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与

点赞:23376 浏览:1071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真实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十分严重.在这些失真的会计信息中,除了会计查重便是盈余管理造成的.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已经是国内外会计学家、经济学家等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查重,它是一种合法行为,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合法地进行.从根本上看盈余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所以必须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中机构的审计监督功能,培育理性投资者;治理和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会计信息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 】上市公司;股份;盈余管理;财务

一、盈余管理的理论架构

1.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是什么,至今定义都没有完全一致,通常认为盈余管理就是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寻求有利于己的财务结果.美国的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P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表面上看,盈余管理是利润操纵行为的一种,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有些差别的.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检测,人为地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

2.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条件

(1)信息的不符.产生盈余管理的条件之一则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就是不符合.直接运作企业的信息提供者,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都由他们掌握,而使用者去了解企业的各方面状况只能靠管理当局通过提供的信息.所以,相对于管理者,信息使用者就处于劣势.如果管理当局不客观、完整、及时披露其拥有的信息的话,使用者很难获得管理者独占的信息,这样也就不能对提供的信息做出真实、充分的评价,这样则可能有了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

(2)会计固有的特点和局限性.会计信息是会计过程的最终产物,在一定程度来说它是由主观判断产生的,是会计主体相关利益方博弈产生的结果.不同的会计信息通常是由不同的会计正常选择而产生的,对企业利益关系人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导致不同的经济决策行为,那么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就变的十分有可能了.

3.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相关表现形式

一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利润储存器”.许多企业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检测设去估计诸如贷款损失、退货、保修费用等.这样,企业的计提准备就可以根据业绩的好与坏来调节利润.

二是收入的确认时间被操纵.例如虚增利润,在销售完成、货物起运、或在客户还有权取消定货与推迟购货之前,就确认收入.而相反的操作则是为了少计利润.

二、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1.盈余管理的实施已成为上市公司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公司行为

盈余管理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的已经是经常性的现象,并出现了走向恶化的趋势.目前的资本市场成为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的必备工具之一,并且也按照特许授权经营的方式严格运作,造成当前证券市场中有许多经营情况很差的企业.上市筹资的特许权对这些企业又十分重要,所以他们肯定会通过操纵盈余;同时部分企业的道德缺失,自身缺乏道德约束.而市场还未具备有效的监督;行业内部的自律性也不够强的情况下,自然就产生了对社会公众的欺诈行为就产生了.另外,企业加入查重行列也可能是由于证券市场的群体效应迫使的.这样则可能形成查重公司“淘汰”优秀公司的非正常市场,最终会导致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证券监管部门以及相关相似度检测机构失去信心,对国证券市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威胁.

2.筹资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诱因

我国上市公司的再筹资冲动十分强烈.首先,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这些公司在计划经济时期,都实行利润上缴;在改为银行贷款之后,资本的严重不足,这就使企业产生了再筹资的强烈.其次,我国股市属于监管当局向国有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交易的市场,这种特征是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质量低劣的原因之一,最终形成了上市公司上市后就面临的资金枯竭的危险,公司难以正常运转,于是这些公司产生了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最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管理层的筹资目的有最大化自己的控制权收益的倾向.

3.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关联交易、非经常损益关联交易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当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母公司“一家独大”,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受到严重影响.例如进行不等价的资产交换;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的购销活动,操控盈余的手段之多令人触目惊心.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另一个的救命稻草就是与关联交易相关的非经常损益.其方式无非是息税减免、政府补贴等,上市公司忙于确认大额非经常损益之时一般在年度即将结束之际.

4.对会计信息的监管问题是盈余管理出现的外部条件


除了会计准则不完善的问题之外,还有许多交易事项没有对应法规加以规范,一部分重要的信息未能进入报表而且缺乏相关性,形成了会计信息公共领域过多.会计和其他信息披露法规不完善,证券管理机构的监管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对作检测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失去了震慑的作用,使得一些公司有了控制财务报告的趋势.

三、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相关措施

1.对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依法完善,加强信息披露的法制建设

针对上述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将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分离机制建立在每一个上市公司,让股东大会的作用充分发挥,使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经理人员之间实现相互监督的良性循环,改变财务信息经理人员直接操纵的现状,减少公司内的交叉任职情况出现,在上市公司内将董事长与总经理,分开设置,并且逐步扩大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此外,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对盈余管理,完善对恶意盈余管理的违规公司的处罚制度.此外还要对会计准则进行建设,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法制化的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应成为更加社会化、专业化的过程,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长期要求出发,建立自己的框架体系.此外,公司披露信息的限度应与相关部门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程度相一致,而宜多不宜少的原则也应尽量做到.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的,监管部门应责令其补充公告年报中对公司的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却未阐述清楚的活动,限制盈余管理的行为. 2.提高资金市场的有效性,发挥市场自身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力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研究者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并将其分三个形式即弱式、半强式和强式市场.这个理论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同时也为我们对减少盈余管理、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解决办法.最受影响严重的在盈余管理中还是那些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如果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具备一定辨析财务报告的能力,企业管理当局就不得不减少盈余管理来取得支持.制定细致的监管措施来解决盈余管理问题还是不够的,加强透明度对于证券市场也十分必要,最终让市场对盈余管理行为做出判决,这才是根本的治理方法.

3.强化相似度检测机构审计监督功能

相似度检测机构即会计师事务所,它的审计工作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方式进行转变,从主要是资格认定到执业质量的监督,通过严格的监督真正使会计师事务所为切实提高执业质量和怎么写作质量而努力.②推广合伙制在的普遍实行.目前,有限责任制是我国多数会计师事务采取的组织形式.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在这种组织形式中相对较小,这就出现了社会对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及会计师的社会责任约束不对称.所以大力发展合伙制是目前应当做的,包括有限责任合伙制.

4.完善报酬契约、改革业绩考核制度

过分注重利润指标是现行公司业绩考核的弊端,而利润指标是根据应计制计算出来的,很容易发生应计项目管理.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长、中短期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例如可采用经营活动流量、经济增加值等作为核心指标.

5.修订退市、配股条件,提高操纵难度

对于新兴的资本市场来说其市场尚未成熟且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那么充分发挥有形的手的标杆作用是不错的选择.而关于退市、配股条件仅依靠净资产收益率一个指标是不够的,限制作用不仅难以起到,反而可能会有一些负面效应.因此应增大操纵的难度,一方面增加其他的判断指标,如公司持续盈余指标;另一方面是增加非财务指标,如对退市增加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已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标准.

四、结论

我们应该做到辩证的看盈余管理,全盘否认是不对的.它的存在是有其有一定合理成分的.首先,当公司管理层认为对公司的业绩和盈利难以做出准确评价;容易误导投资者的决策时,那么就是未经管理前的盈余信息还不够,就需要会采取盈余管理行为,向投资者传递有价值信号.其次,通过有效契约论我们知道,公司管理层在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时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行为灵活应对.盈余管理可以将内部信息快且多地传达给每个投资者,还可减少沟通上造成的信息问题.此外,由于契约成本的存在,有一定的盈余管理能力也是必要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量变引起质变,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变成一种机会主义,这必然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相关性,而这样的会计信息对使用者而言它的价值自然就不会很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企业中的盈余管理已经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盈余管理存在许多弊端,通过盈余管理所提供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真实性,而盈余管理的影响是直接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维护上市公司大股东或管理当局的自身权益,有的甚至到了难以容忍的程度,所以,消除这些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迫在眉睫.

总之,适度的盈余管理虽然无法避免,但还是需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引导,这里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要防止盈余管理程度过深,导致机会主义的出现是百害无一利.