护的功能,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基本准则存在双重判断标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存在缺陷及由此导致的公允价值产权保护的“短板效应”,不完善的产权法律制度环境与公允价值产权保护之间产生“马太效应”,等等.有效的对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统一规范各准则中分散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二是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自执行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内控制度和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允当程序,可以有效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自执行能力,使公允价值的产权保护功能得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